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母校
李存义
在这块肥沃纯洁的土地上,孕育着无数英雄儿女们顽强、健康、快乐、茁壮地成长…… 。 ____题记
从我加入“66届马坊民中班同学群”,能和分别五十年的同学们在网上相聚,使我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夜不能寐,一幕幕初中生活浮现在眼前:
(一)
一九六六年六月的一天,我到城关完小参加全县初中统一招生考试后,过了几天,我接到马坊初中入学录取通知书,整天哭鼻子,因为学校离我家六十多里地啊!(这年全县神池中学招两个班,八角中学招两个班,共200人为公办中学。义井中学招一个班,马坊中学招一个班,共100人为民办中学。)
开学这天,父亲背着行李送我步行到学校,当我们走到学校对面的南山坡上,看到马坊村四周群山环绕,绿树成荫,风景秀丽,景色宜人。村庄座落在向阳靠山的山坡上。一排排一层层整齐的白石窑洞,自下而上形成纯天然的自然楼群。窑洞的中间长着榆树,柳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正值中午,火红的太阳当头照着,金灿灿的阳光撒满大地,蔚蓝色的天空点缀着朵朵白云,掩映着纯朴秀丽的村庄。村庄下面是一条长沟,中间趟着潺潺流水,一直向西流去。窑洞之间铺着弯弯曲曲的石头台阶的通道,这一切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
我和父亲沿着石头台阶向上攀登,大路东面整齐的房屋是供销社,再往上走,西面一排石窑是医院,穿过路中间的石头门洞就到了学校。学校院子宽敞,东面是一排木料房,西边是两排石窑洞,房子的后面是宽阔的操场,操场上竖立着一副笨重的篮球架,还有一副高低杠,东边是公社所在地。学校有一至六年级学生,全部是单式班,一至四年级是小学班,五六年级是完小班,另加我们班和一个农中班。全校共有二百八十名学生,十五名教师,这是一所全县唯一的“带帽子初中”,真是一所淳朴不能再淳朴的学校。淳朴的校园,淳朴的老师,淳朴的学生,淳朴的校风,淳朴的一切。最引人注目的是我们教室,是新建的八海石头窑洞,窑洞地下摆放着崭新的桌凳,侧面小窑洞里盘着火炕,这就是我们男生的宿舍。我们下地就上课。我们一入学就住进了这所多功能的教室里,餐厅,宿舍,教室一体化。全新的窑洞,全新的桌凳,全新的老师,全新的学生,门前还有全新的泥土。上课时候,学生按大小个依次坐着女生:如花似玉的白素云,花容月貌的张娥女,出水芙蓉的武月娥,娇小玲珑的马桂花,亭亭玉立的王秀娥,满面笑容的薛云枝,风风火火的张桂梅,风尘仆仆的张翠林,风神绰约的王莲芳。男生有:文雅脆弱的尹建华,身穿白裤的崔俊喜,一手好字的汤世凯,身强体壮的张守义,手舞足蹈的赵明,能说会道的张振文,汗流浃背的范尚斌,堂堂正正的杨文秀,干净整洁的乔万里,重眉重眼的薜老忠,风趣幽默的汤杰,和蔼可亲的王顺文,文质彬彬的祁秉恭,仪表堂堂的黄映光,勤劳朴实的郭耀山,软弱能说的李存义,昂首挺胸的马明,容光焕发的周敏,快人快语的张亮,小心谨慎的王亮,爱说笑话的梁新民,力能扛鼎刘安国,慢条斯理的罗福儒,噪音宏亮的樊世昌,身单力薄的冯守效,一表人才的肖庆祥,花言巧语的麻耀,机智灵活的郭祥,眼小聪明的陈凯,衣着朴素的靳秉文,笑口常开的周效吉,身高树大的张希儒,脸色粗糙的吴向荣,眉清目秀的李世文,爱好乐器的张立新(因为有两个张振文而改名),结结巴巴的张秉忠,温和善良的陈瑞祥,爱好吸烟的张守业,口哨嘹亮的候爱卿,沉默寡言的张志凯,英气逼人的聂仲儒。
同学们精神抖擞,聚精会神注视着衣不兼彩,和颜悦色的崔献琪老师,他用洪亮的噪音讲:“正负数相加所得得数取决于绝对值大的那个数的符号……。”语文课上,英俊潇洒,风度翩翩的宫珍儒老师用标准的普通话朗读着毛主席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他们对灶公元帅礼拜最勤……往往垂着一尺长的涎水……。”我们动乱而神奇的初中生活开始了。
(二)
马坊村四周酸刺也叫沙棘(圪针,也叫醋溜溜)漫山遍野,铺天盖地,山梁上,山坡上,山沟里,村里村外到处都是。夏天望去,那翡翠闪光的酸刺叶儿,真像碧绿的海洋。秋天放眼望去,鲜艳夺目的醋溜溜,橙色和鲜红色的小球挂满枝头,就像艳丽璀璨的红宝珠,一串又一串,一株又一株,一丛又一丛,染红了一道道沟,染红了一面面坡,染红了一座座山。就像点燃了无数的火焰,处处都生机盎然,红遍了十里八乡,就像红色的海洋。
就在这个季节里,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在崔献琪和谷生荣老师的带领下,开进了三麻子沟开始打柴。到了沟堰畔,同学们龙腾虎跃跳进圪针林子里。一个个生龙活虎,用铁锹和 镢 子“嚓““嚓”“嚓”地刨着。一会儿,同学们就刨了一大摊,我累得满头大汗,半天也没有刨下一苗,用手扳吧!一不小心,手上就扎上了刺,钻心的疼。往灌木丛里钻,圪针挂破了衣服,刺又扎在脚上,疼痛难忍,着急,痛苦,煎熬着我的心。“回啦!”老师一声喊,同学们,忙着收拾自己打下的柴,都是满载而归。最前面领头的是张守义同学,满满当当、整整齐齐地背着一大背,后面有张娥女,武月娥,张翠林,薛云枝女生们,也是一人一大背,而我呢,才几几苗,自己不会捆也不会背,还在沟坡上忙碌着。羞愧、疲倦、着急、想家一齐涌上心头,眼泪掉了下来。这让崔老师看在眼里,“不会就要学着干啊!不能害怕困难,逃避困难,往前冲啊!”边说边帮着我。我想,同学们能做到的我为什么不能?革命烈士能够为祖国献出生命,我为什么这样软弱无能呢?我鼓足勇气,暗下决心,把柴捆好背回学校。后来,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指导下,我慢慢的学会了刨柴,捆柴,每次收工时,也能整整齐齐地背着一小背,跟在背柴的队伍中,心里乐滋滋的。
半个月的打柴结束了。我坐在教室里开始上课。双手疼痛难忍,听不进讲课,用手指用力的挤刺,一根根刺从肉里钻了出来。每到晚上,我们学生轮流的烧火,烧着自己打的柴,烧的屋子里暖烘烘的,再吃上一个烧山药,真是香在嘴里,暖在肚子里,甜在心里。
(三)
1966年11月,当毛主席第七次接见红卫兵后,全国大学、中学广大师生积极响应毛主席的号召,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走向工农兵,经风雨见世面,全国兴起了红卫兵大串联。
我班学生经过宫珍儒老师的精心组织,三十名学生扛着红旗,背着行李,头戴军帽,手捧“毛主席语录“,系着红卫兵袖章,像解放军那样,排着两路纵队从学校出发了。校园里插满了红旗,在校师生敲锣打鼓喊着口号,站在道路两旁拍着手欢送着我们,走在街上,村里的和机关上的人们都来欢送,真是声势浩大,场面壮阔。我们长征的第一站是从马坊到神池。那天,天气寒冷,天空中飘着雪花,当走到大严备的时,天已晌午,同学们又饥又饿,我的俩腿也抬不动了,真想休息。这时,队伍中响起了嘹亮的歌声:“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由几个人的歌声汇成了众人的歌声,接着又成为高喊“累不累看看革命老前辈,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的口号声。大家鼓足勇气,加快步伐,一鼓作气,走到神池县城接待站。晚上一看,我的双脚打起无数水泡,急忙泡脚后,用针慢慢地挑破水泡,睡在床上,腿和脚疼得难以入睡,第二天,大家忍着疼痛又出发了。我们一路步行着,一路发传单,一路唱歌,还写日记,晚上住,白天走,整整走了十天,终于走到太原市。
太原市高楼大厦林立,街道宽敞,整齐的树木郁郁葱葱,车辆行人挤挤攘攘,我就像《红楼梦》中的刘姥姥走进了荣国府,第一次坐电车,好奇地从尖草坪上车,到了“五一广场”终点站也没有下车,再循环坐回来。听着列车员背诵说:“毛主席教导我们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我们是红卫兵,乘车、住宿、吃饭“三免费”。我们参观了天主教堂和晋祠和太原市的一切政治活动。
一九六七年一月十二日,天刚蒙蒙亮,我们步行到刘胡兰故乡,当走到村边就看到刘胡兰昂首挺胸的塑像,进村后,大街上就是刘胡兰烈士陵园,大街小巷人山人海,烈士陵园上放满了花圈、花环,北面一排房子是烈士纪念馆,馆内陈列着刘胡兰烈士英雄事迹的画面和她身前用过的手枪,衣服用品等。还陈列着刽子手杀害刘胡兰烈士的铡刀。解说员用清脆的普通话介绍着:刘胡兰是著名的革命先烈,优秀的共产党员。8岁上学,10岁参加儿童团,曾任村妇救会秘书,后为主任,14岁被吸收为为中共党员。1946年秋,国民党政府军大举进攻解放区,刘胡兰主动要求留下,坚持斗争,配合武工队打击敌人。1947年1月12日,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被捕,面对敌人的诱骗和酷刑,他临危不惧,年仅15岁的刘胡兰怀着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视死如归,从容地躺在敌人的铡刀下,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毛主席题词:“生得伟大,死的光荣!”我被她的英雄事迹深深的吸引,同学们喊我走,我也没感觉,当我参观完刘胡兰的住所时,同学们早走了。还是一名开车的解放军把我送得追上同学。
(四) 一九六七年后,学校不是停课闹革命,就是复课闹革命,教师不教课本知识,学生不学文化课。这时,我班新来了邱保明老师,三十出头,中等偏胖的身材,穿一身黑色中山服,态度和蔼,平易近人,两眼炯炯有神。他说:“学生来就是念书来了,我不能误人子弟啊!”他上任后,大胆抓教学,没有教材自己编。上课除了讲作品分析外,还教我们怎样写请假条、借条、证明、房契、地契、合同、书信等应用文,同时还教我们记叙文、散文、议论文的写作方法。课余时间辅导我们练纲笔字和毛笔字,还引导辅导我们怎样阅读课外书籍,同学们回家借来许多小说、电影文学等书籍,供课余时间阅读。在校时,我阅读了《青青之歌》《林海雪原》《三国演义》等。邱老师还指导我们怎样使用《新华字典》和《四角号码字典》,并教我们查四角号码字典的口诀:“横一垂二三点捺,叉四拆五方块六,七角八八九是小,点下有横变零头。”至今记忆忧新。
邱老师讲鲁迅《阿Q正传》,有他独特的风格,他对课文内容、情节、结构、背景和写作技巧、语言艺术、人物塑造以及学生需要领会的重点等事先作了充分的准备,因此,他在课堂上很少念课文,而是让学生们提前预习,讲课时不看教案,但对一些重点章节背诵如流。需要引用时,如囊中取物随手拈来。他讲课情感丰富,生动有趣,根据文中人物际遇,故事情节的悲欢、喜怒哀乐随时浮现在他的脸上,真是表达的淋漓尽致。
我在邱老师的引导下,深深地爱上了文学,升入高中以后,黎敬忠老师问我:“初中在哪儿上,和谁同学?”我说:“在马坊,和王顺文、白素云是同学。”他说:“你们基础不错,继续努力吧!”后来,我当了教师,又上了省教育学院。升初中语文只考了38分的我,竞然成为一名中学高级语文教师,而且我的许多作品在报纸刊物上发表,并加入了作家协会,走上写作的道路。
还记得,我们的辅导员矦先文老师,说话风趣常逗的同学开怀大笑。代俄语蔡建国老师,他能把唐诗三百首熟背如流,他写的诗独具一格,朗朗上口,许多诗在“山西群众文艺“上发表。教音乐的张明生老师,教体育的陈毅老师,他们工作非常认真负责,对学生态度和蔼。校长李新华,政治课上让我背“十六条”和毛主席的“五七指示”,一个个学生都要检查过。教数学赵秀老师,高大的身躯,一口流利的原平口音边讲边推导“三角公式”,满满当当写下一大黑板,生怕学生听不明白。中午放学时,全校各班排着整齐的队伍,一个方队站满了院子,我们饿着肚子听值班老师李斌总结一天各班纪律、卫生、好人好事的讲话。指导员范尚礼老师,给我们讲形势,讲任务。他说:“我们马坊学校有着光荣的传统,我们学校连续八年夺取初中招生全县第一名,成为全县模范学校,同学们要好好学政治、学文化,尊守纪律,爱校如家,我们师生齐努力,为把我们学校办成全省的模范学校而努力奋斗。”
(五)
几年后,我班的杨文秀、白素云、汤世凯升入全日制大学。尹建华、张娥女、汤杰同学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坚持数年也成人大学毕业。张振文、周敏、张喜儒同学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保卫着祖国的边疆。张振文同学,在部队多次立功获奖,从普通士兵成长为某野战部队的团长。周敏转业到工厂当上党委书记。张娥女、杨文秀、周效吉同学从事行政工作后,改革创新,成绩显著,张娥女荣升为局长,杨文秀、周效吉当上了乡长,他们清政廉明,造福一方。汤世凯、白素云、赵明、麻耀同学当了医生,救死扶伤为人民,深受当地人民的拥护和赞扬。汤世凯升为院长,他的书法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成为出名的书法家。赵明同学一心专研医学,专治疑难杂症,寻他看病人络绎不绝,现又在朔州开了诊所。在银行工作的王顺文同学,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坚持原则,掌管全县资金几十年如一日,从来不出差错,人们称他为“红管家”。黄应光、张守业、马桂花、马明、祁秉功、冯守效、侯爱卿、陈凯同学在企业、工厂、煤矿工作,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都是各行各业的猛将,也是人们学习的榜样。汤杰、尹建华、张守义、薛志忠、乔万里、范尚斌、武月娥同学当了教师。扎根山区,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呕心沥血,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汤杰、张守义同学工作出色,競競业业,爱校如家,当上了校长。尹建华教学成绩显著,当上了教导主任。乔万里退休后,重新创业,理财有方,当上了老板。李世文先在村当村支书,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后又父子在太原创业,做不锈钢生意,自己买设备,建厂房,成为三晋有名的企业家。郭耀山、陈瑞祥、薜荣枝、张翠林在外地创业,艰苦奋斗几十年,当上了老板。我们全班同学像50颗永不生锈螺丝钉一样,拧在哪里就在哪里闪闪发光。
就是这块土地,这个校园,这儿的老师,造就了我们的人格,磨炼了我们的意志,铸造了我们的灵魂,武装了我们的头脑,让我们自立、自强、坚韧、顽强、上劲、爱岗、敬业、拼搏、奉献,让我们成人、成才、成功。母校啊!老师!是您让我们完成初中学业,插上腾飞的翅膀,搏击长空,飞向太阳。我们永远热爱您,我们用心灵感知您,用行动感恩您,用知识武装您,用智慧建设您,祝老师身体健康,祝同学事业兴旺,祝马坊村奔向小康!
作者简介:
李存义:山西神池县人,山西教育学院毕业,中学高级教师,《文学与艺术》签约作家,乳燕文学天地副总监。常在省级以上纸刊和微刊发表作品,常在全国征文大赛中获奖。其中《电视情》在深圳创维举办的征文大赛获三等奖,《年糕年年香》、《追忆郭伦在三山》、《念青春》获全国征文大赛三等奖并测评为“特级专业艺术人才”,散文《生命》获第七届“相约北京”全国文艺大赛二等奖,还被《中国当代作家书画家名作典藏》编委会评为一等奖,并授予“中国当代文艺家百杰”荣誉称号。在全国首届“无量杯”诗酒融合文学作品大赛颁奖典礼暨百名文艺家走进邯郸“邯郸是要复兴的”主题笔会活动中,荣获“十大诗酒文艺魅力作家”光荣称号。2022年入“当代文化艺术专业人才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