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扬评词?形象感,人情味,哲理性
——试析本词别具一格的艺术思想和自然主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理想主义多种创作方法的综合运用
隆光诚(广西南宁)
日过秋分当昼短,南飞万里金秋雁。秋稔累累仓禀满。秋野看,秋阳初照千山暖。
秋月寒江天地远,秋风落叶秋花绽。秋韵悠悠心浪卷。秋色绚,芙蓉秋水芙蓉面。
一、词牌词调
“渔家傲”,词牌名,又叫“渔歌子”、“渔父词”,以北宋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为定调之作,宋元人填词作曲多以晏殊词为蓝本,故学界均以晏殊的《渔家傲•画鼓声中昏又晓》为正体。因晏殊词中有“神仙一曲渔家傲”句,故取以为名。此调为双调,六十二字,前后段各五句、五仄韵。另有六十二字,前后段各五句,四仄韵一叠韵、两平韵三叶韵和六十六字、前后段各五句五仄韵等变体。
此调为“重头曲”,每段实由“仄仄平平平仄仄”与“平平仄仄平平仄”(仄韵之故)两种句式重叠,第三句下面嵌入一个“三字句”(平仄仄)组成。此调声律近于七言仄韵诗体,但“句句用韵”(仄韵)与“仄韵诗”声律迥异,力求避免以诗法入词。诗言志,词传情,常识也。范仲淹词虽然豪健,但写边地感慨,生动流畅,意脉贯串,且善以“意象”达意,毫无“以诗为词”之感。此调基本句式为“七字句”,因仄声韵密集,故于流畅中有低沉压抑之声情。这是“渔家傲”词调风格的基本特征。
“渔家傲”后作为“曲调”用于佛曲、道曲。明蒋氏《九宫谱目》收入中吕引子。
二、诗意赏析
隆光诚老师的“渔家傲”,词题为“秋景”,全词句句不离“秋”字,绘制了一幅多视角全方位、随节气变化而变化、物候物象配套齐全、景色景象绚丽多姿、意象意境辽阔深远的充满生机活力与情感寄托的大千世界万象秋景图,强调突出了“秋”的季节特征。
上阕第一句以“秋分”为时间节点,理性地判断说,所谓的“秋天”一旦过了“秋分”(秋分秋分,昼夜相分)才真正到来,这就预示着或者说言外之意提醒人们,此后便会昼短夜长,日渐趋凉,暖日再无复返之机,大千世界的万物生灵也一定会预知这一物候信息,适应这一“情况”变化,从而无声胜有声地言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谁先知道这一信息?谁先逃避这一现实?金秋雁!所以第二句用大雁归心似箭、不辞辛劳、日夜兼程,南飞万里而忍别金秋的行为、心理和物语,铁证如山地证明第一句情理和逻辑上的正确性。过了秋分,临近中秋,一年之际“春种秋收”、“春华秋实”的“农谚”是否应验,是否丰产丰收,已是一眼全年,再无悬念。所以,第三句描写出一派硕果累累、仓廪爆满的“金秋”景象。硕果累累是亲眼所见,仓廪爆满是自信的“天才而有事实根据和九成以上把握”的结果预见。那么,这三句的“景”在哪儿呢?“情”又如何呢?第一句肯定是昼短夜长,再无夏季那样持续良久的明艳天光,人们当然都是身忙心也忙,第二句描画的是“蓝天”中的“雁阵”,在这金秋万里的大好时节,大雁却与此先天性的“无缘”,你说大雁心里是个什么滋味!但秋分一过,寒冷不远,老天(经验)告诉大雁,金秋过后便是死亡,与其现在饱食终日,坐等死亡,不如割舍荣华富贵,脱险保命为好!你说此时的大雁心里真的不纠结吗?但也无奈,自然法则就是这样,由不得你不信,由不得你不服。第三句的“秋景”从天空转到了地上,从而构成一幅金秋全景图。这里不知蕴涵着多少繁复的农事活动、以农立命以粮为生的劳苦人民的汗水和农民大哥复杂多变而又说不清是苦是甜的心情之诗情画意的笔墨!第四句是嵌入“前三后一”四个七字句之间的“三字句”,在诗意和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但又偏重和归属于第四个“七字句”所属的意群。“秋野看”兼具陈述和祈使两种语气语意,说明前三句是已经看到的秋日景象,这里又提请你重新审视,仔细看,也说明第四个七字句的景象是着意提请并敦促你换个视角看的“将要”看到的“不同寻常”的秋日景象。秋的基本气候特征是白天的“凉”和夜晚的“寒”,句尾的“暖”从何而来,作何解释?一是相对论,夜晚“寒凉”,白天或者具体地说,太阳一升起来,气温就会随之上升,“千山”当然会变暖,二是对前三个七字句的诗意进行了深入挖掘和深度剖析,从人们对秋的传统认识和评价中提取出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和温暖怡人的人文情怀。这里,我们从第二句看到的自然法则和从第三句看到的人文情怀在上阕的诗意中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而词家在承认自然法则的前提下更倾心于对人文精神的关注。
下阕词家从另一个角度,积极浪漫主义的角度看“秋景”,把秋描写得在“主人公”看来是“春”一般的“美丽”。第一句的“秋月寒江”实乃引典,不可望文生义。“秋月寒江”比喻有德之人心底清纯明净。宋 黄庭坚《送别李次翁》诗:“德人天游,秋月寒江”。“天地远”即天地宽。第二句是对第一句“主人公”心底清纯明净、心胸宽广海纳的实证性说明,认识问题非常看开,非常辩证。秋风落叶,物象残败是秋的事实,但残败之中仍有兴盛,亦可尽显生机,给人一种不惧邪恶摧残、顽强拼搏求生的理想希望、精神支柱和物质力量。这两句描写的是想象出来的具有符合人们心理需求的特别寓意的理想主义的“秋景”:明月当空,皎洁透亮;天无尽头,辽远空旷;寒江如镜,照见心房;秋风虽猛,秋华绽放。这就是秋分过后万物肃杀的残败景象在理想主义者心中焕发出的生机盎然的秋天的全新景象所具有的特别“风韵”,这种“风韵”在“主人公”的脑海里,在主人公的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中,不是一日看尽长安花那种事前没有预兆、事后一了百了的局促而短暂的生命现象,而是陈年老酒般的长期酝酿、佛道修行般的静心修为的结果,这种精神世界的外静内动的情景就像“纤夫的爱”的情感波澜一样,在纤绳上荡悠悠,荡悠悠,所以第三句说,这种构想和幻化出来的“秋景”所特有的“秋韵”,像“纤夫的爱”那样,“在纤绳上荡悠悠,在主人公的心弦上同样荡悠悠,同样让人 心潮澎湃“心浪卷”,一潮更比一潮高。这三句写的是主人公对秋景之“风韵”的心得体会,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的“诗情”方面的灵感突至的高调咏唱,三个七字句下面、位于第四个七字句前面嵌入了一个在结构和诗意两方面起衔接过渡作用的“三字句”“秋色绚”,意在表明秋景描写的着眼角度和倾情笔墨将从不可见的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意觉”形象转圜到具体的、可见的、给人真切感受的视觉形象上,从“画意”的“色”的角度来渲染突出和具体体现“秋景”的多姿多彩、生机盎然的美。总的印象是色彩斑斓(丰富),色调暖情而明丽,请问,这哪像自然界真实的秋天的景象,分明是“虚构”出来的理想主义的人文情怀的“杰作”!最后一句用一个“特写镜头”来无可辩驳地证明“秋色”绚丽多彩之景象少有而意义重大的反季节的“物象要素”,把芙蓉秋季的残败形象写成了夏季兴盛得意时节笑容可掬的亲和怡人形象,同样是理想主义的杰作。从自然物象的真实情况看,这种情景是不可能存在的,但从人文情怀的意象角度考虑,这种情景和“人造”景观景象又是非常有可能再度生成而且从情理和“逻辑”的角度来说,又是非常“正确”而“现实”的。词家没有执拗地反常规反陈见反胃口地去刻意构想秋季芙蓉的“夏季”形象,而是仅仅用“面对秋水”“芙蓉还是芙蓉”的本真意念和本质品格,来“唯心”而又“唯物”地维护了芙蓉的形象、声誉和尊严。像这种既有诗情的“韵”又有画意的“彩”的“秋景”,画师该如何正确而又充分地挥毫泼墨呢?形象感!人情味!哲理性!
三、例词参考
1.《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北宋)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渔家傲•疏雨才收淡净天》
杜安世(宋代)
疏雨才收淡净天,微云绽处月婵娟。塞雁一声人正远,添幽怨,那堪往事思量遍。
谁道绸缪两意坚,水萍风絮不相缘。舞鉴鸾肠虚寸断,芳容变,好将憔悴教伊见。
王子扬批注:
(1)此体押平声韵,但前后段后三句叶仄声韵(两平韵三叶韵),与“范体”异,为“变体”;
(2)此体叶韵为“三声叶”,与“曲韵”之“平仄互叶”不同。
词评者简介:
原名王罡,笔名:王子扬,1953年出生,山西大同人氏。最高学历本科,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类。讲台生涯混迹于小学到大学、学生到教师再到党政干部、学校到家庭再到社会之间,同时进行社会科学某个领域的研究,目前最高成就为,为来华留学研究生做编外导师,指导并修改专业论文。涉猎宽泛,政史为重;交游广阔,诗友为上。
诗评特色:作评相映,务使读者看懂受益;诗有激情,诗评必如影随形,风格上保持一致;运思行笔、文字呈现多有二次创作的倾向和风貌。多有结合诗评的学术论文。繁荣诗歌创作是其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