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勤能补拙 亦能防腐(杂文)
文‖毋东汉

流水不腐,户枢不蠧。生命在于运动。勤能补拙,亦能防腐。我想起了当年干部下乡,参加劳动的事,细思极佳。
那时,我在生产队学稼,常接触驻队干部,有位姓张的,高个子,串脸胡(刮净了),笑容可掬。他有“三常一怕”:“三常”是常和干部商量工作,常和老头子对火抽烟聊天,常和中、青年社员一起干活。“一怕”是怕嫂子、大婶们撇他的火。撇火就是挑逗;挖坑,让他跳。

那次,砍村沿农场边的包谷,麦秸积子背后有若干堆稀人粪,可能是谁拉肚子,来不及找适当地方所为。许多人嫌脏,不愿去麦秸积子背后干活。老张说:“没人去积子背后,我去!”我很感动,顺口说:“咱要学习老张,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老张忍不住笑道:“你说我不怕人㞎的喔屎?”逗得大家哈哈大笑,都踮起脚,绕过屎堆,砍了积子背后的包谷,挪到干净的地方,以便运走。他最怕中年妇女逗他,有人问他:“你爱吃白面嘛爱吃黑面?”他冲口回答:“白面好吃。”那嫂子调侃说:“对着呢!那怕人骂‘陈世美!’哩!”老张满脸红,原来呀,“白面”指情人,“黑面”指媳妇。谣传老张媳妇闹离婚,他说不清辨不明了。由于他参加劳动,跟群众关系融洽,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也显得能力强。
驻队干部老杜,指导我们搞青年试验田。青年们围着他转,上厕所时见尿盆子没倒,就问他原因,他说:“玉米种子要用尿泡了催芽。”并说要用熟尿,(熟尿,指非新鲜尿),还不够,谁有尿了快去添够。由于条件反射,大家纷纷上厕所,争先恐后,真逗!
时间不久,老杜写了一篇总结材料,内容关于玉米试验田。
后来,我以业余作者身份被抽调驻队,兼以体验生活,效法老张老杜,也是领导提倡,我也注意深入群众,参加劳动,积累生活,挖掘写作素材。记得在马兴参加整队工作,我驻骞湾,和青年担土粪上塬,亲睹了定额管理的优越性。计时担粪只担两半笼的人,计斤量过秤时担两尖笼。这是坐在办公室想不到的。这个村稻地在村西河对岸,水不太深,但收割很不方便。用扁担挑两捆稻子,从稻田过河到村边农场约一里多路,途中不能歇,稻穗挨沙地落粒,不易扫。过河脱鞋穿鞋都难。若不脱鞋,灌两鞋壳水,走路像踩青蛙,脚底在鞋壳滑动,很不得劲。路上长满了蒺藜,蒺藜有刺,刺扎脚,又不能放下担子拔蒺藜,只能在地上跐一下,继续赤脚走路,蒺藜刺若折在脚心肉里,走一步疼一下。我体验了这一切,才认识到群众要求修桥的必要性。否则,还以为河水浅,修桥没必要哩!
工作组,工作组,工作结束就“走”了。我临走都把桥没修成,记不清啥原因。资金无源也罢,协调无果也罢,反正与我能力、努力、权力皆不够相关。
在小新村体验生活时,我和同事们进门就帮采访对象的家人一起剥苞谷。进行“旁敲侧击”,“迂回包抄”,从家人口中掌握了采访对象的线索,等釆访对象回家来,我们釆访十分顺利。因为先进人物都谦虚谨慎,不肯说自己成绩,他的家属“警惕性”就不那么高了。可见,劳动的重要性,也适于釆访。
嗟夫!我以为勤政者包括勤于劳动也。深入群众,和群众一起劳动,非勤不可。社教工作组曾得出结论,“懒——馋——佔——贪——变”,乃走资本主义的领导干部的轨迹。凡是腐败变质分子,都是从懒于深入群众,懒于深入实际,懒于参加劳动(包括脑力劳动)开始,逐步走上多吃多佔,贪腐变质的。而陈永贵当了国务院副总理,很忙,仍坚持三分之一时间下基层,所以能远离腐败。勤能补拙,亦能防腐,诚如是。

2023-9-27-于樵仙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