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樊光春
古代道教文献中,以老子为道教教主是官方和学界的主流认识。但从佛道二
教发生争论之后,出现了道教晚于佛教传入、自张道陵开始的说法,并影响到当代学术界,由日本传播到中国,因此当代出版的《道教史》著作基本上都以东汉张道陵创建五斗米道为道教产生的标志。自2016年启动的《道教史》教材,经教界和学界部分道教史学者讨论,认可历史文献的传统认知,确定道教史以老子为开端。
以老子为道教为开端的基本证据是:第一,老子创立了道教的基本教义;
第二,老子的学术传承有可描述的体系;第三,老子精通祭祀礼仪,并兼任宗教职务祝官。本文是对这一论述的要点介绍。
(一)老子世系
老子生活的年代为春秋时期,距今约2500年。据《新唐书》卷七十宗室世系表记载,李氏出自嬴姓帝颛顼高阳氏,其四世臯陶为尧大理,其后历夏商,世为大理,以官命族为理氏。商末理征不容于纣,得罪而死,其妻陈国契和氏与子利贞逃难于伊侯之墟,食木子得全,遂改理为李氏。利贞亦娶契和氏女,生昌祖,为陈大夫,家于苦县。四世孙硕宗,受周康王赐采邑于苦县。其五世孙乾,字元杲,为周上御史大夫,娶益寿氏女婴敷,生耳,字伯阳,一字聃,周平王时为太史。《太平御览》卷124:“聃父名乾,字元杲,胎则无耳,一目不明,孤单,年七十二,无妻,与邻人益寿氏老女野合,怀胎十年乃生老子。”《十六国春秋别本》卷7前凉录张重华亦有相似记述。《史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任周(春秋)守藏室之史。
老子的后代有李宗,字尊祖,为魏将,封于段干;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仕于汉孝文帝;假之子解为胶西王昂太傅,因家于齐。此后,老子一系分为李、理、老、段诸姓。2005年西安北郊出土北周李诞墓志,墓主邯州刺史李诞为西魏年间由罽宾入华的婆罗门,却自认为老子之后,铭文称:“其先伯阳之后,……正光中自罽宾归阙,太祖以君婆罗门种,屡蒙赏。”文中“归阙”一语,引起学人关于老子西域之行的联想,故成为一新的历史疑案。
(二)孔子问礼
孔子问礼于老子,除了证明孔子的学术与老子有渊源之外,其问礼之频繁,亦是老子生平中的重大事件。《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家语》、《庄子》和《礼记》曾子问都记载有孔子问礼老子之事。
孔子首次见老子,大约在鲁昭公四年至二十年之 间 (公元前538-前522年),其时周室尚未乱。大致过程:孔子对他的学生南宫敬叔说,我听说老子博古知今,通礼乐,明道德,我想去周城拜他为师。南宫敬叔的父亲孟僖子是鲁国王室的远亲,任鲁国大夫,故能与鲁君交往。孟僖子临终前将两个儿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都托付给孔子做学生。南宫敬叔就去朝见鲁昭公,对昭公言,我父亲曾经对我说,孔子是圣人的后代,嘱咐我一定要以他为师。现在老师要去观周,令我同行。但我没有路费,又没有车,想请君王帮忙。鲁昭公爽快地答应了他的请求,给他安排了一辆二马拉车和车夫。于是,“敬叔与俱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历郊社之所,考明堂之则,察庙朝之度。于是喟然曰:‘吾乃今知周公之圣,与周之所以王也。’及去周,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者送人以言,吾虽不能富贵,而窃仁者之号,请送子以言乎。……孔子曰:‘敬奉教。’自周反鲁,道弥尊矣。远方弟子之进,盖三千焉。”孔子在周观礼期间,还参观了后稷庙,抄录了金人铭。事后请教老子,感叹行道之难。老子回答:“夫说者流于辩,听者乱于辞,如此二者,则道不可以忘也。”正是由于孔子这次观周问礼之行,开拓了视野,提高了声誉,弟子得以广进。后来孔子回忆此行说:“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致思)
因周室内乱,老子辞官归乡,后隐居邻近的沛地。孔子闻讯,带着弟子子由前往苦县拜访老子,原打算把一批藏书交给老子,请他藏于周的守藏室中,被老子拒绝。但孔子借此机会,再度向老子求教学问。
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开始,孔子周游列国,相继到达卫、曹、宋、郑、蔡等国。哀公六年(前489年),陈、蔡两国的大夫听说楚国准备迎请孔子,担心对本国不利,就派人在两国边界把孔子围困起来,至于绝粮七日,弟子纷纷饿病。孔子派子贡至楚求援,楚昭王派大军前往,将孔子迎请至城父(今安徽亳州)。城父距老子故里和沛地(今江苏沛县)都很近,孔子便专程前往拜访老子。《庄子》还记述,孔子见老子后言犹未尽,第四天派子贡又去请教了一回。
老子之师
老子之师,一说名商容,见汉刘安《淮南子》:“老子学商容,见舌而知守柔矣。”(卷十)排在列子之前。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商容,纣时贤人也。”清赵翼《陔余丛考》:“《史记索隐》引商容以舌视老子,老子悟舌以虚存,齿以刚亡。商容,殷纣时人,而以舌悟老子,是殷末已称老子也。”(卷四)此处称商容为商末人,并将老子时代提前,似不确。一说名容成公,《云集七签》卷108纪传部也以黄帝之师容成公为老子之师,同样有前推老子在世年代之嫌。按:此种前推老子生平的现象古籍中多存,如《郡斋读书志》卷11、《文献通考》卷211 经籍考38称老子于周平王四十二年授《道德经》予关尹喜。
而刘向《说苑》中以常摐(音窗或从)为老子之师较为可靠:“常摐有疾,老子往问焉。曰:‘先生疾甚矣,无遗教可以语诸弟子者乎?’常摐曰:‘子虽不问,吾将语子。’常摐曰:‘过故乡而下车,子知之乎?’老子曰:‘过故乡而下车,非谓其不忘故耶?’常摐曰:‘嘻,是已。’常摐曰:‘过乔木而趋,子知之乎?’老子曰:‘过乔木而趋,非谓敬老耶?’常摐曰:‘嘻,是已。’张其口而示老子曰:‘吾舌存乎?’老子曰:‘然。’‘吾齿存乎?’曰:‘亡。’常摐曰:‘子知之乎?’老子曰:‘夫舌之存也,其非以其柔耶?齿之亡也,岂非以其刚耶?’常摐曰:‘嘻,是已。天下之事已尽矣,无以复语子哉。’”(卷十敬慎)《艺文类聚》三十六、《太平御览》五百九引上述对话,以常摐为商容,称其“不知何许人也”,可证《陔余丛考》之误。这几处记载虽人名有异而事实同一,故证常摐、商容二名为同一人。
最早记录常摐的文献是《世本》:“常氏。老子师常從。”刘向之后,《汉书》艺文志术数略也录有“常從《日月星气》二十一卷”。《钦定四库全书》汉艺文志考证卷九注:“老子师之”。又,刘向在敬慎篇中引用二十余人言论,均为先秦名人。其中有春秋时晋人韩平子问叔向,叔向引老子“天下之至柔”句以对,亦证明老子与二人同时代。
老子之师常摐,除了是一位思想家以外,还应当是一位天文学家,他在天文学上的成就,也必定对老子有所影响。《道德经》中的宇宙观,即建立在古代天文学的基础之上。关令尹喜也是一位天文学家,其所以要拜老子为师,必因有此种学术的联系。司马迁在《史记》天官书中追述了古代天文学的基本内容,其中有“客星”一类天象,认为“客星出天廷,有奇令。”《宋史》天文志解释说:“客星者,非其常有,偶见于天。此天皇大帝之使,以告休咎也。”客星共有五种,其中一种是老子星。《晋书》卷十二天文中录张衡引《荆州占》:“老子星色淳白,然所见之国,为饥为凶,为善为恶,为喜为怒。”张衡生活于东汉前期,《荆州占》是东汉末荆州牧刘表令武陵太守刘叡收集天下天文占书的结集。将老子之名用于星体冠名,表明至少在东汉之前已把老子与天文占验的学术活动联系了起来。后世道教长期垄断国家天文观测事务,与常摐、老子的学术传承密切关联。
老子主丧
春秋时期,丧葬是很神圣的事,沿袭夏以来的制度,设立有专门的祭祀官主管。据《周礼》,周代的神职系列中有“祝”一类,除过专司天子祭祀仪式的大祝及其助理小祝之外,最重要的就是丧祝。因夏商周三代的丧祭仪式略有不同,故而分为三个岗位:夏祝、商祝和周祝。《仪礼》和《礼记》则对天子、国君、诸侯、卿大夫等不同等级人员的葬仪作出了规定,其中涉及到的专职人员除祝以外还有管人、筮者、卦者、卜人、占者、冢人、甸人、御者等。
《礼记》载,曾参向孔子请教丧礼,孔子给他讲了自己曾跟随老子实习丧礼的故实。时在鲁昭公六年(前535),当年有日食。孔子时年十七岁,因七岁为其师的项橐(一作大项橐,一作巷党)家中老人去世而去吊唁,恰好遇见老子在那里住持葬礼,于是孔子便给他打下手。据说项橐也是老子的学生。北齐杜台卿《玉烛宝典》卷四引嵇康《高士传》还以为,“大项橐与孔子俱学于老子。”在《周礼》的职官序列里,史在祝之后,也属于与祭祀相关的职位,与巫并列。老子作为“史”,既精通“祝”的业务,又能亲历亲为,顺理成章。
曾参问举行葬礼时遇到日食怎么办?孔子答,过去我曾经在巷党跟随老聃给人办丧事。灵柩刚刚上路,突然出现了日食。老聃对我说:“孔丘!快把灵柩停在路的右边。大家都不要哭,安静地等候。日蚀过后,柩车又继续前进。葬毕,我对老子说,柩车只能前进,不能后退。日蚀这种现象,谁也不知道要持续多久。与其在路旁等候,还不如继续前进呢。老子回答说:“诸侯朝天子,见日而行,逮日而舍奠;大夫使,见日而行,逮日而舍。夫柩不早出,不暮宿。见星而行者,唯罪人与奔父母之丧者乎!日有食之,安知其不见星也?且君子行礼,不以人之亲痁患。”
曾子还问了两个有关丧礼的专业问题,一是:“古代天子出兵时一定要带着太庙中的迁庙神主同行吗?”孔子回答说,是这样的。但是现在不一样,天子巡守,把太祖以下七庙的庙主带着同行,本庙则空着,这是不对的。空庙无主是在天子驾崩、诸侯去世的特殊情形下才会出现的。老聃曾对我说:“天子崩,国君薨,则祝取群庙之主而藏诸祖庙,礼也。卒哭成事而后,主各反其庙。君去其国,大宰取群庙之主以从,礼也。祫祭于祖,则祝迎四庙之主。主,出庙入庙必跸。”
二是:小孩夭亡(下殇),通常就近埋葬,就在园子里挖个坑,四周用砖砌好,然后用机木把尸体送下去埋葬。如果路远怎么办呢?孔子说,老聃说过:“昔者史佚有子而死,下殇也。墓远,召公谓之曰:‘何以不棺敛于宫中?’史佚曰:‘吾敢乎哉?’召公言于周公,周公曰:‘岂不可?’史佚行之。下殇用棺衣棺,自史佚始也。”
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子夏也问:古来父母去世要守三年之丧,而刚满百日举行卒哭之礼时遇到国君征召去打仗,究竟合不合礼呢?孔子答:“吾闻诸老聃曰:昔者鲁公伯禽有为为之也。今以三年之丧,从其利者,吾弗知也!”
这几段记载说明,孔子有关葬礼的学问来自老子。
三代的葬礼属于礼制范畴,老子作为朝廷的官员,当然也要遵循;但从事丧葬具体事宜的祝官,自然具备宗教的色彩。这一传统后世为道教所承续,老子的经历脱不了干系。
(五)《道德经》中的宗教元素
夏商周三代以帝和天为至上神。帝和天不仅是神灵世界的最高主宰,而且是人间的膜拜对象。祭祀帝、天的仪式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而在老子的宗教世界中,增加了鬼神。老子认为道“象帝之先”(四章),即是以道为最高主宰,以此取代帝和天的至上地位;“天法道”(二十五章)正是建立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之上。道是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天地万物的生死无不由道所决定。至于天的功用,则是与地相对应的自然存在,但也有 神的属性,如“天将救之,以慈卫之”(六十七章);“天之所恶,孰知其故”(七十三章)。
至于诸神,则是道所主宰、为道所生,诸神对于道具有依附性。且对于自然万物均有生殖功能等灵性。
两千年老学的重点之一是《道德经》的宗教诠释。汉代河上公注解《道德经》,把老子之“常道”释为自然长生之道,把“长生久视”释为“长生不死”,把《道德经》的主旨由治国之政术转向养生成仙。历史上,道教学者撰写了大量以内丹解老的著作,内容涉及道教教义教理以及养生学、医学甚至自然科学等多个方面,颇多“不传之秘”。
先秦至秦汉老子学术传承撮要
有关老子第一代学术传承的文献记载,自战国至两汉,不绝如缕。这些文献不仅提供了老子学术传承的人际关系信息,还记录了老子学术的重要内容:道学和道术,其中有些信息是《道德经》没有明确表述的。
先秦传播老子学术的主要见于以下古籍:
《孔子家语》、《礼记》。重点记述了孔子回忆的老子言行,从中可以了解到春秋末年老子学术的传播状态。
《列子》。记述的是老子辞官归隐之后,杨朱访师求学的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