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申卫华
说起淮安人桌上的主食,应该是米面参半。都说南方人喜米,北方人爱面,这不南不北的淮安人,因为地处淮河流域南北分界,其饮食习惯也是南北兼有。
在咱家,一日三餐的习惯,除了早晚的面条,就是中午的米饭了。当然,每周主食的出新,也时不时的吃上一两顿各种馅料的饺子。上班那会儿,这饺子都是老伴儿乘着双休日的闲空,一并包好的。有韭菜馅的、荠菜馅的、芹菜馅的,装满冰箱的肚子,以便随时下锅,图个胃乐。
在曾经的饺子中,韭菜馅排名第一。尤其是切碎后的韭菜,同搅拌后的肉糜相拥,一出锅仅几只下肚,便呼吸出韭菜饺子的鲜美,不仅开胃,而且顺气。如再蘸上那么点镇江的香醋,滴上少许的麻油,好似神仙碗中的佳肴。不过自打老伴包上了蒲儿菜饺子后,这韭菜便退避三舍,其饺子在冰箱中也风光不在。
说起蒲儿菜,是咱淮安的特产,而由此烹饪出的开洋蒲菜,算是淮扬菜中的一绝。不过,在儿时的记忆中,只见过蒲叶蒲包,未吃过蒲菜。至于说起蒲儿菜能包饺子,也是闻所未闻,更别说吃了。而真正让蒲儿菜饺子,走入寻常百姓的餐桌,得感谢中央电视台。
记得十多年前,中央二套一档叫《舌尖上的中国》的饮食节目。当年就想看看淮安,在中央台有啥拿得出手的经典名菜,毕竟咱是淮扬菜的发源之地。可左看右盼,在扬州数十分钟的名菜佳肴播出后,轮到淮安亮相时,仅是一道普通百姓家的蒲儿菜饺子。
也不知当年,这淮安饮食界的出面,是如何接待媒体记者朋友们的。那家喻户晓,自鸣得意的软兜长鱼、平桥豆腐、钦工肉圆、蟹黄汤包,还有啥盱眙龙虾,涟水捆蹄等舌尖美食,咋都名不经传。不过还好,坐在家中看电视,竟也知晓这蒲儿菜也能做上馅料,包出饺子。
按照中央电视台的介绍,老伴买来了几斤剥后只剩菜心的蒲菜,因为只有鲜嫩,才是最好的原料。这第一道工序是将洗净后的蒲菜,用粉碎机打碎。然后,是注入适当比例的鸡蛋清和熟水,并准备50%的肥瘦均等的猪肉糜,再经过用力搅拌成糊状,这蒲儿菜饺子馅便大功告成。
品尝过电视节目指导,所包成的饺子,出锅后的味道还算不错。可几次吃过,老伴总觉得饺子,缺少点水乡特有的滋味。就在我满足蒲菜饺子好吃时,老伴则灵感再现改革创新。为了增加饺子的鲜美,加入了虾仁打成的虾糜;为了保证饺子的香气,混入了香菇打成的碎末。
接下来的蒲儿菜饺子,自然是家中饺子之上品。每有客人上门,蒲菜饺子作为请客的压轴,凡吃过的亲朋好友均直竖拇指,赞不绝口。只记得五年前,山东老班长夫妇从蓬莱自驾游路过淮安。在所设的家宴上,当然首推淮扬菜。俗话说:迎客的饺子送客面,在品尝过蒲菜饺子后,班长以为是专门为其包出的海鲜味。按理,山东是饺子的大省,能将蒲菜馅吃出海鲜的味道,足见蒲儿菜饺子的魅力。
三年前,外甥的岳母在秋冬之交,曾带着一帮跳广场舞的姐妹从上海来淮,原本是专门为吃淮扬菜,和品尝洪泽湖大闸蟹而来。可自打吃了蒲儿菜饺子后,竟在她们的舌尖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从不沾饺子的上海岳母,也和我们约定在每年蒲菜上市的季节,定是她们来淮旅行观光,和蒲儿菜饺子相逢的日子。只可惜这约定之事,最终被可恶的新冠病毒所搅黄。
三餐有味当属饺子,饺子排名蒲菜为冠。日前,在晨练后想寻觅一家饺面馆解决早餐。当骑着电瓶车跑了七八家饺子馆后,竟有点遗憾和失望。因为,在各种味道的饺子之中,都没有蒲儿菜的身影。有一小老板说的现实:“如今的饺子,讲究的是大众化。而用蒲儿菜包饺子虽然时兴,但却费工、费时,而且还费钱。”
看来,要吃上这饺子中的蒲儿菜,还是赶快回家,自我解决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