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樊春亮
1999年秋季开学后,我带着五岁女儿再次踏入母校韩城市西庄中学。学校大门依然低调简朴,但进了大门发现南边的操场上矗立起了一座蓝色的五层教师宿办楼,楼前坐落着古香古色的厚望亭,新栽的树苗和绿色的草坪,处处生机盎然,一派江南园林的风光。
我真是做梦也没想到,从此我们就要以校为家,在这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开始新的生活了。说熟悉是因为我们当年高一年级的英语老师、班主任畅振兴老师,几何老师孙民海老师,体育老师闫正义老师等都还在这里任教,让我觉得十分亲切;说陌生是校园里的硬件设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崭新的教学楼、学生公寓、学生食堂,几乎找不见昔日的影子,俨然一座花园般的现代化校园,在这样舒适整洁的环境学习真是一件非常让人羡慕的事情。
不过这次我不再是一名学生,而是教师家属,因为我的先生替我完成了当老师的梦想,成了母校的一名化学老师。先生工作非常敬业,曾担任过各个年级的化学教学和班主任工作,除了吃饭睡觉时间,几乎不着家。每天早晨五点多学校广播的起床号开始,跟着学生上早操,检查早自习,接着上课、辅导、晚自习,直到晚上10点晚睡铃声过后,检查完学生宿舍晚睡情况,才回家批改三个班的作业,晚上12点之前从未休息过。
2000年春天,我家买了第一台组装的台式电脑,我们全家每天争着排队上网,第一次和互联网有了正式接触。当时,卫民生老师担任校长,他治校有方,管理严格,思想超前,要求老师通过互联网学习新知识,开阔视野,提高业务能力。同时鼓励老师购买电脑,学校并予以一定的经济补贴。在他的领导下学校教学质量突飞猛进,年级统考和高考成绩名列全市前茅。也是这一年高考录取时,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许韩茹同学被北京大学录取!
2002年冬天,我们家搬进了宿办合一的2号家属楼 。因为先生担任班主任老师,我自然就和他的学生接触比较多,好多学生我现在依然能叫上名字,知道他们家在哪里住。我经过仔细观察发现他们和我上学时候的不同:他们性格更加开朗活泼,充满阳光,我们上学时候还很封建,男女同学之间几乎不说话,一说话就脸红;学生都有统一的校服,运动鞋非常普遍,我们当时上学几乎穿的都是手工缝制的布鞋,下雨天经常鞋袜湿透;学校食堂十个窗口饭菜花样繁多,应有尽有,我们上学时候只有一个学生灶,品种非常单一;学生公寓楼的宿舍里,冬有暖气,夏有电扇,架子床干净整洁,我们当时都是十几个人的大通铺,卫生条件差;上学的交通工具除了公共汽车,好多人家都有了私家车接送,这些变化都是我们上学候无法想象的。
因为家在山区,我特别留意山区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记得有一对姐弟陈婧和陈阳给我印象最深,他们家在盘龙乡,两个人在学校学习非常努力认真,待人接物懂礼貌。韩城是大红袍花椒之乡,姐弟两放暑假天天帮家里摘花椒,开学报到时虽然皮肤晒得黢黑,但脸上却挂着纯朴自信的笑容,最终姐姐当年被西北工业大学录取,弟弟被某军校录取,在学校一时传为佳话。
我每天看着身边朝气蓬勃的学生,下课后如潮水般涌向学生食堂,自己也仿佛回到学生时代。先生看着我羡慕的眼神,知道我是一个"书虫",恰恰学校最不缺的就是书,于是抽空借阅学校图书馆的图书杂志,从四大名著到读者、意林杂志等,我平日里读书、锻炼身体、干家务都是按上下课铃声进行,生活非常充实,也为我成为一名文学爱好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女儿来到学校生活更是如鱼得水,很快结识了好多小朋友,放学后在偌大的操场随意撒欢,玩的不亦乐乎。因为学校有着良好的学习氛围,她随着年龄增长也喜欢上了读书,小学三年级时我就给她读《水浒传》等名著,晚上经常是在我并不标准的普通话中入眠。我们周末经常约几个老师一起打乒乓球或者带着孩子到文岭村的小溪和龙咀水库捉小鱼、采野花。记得井溢村山上的花椒、山楂、桃树特别多,春天的时候花儿竞相绽放,空气中弥漫着花香,美如世外桃源。
2008年秋季,我的女儿也成为西庄中学的一名学生。女儿下课后经常带好多小台灯回家替同学充电,问后才知道宿舍熄灯后她的同学还在加班加点的学习,我为此感到非常欣慰,因为母校学生勤奋好学的风气一代代传承了下来,始终没有改变。刘乾坤老师当时担任校长,他注重教改,大胆创新,在全市学校中首先实行学生全封闭管理,重修了学校雄伟壮观的新大门和新建了综合实验楼,教室引进了多媒体教学设备,理化生实验室和英语听力教室的仪器焕然一新,阅览室的书籍杂志种类种类众多,学校的发展也上了一个新台阶。
2013年秋天,因为先生工作调动原因,我们全家恋恋不舍的告别了生活了十四年的西庄中学,刚进校园时的小树苗已经成为参天大树,我的女儿也考上了大学。当年西庄中学我的同班同学贾建军担任校长,他年轻有为,善于创新,曾派多名年轻教师到西安名校学习取经,大胆实施新的教学改革,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强化硬件设施建设,学校西边的新操场铺设标准化塑胶跑道,使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虽然已经离开西庄中学十年时间,但我时刻关注着学校每一步发展变化,每次开车路过学校大门都有种回娘家的感觉。现任党敏增校长进一步致力学校内涵发展,积极打造“书香校园”,学校办学品质不断提升,使西庄中学成为韩城人民心目中的满意学校。
三十八年弹指一挥间。今天我拿着收集到的珍贵的有关西庄中学记忆的老照片和旧物,约了刘琳、毋燕、薛红女等老同学到禹甸园,一起回忆上学时的青葱岁月,当年全班同学在畅振兴老师的带领下,笑着跑着爬上临潼骊山骊山烽火台、也是人生第一次春游的场景还历历在目,不知不觉我们都已人到中年。大家逐一辨认当年的老同学,谈笑间也很想知道当年毕业照片上的老师、同学现在的情况都如何呢。
当年风华正茂的老师,如今多数已退休,颐享天年。我有幸联系到了我们的班主任畅振兴老师,他2004年离开西庄中学到西安市八十三中任教,连年被西安市评为优秀教师。两个孩子畅通、畅达均已婚。畅老师热情寄语我们:三十多年岁月如歌,当年的莽撞少年,如今是科员、科长、处长、局长、厂长、总管等。有的从政,有的经商,不管是科员还是厂长,都是社会的栋梁。祝福大家一家和和睦睦,一年开开心心,一生快快乐乐,一世平平安安,天天精神百倍,月月喜气洋洋,年年收获满满!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虽然同学们平时都在忙工作忙家庭,但是老四班微信群里一旦有事,大家都是一呼百应,还像当年在西庄中学读书时一样让人暖心和团结。
无论当初是否考上大学,西庄中学永远都是我们心目中的神圣殿堂,是西庄中学给了我们插上飞翔的翅膀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同学们现在分布在韩城及全国各地的各行各业,都已经是单位和家庭的中流砥柱。我的同学薛俊红,他在班上是一个默默无闻但非常心细的同学,也正是他珍藏了35年前在西庄中学大门前的照片、1988年高考预选(预选是当时高考前的一次选拔考试,只有通过预选的学生才有资格参加高考)准考证、班级合影、众多同学小照和骊山森林公园两角钱的门票。他虽然没有考上大学,回乡后从学木匠起步,凭着吃苦耐劳诚信为本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如今成为惠达瓷砖的韩城总代理,生意兴隆,日子过得风生水起。这样的同学还有很多很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作为一名曾经的学生和教师家属,也是母校三十多年巨变的见证者,值此西庄中学百年华诞之际,谨以此文表示对母校的衷心感谢和祝福,相信西庄中学的明天会越来越好!
作者简介
樊春亮,女,1970年出生于陕西韩城,爱好文学和韩城当地民俗文化,先后在《韩城文学》、《渭南网》、《都市头条》等公众号发表文章5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