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灵的洗礼
——参观《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旧地纪念馆》侧记
文 摄:丁罗蕾
日前,由长风街道中海紫御豪庭居委会党支部副书记金秀娟带领党员张秀凤,毛一文,桂国钧,党员徐尧兴,周维松,詹青,徐苹和楼组长,社区志愿者38人,参观了《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旧地纪念馆》,心灵得到又一次洗礼,更加坚持四个自信的恒心。
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旧址纪念馆7.1才正式对外开放,这家党支部就带领党员干部去参观啦。社会上许多人还不知晓呢……

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旧址纪念馆坐落于上海静安,中轴线西南侧,那是一座庄重典雅的石库门地标建筑巍然矗立,与紧邻的商业地标静安MOHO交相辉映,演绎出红色文化与现代商旅的完美融合。这座纪念馆第一次全方位、全过程、全景式展现了中共中央秘书处在上海的奋斗历程,再现了党的秘书工作者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英雄事迹。经过精心修缮,位于静安区江宁路673弄10号的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旧址纪念馆7月1日正式对公众开放。

神秘“小开”和珍贵文件
1926年7月,中共中央秘书处在上海成立,作为中央机关日常工作的执行者、党内机要工作的总汇者、上下级联系的枢纽,可以说是中共中央办公厅的前身。中共中央秘书处按照党中央对秘书工作“五个一切”的要求(即“一切工作政治化,一切工作集体化,一切工作系统化,一切工作科学化,一切工作必须带督促性”),忠实履行文书处理、会务组织、文件管理、保密工作、交通工作、行政财务、党内通讯等各项职责,在中共中央驻扎上海期间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中央秘书处文书科文件保管处成立之前,党中央各类文件主要都由个人携带和保管,很不安全。随着各部委、各地每日呈报中央文件数量大幅上升,1931年初,在周恩来建议下,时任秘书处文书科工作人员张纪恩,以其父亲名义、“小开”身份作为掩护,化名为“黄寄慈”,在戈登路文余里(今江宁路673弄10号)租下了一幢二层旧式石库门住宅。中央秘书处遂在此设立阅文处。中央大量机密文件档案,如中央政治局和中央委员会各种会议的记录、中央各部委机密业务的文件、红军各部队情况的汇报、中央领导的文稿、党内出版物等,也均存放于此,这些文件档案可以说是“比黄金还珍贵”。

此后,这里便承担起重要文件资料的查阅、收发、保管及秘书处的部分机要工作,也成为中央政治局的一个秘密碰头地点。周恩来、邓小平、瞿秋白、张闻天、项英等领导人多次在此召开重要会议和安排工作。

现珍藏于中央档案馆的《文件处置办法》,就是1931年周恩来在此阅看文件时,发觉文件堆积过多而请瞿秋白草拟的。《办法》规定了档案分类、整理、编目、留存、销毁的原则与方法,资料的收集、保管等要求,为秘书处的后续工作提供了指导,也充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极端的白色恐怖下,重视档案保护的深远目光,以及坚定中国革命胜利的信心。《文件处置办法》为了确保安全,亦为了方便工作,张纪恩和同为工作人员的妻子张越霞就住在楼下,时刻保障阅文处的安全。即使做了万全准备、精心布局,在当时的上海,党组织依然危险重重。1931年6月23日凌晨,江宁路上的这幢二层小楼响起了急促的敲门声。住在此处的张纪恩知道情况不妙,赶忙把灶间门边的淘米箩拿下来,发出了警报。房门一开,一批中西巡捕蜂拥而入,张纪恩夫妇当场被捕。在龙华监狱内,夫妇二人一直没有暴露身份,保护了同志和重要档案。张纪恩后来获刑,这幢小楼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精心修缮 恢复历史原貌
经过专家、学者多年艰辛考证、研究以及历次市、区革命遗址普查、复核,2010年,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提交含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旧址情况在内的《关于中共中央在上海的重要遗址的情况汇报》。当年8月,静安区将该处旧址公布为区级登记不可移动文物。2020年6月,秘书处机关旧址保护修缮工程正式启动。这是一幢坐北朝南的两层石库门建筑,砖木结构,有着红青相间的清水砖外墙,红砖饰线门楣,巴洛克式观音兜形式的山墙。沿街的东立面装饰更为考究,外墙细部有西洋建筑的装饰要素,悬挑阳台有雕刻精细的极具中国韵味的木栏杆。此次修缮以历史考证为本,遵循“修旧如旧、最小干预”的保护原则,最大程度恢复建筑的历史原貌,提升了文物价值。修缮主要包括清水墙、晒台、平瓦坡屋面、山墙雕花、观音兜、室内墙面、地面马赛克、木楼梯等。旧址内部的原马赛克地坪图样细致且繁复,但缺失和损坏情况严重。为确保修复效果,修缮团队派遣技术人员前往广东、江西等多个省份进行马赛克实地取样,并邀请文保、建筑等方面的专家多次“会诊”,最终确认了自广东寻找到的马赛克所制成的小样与原马赛克在色泽、规格等方面最为匹配。经过各方的努力,确保了旧址马赛克地坪的修复效果。2021年6月,考究到每一个细节的修缮工程竣工验收。松散腐坏的部件被一一翻新的同时,石库门独特的西式时髦兼具中式典雅的韵味被完好保留下来,一座崭新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家园”展露于世。

不忘初心 牢记“忠诚与奉献“
全新开放的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旧址纪念馆分为旧址复原区、基本陈列展区、临展区、广场雕塑区四个部分。布展总面积505平方米,展线77.2米。史料陈列展以“忠诚与奉献”为“纲”和“魂”。围绕这条精神主线,展览分为“青云万里——发端和成立”“暗夜星光——坚守和发展”“淬火成金——忠诚和奉献”三大部分,系统展示了党的秘书战线工作者忠于使命,深藏功名,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立下特殊功勋。展区共陈列图片78张,实物21件。在展示手段上则把握“守正”和“创新”的关系,把时间和空间结合起来,通过专题片、触摸屏等扩大展示空间。纪念馆还利用裸眼3D技术打造了《中央文库》沉浸式党课,丰富展览的观赏性,提高艺术水准和展陈效果。


丁罗蕾简历:
光荣在党50年的科普作家,担任过厂长,写下过上百万字各类作品,屡获殊荣。


总编辑:山旮旯
责任编辑:袁德礼
负责校对:十一指、晚风
校对:十一指、晚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