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州新声是乡音
文/何华/兰州


一口苹果,一段文字,嘴里吃的是家乡味,眼中读的是家乡事。苹果是老家亲戚快递的,书稿是老家文友推送的,入口,入眼,一样的亲切,萦绕心头的都是浓浓故乡情!
对故乡,我们是虔诚膜拜的,这是一个作家的良知使然。当火热的胸膛紧贴在家乡的心房,灵魂才得以有真正的归宿;当双脚踏上家乡的热土,内心才能真正地充盈着温暖与感动。每当客自家乡来,我都会迫不及待地询问:“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手头再忙,也不能冷淡了故乡客。家乡文人包焕新,用33篇报告文学把我带回心心念念的故乡。镇原,那里住着我的娘亲,那里有我的兄弟姐妹。满山满岭的蒲公英,沟沟岔岔的山丹丹,都是我童年美好的记忆,常有思怀的情绪,开满山野。所不同的是,包焕新笔下所呈现的是,一幅幅崭新的画卷,一捧捧带露水的泥土,冒着热气,沾着乡音,把老百姓对土地的热爱,对共产党的热爱,对在党领导下建设幸福美好新家园的心劲都写了出来,并很好地幻化为诸多具象。就像村里人把共产党具体化为毛主席一样。
我深知,那33篇文章里的每一颗文字,都是滚烫在包焕新心头的一种情结,只有用饱蘸满怀激情凝结而成的文字,才能够让这种情绪绵绵无尽期。那是乡情,那是反哺。我也深知,包焕新推着自行车,绾起裤腿,沿着河道、沿着沟边、沿着崖畔、沿着村庄,走走停停,写写画画,从西头到东头,从南边到北边,把镇原的崭新变迁翻了个底朝天,他几乎牺牲了自己全部的节假日,放弃了自己所有的游玩时间,一心一意,就想用淳朴的情感、用真诚的写作,把美丽的家乡表达出来,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报告文学是用脚写出来,说的是报告文学“七分跑,三分写”。脚力不足,笔之不逮,所见必然苍白。包焕新正是用足够的脚力为镇原写报告文学,他笔下的语言通俗快捷,表达生动味足。报告文学是一种年轻的文体,从“进口”那一天算起,从瞿秋白《俄乡纪行》源起,满打满算也就百十年过点,比之于诗歌、散文、小说,在年份上相形见绌。但这并不妨碍报告文学以“短、平、快”的特点登上文坛后,迅速获得“文学轻骑兵”之美誉。这种文体是时代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君不见,上世纪八十年代,报告文学横扫文坛如卷席,营造了一家独大、一方独尊的文坛壮丽景象,出现了徐迟、理由、刘宾雁、黄宗英、何建明等一大批灿若星河的报告文学大家,照耀着当时文学的天空。有人说,报告文学只有报告而没有文学,这是不懂真正文学的外行之戏言,当然,作为文学品种之一的报告文学要尽力规避这种现象。“那种用尺子量出来的语言,那种戴面具一样的语言,不属于文学,当然也不属于报告文学。”《文艺报》主编梁鸿鹰如是说。包焕新有沉潜到生活底部的功夫,他走出书斋,直面现实生活,体察人民的愿望,把握群众的需求,挑起社会责任的最基本担当,这是他对镇原报告文学的特殊贡献。文学,在苦难中彰显人性的光华,在别人需要帮助时,伸出一双手,露出一个笑,把真善美奉送抵达!文学的美,是烈日下山沟沟里的一汪汪清泉,是朔风嚎叫中的一株株劲草,是沉寂静默时的整个世界。
广袤的镇原大地,文化传承厚重,文脉赓续持久,一代一代先人,在黄土层耕作生息,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带有镇原胎记的灿烂文明,那辉煌的文明跫音,自我们呱呱落地那一刻起,就从头顶轰鸣碾过,呵护着我们镇原儿女沐浴这种文化成长,这是我们共同的记忆,也是我们辨识老乡的基因认同。皇天厚土,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们这一代人能够为镇原留下什么?这应该成为镇原人的时代之问。毫无疑问,包焕新在这个问题上交出了一份对得起先祖的沉甸甸的答卷。原州新声是乡音。希望有更多如包焕新一样的镇原人,读镇原、懂镇原、写镇原,讲好大美镇原好故事,就是在讲好中国好故事。 2022年11月22日于兰州


作者简介:何华,甘肃镇原人,原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教授,甘肃省高层次人才、甘肃省优秀专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名报告文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