
耄耋白话道德经第三十一章
兵者不祥 君子不处
憨子
[原文]
夫兵者①,不祥之器,物或恶之②,故有道者不处③。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④。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⑤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莅之⑤,战胜以丧礼处之。
[注释]
①、夫兵者:兵者,指兵器,代表武力、战争。夫,作为发语助词。②、物或恶之:物,指人。意为人所厌恶、憎恶的东西。③不处:不与之相处,意为不接近。④、贵左:古人以左为阳,以右为阴。阳生而阴杀。贵左,以左为上。贵右,以右为上。尚左、尚右、居左、居右都是古人的礼仪。⑤、恬淡:安静、沉着。⑤、莅之:到达、到场。
[译文]
兵器啊,是不祥的东西,人们都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不使用它。君子平时居处就以左边为贵而用兵打仗时就以右边为贵。兵器这个不祥的东西,不是君子所使用的东西,万不得已而使用它,最好淡然处之,胜利了也不要自鸣得意,如果自以为了不起,那就是把杀人当做快乐。凡是喜欢杀人的人,就不可能得志于天下。吉庆的事情以左边为上,凶丧的事情以右方为上,偏将军居于左边,上将军居于右边,这就是说要以丧礼仪式来处理用兵打仗的事情。战争中杀人众多,要用哀痛的心情参加,打了胜仗,也要以丧礼的仪式去对待。
[耄耋白话]
提要:本章是从礼仪角度说明应该反对战争。引出一条做人处世的格言:兵者不祥,君子不处。
本章是老子接着上一章继续阐述反战的基本思想。不过本章是从礼仪规范的角度来说明有道者,也即君子对战争的态度:兵者不祥,“有道者(君子)不处”。
本章可分三个层次。第一层主要说明战争不是好东西,懂道理的人不愿意发生战争,同样也不愿意与鼓吹战争的人相处。比如想安居乐业平安生活的人都尚左,重视人的生命;想进行战争的人就尚右,喜欢杀戮。第二个层次主要说明,君子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不得不使用战争手段,但胜利之后绝对不会去赞美战争,而是淡然处之。如果对胜利自吹自擂,那就是把杀人当做快乐。这样的人因为大家厌恶而不会长久于天下。第三个层次,老子以吉凶大事的礼仪说明君子对战争应有的态度:战胜了但杀人众多,要怀着悲痛的心情莅临现场,要以丧礼的态度对待胜利。
三个层次,字里行间都透出老子对战争的厌恶。但老子也没有绝对的否定战争,他还说到“不得已而用之”这样的话。但即使对“不得已而用之”的战争,老子也主张要淡然处之。他说那些为自己的胜利而洋洋得意,赞颂自己胜利的人就是喜好杀人的恶徒。老子诅咒这些人“不可得志于天下”。对于战争胜利后的处理,老子反对战胜方庆祝胜利,主张以丧礼对待胜利。老子的这些反战思想,就是今天的我们也很难理解。看看我们的历史,那一场战争的胜利者不是欢天喜地的庆祝胜利,宣传胜利。在古代,战胜者要“献俘”,要“庆功”,甚至把敌人的尸体垒成“京观”供人参观。看看我们的小说,我们的电影电视剧历久不衰的战争题材,以血腥的杀人场面歌颂“英雄”,以歼灭敌人的数量歌颂“领袖”,这与老子的主张截然相反。
现实证明:老子主张战胜者要对胜利淡然处之,不要去庆祝胜利、宣传胜利,这只是一种空想。但我要说的是,老子是站在平民的立场,从悲天悯人的角度提出他的主张,他深知,这种庆祝宣传就是歌颂“乐杀人者”,就是鼓励杀人。而被杀的都是普通百姓的子弟,或者就是手无寸铁的百姓。古人说“一将成功万骨枯”,我没有做过统计,但我读历史,知道每次改朝换代的战争都是以数百万甚至数千万人的生命累积起来的。
对老子的反战思想的对错我不愿意争论,但我想请大家看看历史上较为著名的甚至是我们反复歌颂的战争给中国老百姓带来死亡数量:
1. 大汉王朝建立: 秦朝末年全国有2000多万人口,从公元前205到公元前195年西汉建国初,战争共历10年,人口一下子缩减到七百多万。
2. 汉武帝伐匈奴:我们都歌颂汉武帝的雄才大略,但历史数据是:汉武帝讨伐匈奴的结果是海内虚耗,人口减半,50%的人死亡。
3. 西汉末年混战:西汉发展到公元2年,全国人口5959万。但经过西汉末年的混战,到公元57年,全国人口只剩下2100万。
4. 三国鏖战:一本《三国演义》,把“英雄们”的杀人歌颂得荡气回肠,但历史告诉我们:东汉末的公元156年,全国人口5007万。到三国归晋的公元280年,全国人口为1616万。诗人描述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余一,念之断人肠”。
5. 南北朝混战:北朝的北齐,辖有2000万人口,到北周时人口仅900万。南朝刘宋时辖有469万人,到南陈灭亡时只剩200万人。
6. 隋末战争:从公元611的隋末到628年的唐初,18年间,全国户数由890万减至290万,人口由公4602万减到1235万人。
7. 安史之乱:公元755年至公元763年,爆发了安史之乱,历时8年的残杀,中国人口从900万户锐减至200万户,3/4的人惨死于变乱之中。公元755年,全国有5292万人口,到760年,全国人口仅余1699万。
8. 黄巢起义及唐末之乱:关中至今流传一句俗语:“黄巢杀人八百万——劫数难逃。”黄巢到底杀了多少人,不得而知。但唐武宗(841年-846年在位)时,全国有496万户,到周世宗在位时(955年-960年在位),仅余120万户。
9. 金、元灭两宋:宋宣和三年(1122年),全国人口9347万。到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人口仅剩887万。损失率高达91%。仅忽必烈在位时就屠杀了中国1800万人。中国北方地区有90%的汉族平民惨遭种族灭绝。
10. 明末混战:从李自成起义到吴三桂灭亡,明末清初国内混战54年。明末全国人口为1亿,到清世祖时全国人口只剩下1400万。整个中国是“县无完村,村无完家,家无完人,人无完妇”。
11. 清代白莲教起义: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全国人口为39110万人,白莲教起义历时9年,全国人口减少为27566万人,损失了1.1亿人口。
12. 太平天国起义:太平天国爆发(1851年)前夕,中国人口为4.3亿。太平天国失败(1863年)后,中国人口只剩下2.3亿人。一场农民战争使中国损失了2亿人,其中有4000万人直接死于战争,这是何等的残酷!
看完这些数字,我想我们应该理解老子为什么说“夫兵者,不祥之器”,理解老子为什么激烈的反对战争,。
正因为战争对人类社会的极大危害,正直的人都厌恶战争。对鼓吹战争的人,就要像老子说的那样,“有道者不处”。
将老子在这一章表达的反战思想归结一下,就八个字:“兵者不祥,君子不处”。我想,这也应该是我们的一条交友处世原则。
2023-7-8
作者简介:
刘彦强,笔名憨子,陕西咸阳人,高级教师。从事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近四十年,为全国知名政治教师,曾在各类教育刊物发表教研论文180余篇,主编出版《青少年心理行为咨询丛书》、《中学思想政治课学习指导丛书》、《学习心理学》、《坡刘村志》等书,并主编或参编多种教辅读物。教学之余,也写些杂谈散文以及诗词,散见以哲理性见长。有百余篇散文、诗歌散见于多种刊物,并有《佳儿传奇》、《生死孽缘》、《雪夜惊魂》、《情断大年夜》等小说问世。
“白鹭杯”首届文学作品大赛暨纸刊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3151977.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