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几天闲来无事,把之前心浮气躁看不下去的《天人之际》拿来重读。《天人之际》是台湾作家薛仁明通过《史记》中人物的性格命运,来解读中国文化以及做人的智慧,令人颇有感触。
现在的观点普遍认为国人缺乏信仰,追名逐利。其实中国人的信仰和智慧,都在历史文献里的。
记得重庆大学的一位教授说过:国学是精神层面的定海神针。假如我们的孩子以国学启蒙,懂得天道人力的平衡,从小明白面对可为可不为时,如何调整策略和心态,浮躁、无力感这些负面情绪,一定会少很多。
深以为然。
《史记·项羽本记》中讲到一个小故事:项羽起兵渡江,“东阳少年杀其令......乃请陈婴”,东阳人杀了县令响应项羽,然后公推公务员陈婴为老大。这时候陈婴的妈妈说:自从我当了陈家的媳妇以来,“未尝闻汝先古之有贵者,今暴得大名,不祥。”你家从未有显贵之人,今天你忽然要被立为王,暴得大名,不祥!
暴得大名,不祥吗?......如今我们经常看到的是谁谁谁,“爆红”,烈火烹油,鲜花着锦,泼天的富贵扑面而来,简直不要太爽!
爽固然爽,只是坐直升飞机上天,会有下来的一天。面对必然的起落,假如没有足够人生经验的累积和历练,能有平常心吗?爆红之下必然膨胀,“上天令其亡,必先令其狂”。古人这种视急功近利为“不祥”,面对爆红保持谨慎的冷静和高度,就是中华文化的智慧。
李佳琦同学假如读过《史记》,也许就不会教育屌丝好好工作,以便买得起七十九块钱/支的眉笔,也就不至于猝不及防地翻车了。
接下来,陈母又说:不如有所属。不如找个依靠,事成可以封侯,事败也比较容易逃亡。为什么?“非世所指名也”,你不是老大,不会引人注目。
你看,多么聪明!不做老大,不成为众矢之的,闷声发大财。这种“身未升腾思退步”的老二哲学,就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虽然没有强大的爆发力,却进退自如张弛有度,不至于把自己架在火上烘烤,可保气息绵长,游刃有余。
中国文化里的第一是谁呢?是虚无缥缈的老天和年代久远的祖宗。九五之尊的皇帝都自称天子:老天的儿子。族长搞事的时候必定先拜一拜祖宗,这种绝对的实权老大都不敢自诩第一。古人虚实相生、韬光养晦的智慧,就在这“老二哲学”里。
再聊聊人物的性格命运以及做人的智慧。
项羽相貌堂堂,“籍长八尺余”,身高一米八十几厘米,“代代为楚将”,出身世家,“力能抗鼎,才气过人”。成名时仅二十四岁,数年之后就号令天下,海内独尊。但是,也不过四年,兵败垓下,乌江自刎,一切完蛋。
而刘邦出身农民,《高祖本纪》中记载,“高祖为亭长,时常告归之田”,只是一个村干部,没事就请假回去种田。而且,刘邦“好酒及色”,经常赊账喝酒,还和卖酒的曹寡妇未婚生子刘肥。刘邦从沛县起兵时四十七岁,五十四岁成为大汉王朝的开国皇帝。
项羽这种天选娇子,为什么干不过老混混刘邦呢?
究其原因,其一,性格的差异。项羽少年成名,为人剽悍,行事狠绝,不得人心。而刘邦性格大度豁达,万事留余地。
项羽动辄“斩*头,击杀数十百人”,而且“所过无不残灭”,先有巨鹿之战后坑杀二十万已降秦兵,后有咸阳大屠城,将阿房宫烧了三个月,乃至自己想要定都咸阳时,才发现咸阳已经是一片灰烬了。憎恨心一起,神佛都挡不住。
而刘邦“仁而爱人......意豁如也,常有大度”。刘邦做人大气豁达,“延中吏,无所不狎侮,”作为一个村干部,敢于捉弄县干部,爱开玩笑,且有度,不会得罪人。正因为这种性格特点,楚怀王“遣沛公西略地”,派他入关中,而不是“为人剽悍猾贼......所过无不残灭”的项羽。成就其以关中为大本营,楚汉相争四年,进而一统天下。
其二,领导力的差异。项羽自负多疑,有勇无谋,不懂得收纳人心。而刘邦从谏如流,礼贤下士,有福同享。
项羽少年得志,因骁勇善战闻名于世。这就造成他重武轻文,不重视谋略。鸿门宴优柔寡断,放过刘邦,被自己的谋士范曾痛骂“竖子不足与谋”,而后又因多疑中了陈平的离间计,失去了范曾这位举足轻重的二把手。
取得城池后,“有功当封爵者,印敝,忍不能予”,战功赫赫本该加官进爵的人,刻好的大印被项羽摸得磨平了,也舍不得给人家......这么抠门,谁会追随你?章邯率二十万秦军投降,项羽不但不乘机为己所用,反而全部坑杀,大失人心。
反观刘邦,虽然出身市井又没啥文化,但是听得进去不同的声音。门下聚集了张良萧何韩信等一众人才,每次出于本性的趋使要犯错误的时候,旁人点醒一下,立刻收手。刘邦进入咸阳“欲止宫休舍”,看到宫阙华丽美女如云,就想进宫享受,被樊哙一劝,立刻清醒,“封秦重宝财务库,还军霸上”。而且,“约法三章”,秋毫无犯,与项羽的屠城行为形成鲜明的对比。
而且刘邦不抠门,“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攻下城池,即刻论功封地,不拖泥带水。
其三,格局的差异。项羽攻下咸阳后,关于定都的考虑,他首选的不是关中要塞,而是老家彭城。为啥?“富贵不归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这是帝王的格局吗?这分明是地主老财的胸襟好不好?
再看刘邦,不管是先前建都洛阳还是迁都长安,都是从治国安邦的角度考虑的,国家安全、运输便利、粮食储备以及文化认同,这才是帝王视野。二者毫无可比性。
其四,认知的差异。项羽兵败被汉军追至乌江江畔,眼见得大势已去,仰天长叹,“天之亡也,非战之罪也”——是老天要亡我,不是自己征战有啥问题。为什么老天要亡你?至死他都不明白。所以司马迁在《项羽本记》中给他的评价是“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临死之时,还要向属下证明自己有能耐“我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他不知道自己最大的敌人,就是“自矜功伐”,时刻不忘证明自己有能耐,就是他最大的陷阱。
再者,项羽出身贵族,非常的要面子。本可东渡乌江,以谋东山再起,但他“无颜见江东父老”,为身份所累,最终拔剑自刎。
二十四岁名满天下,三十二岁兵败垓下。项羽如流星划过夜空,光芒万丈却瞬间熄灭,令人惋惜。
而刘邦呢?没啥文化,也就没有道德包袱。“打得赢打,打不赢认怂”,鸿门宴示弱,保命要紧。鸿沟划界,项羽引兵东归,刘邦毁约进攻。底层出身加上五十多岁,泥地里打过滚,经历过横逆之后的强大生命力,能屈能伸的柔韧度,加上性格里自带的豁达大度,谦逊容人,造就了一代开国帝王。
毛泽东著名论断“老粗出人物”,说的就是他。
毛泽东曾硬笔书写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全诗只有三句,但是气势恢宏,王气逼人。
读史可以明智,诚不欺我。这本书开启了我对古籍的兴趣,“历史总是重演,因为人性从未改变”,窥探人性,开启天眼,从读史书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