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首发作品
【美文欣赏】秋日说月
文/哈宝泉(山东)

秋日说月,不仅仅因了那句“月到中秋分外明”,也不单单是只有月能够同一提到秋天人们就会想到的“金色”、“收获”相比肩、相媲美,更多的还是为了月的美、月的情、月的故事、月的景象,特别是文人笔下关于月的诗意的、柔情的、唯美的描绘。
先说月的亮
月,即月球,俗称月亮,是地球的卫星,并且是太阳系中第五大卫星。月球直径大约是地球的四分之一,质量大约是地球的八十一分之一。月球是质量最大的卫星,月球表面布满了由小天体撞击形成的撞击坑。月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38万千米,大约是地球直径的30倍。常言说的好,“月到中秋分外明”。因为中秋节为农历八月十五,农历八月为秋季第二个月,古时称为仲秋。阴历一年有12个月(不含闰年),每月的十五日,月亮都是最圆、最亮的,那为什么说“月到中秋分外明”呢?
天文学家说,月亮到了农历八月十五这天显得格外明亮,是秋天特有的清爽气候所形成的。冬春两季,风沙比较大,气候干燥;夏季多雨,空气中有大量的水汽。这些情况都会使月光通过大气时变得黯淡。而秋季多晴朗天气,秋风较弱,大气中的水汽和尘沙较其他季节少,北方吹来的干冷气流迫使夏季一直回旋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上空的暖湿空气向南退去,天空中云雾也减少了。同时,太阳倾斜度渐渐变大,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逐渐减少,气温一天比一天低了,干燥、寒冷的冬季风使水汽降低,空气透明,夜空如洗,月亮分外皎洁,因而使人产生秋高气爽、月到中秋分外明的感觉。当然这也是相对的,从天文学的角度看,月亮也不一定只有在中秋才分外明。因为月亮是反射太阳光才亮的,故在地球上看来,月光的强弱既与地球看到月亮的反光面大小有关,又与月亮距地球远近及月亮离太阳远近有关。

再说月的美
说起月的美,耳旁便飘起了有关月的动人歌声:“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我在仰望,月亮之上,有多少梦想,在自由飞翔……”“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亮下面是那弯弯的小桥……”;说起月的美,不由的便想起朱自清先生著名的《荷塘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小提琴)上奏着的名曲……”;说起月的美,看看有关月的成语、别名、雅称便知,有关月的成语有280多个,如花好月圆、日月如梭、日新月异、春花秋月、花容月貌、闭月羞花、风清月朗、月明如水、皓月千里……;有关月的别名、雅称近300个,如金蟾、金波、金兔、金镜、金盘、银蟾、银钩、银台、玉蟾、玉钩、玉轮、玉弓、玉兔、玉桂、玉盘、玉羊、宝镜、嫦娥、素娥、姮娥、清光、悬弓、悬钩、圆兔、垂钩、团扇、蟾宫、夜光、冰轮、桂魄、玉镜、冰镜、广寒宫等。
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因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桂月、桂轮、桂宫、桂魄;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
这些别名、雅称谁人何时所起、所叫的,不好考究,月亮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 邶风·日月》中,“日居月诸,照临下土”意思是“太阳和月亮,光芒照耀着大地。”别名和雅称多见于古人的诗词歌赋中,如:“金镜”:唐·元稹《泛江玩月十二韵》:“远树悬金镜,深潭倒玉幢”; 宋·陆游《隔浦莲近拍》:“烟霏散,水面飞金镜”; 宋·刘克庄《水调歌头·癸卯中秋作》:“竞看姮娥金镜,争信仙人玉斧,费了一番修”。“银蟾”:传说月中有蟾蜍,故称。 唐·白居易《中秋月》:“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元·金仁杰《追韩信》第二折:“正天淡云闲,明滴溜银蟾似海山”; 清·王韬《淞滨琐话·田荔裳》:“一夕宴罢,宿蝶未来,银蟾犹皎”。“玉轮”:唐·李贺《梦天》:“玉轮扎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香陌 ”;唐·元稹《月三十韵》:“绛河冰鉴朗,黄道玉轮巍”; 宋· 卢炳 《水龙吟·赓韵中秋》:“素娥睡起,玉轮稳驾,初离海表”; 清·金农《中秋夜玩月感作》:“世上浮飇与纤浪,不教阑入玉轮中”。

三说月的故事
在古希腊神话中,月亮女神阿蒂米斯是太阳神阿波罗的妹妹,非常漂亮,同时也是个很厉害的弓箭手,掌管着狩猎,身边常伴着她心爱的弓箭和猎犬。每天她驾着银色的马车在夜空中奔驰,代表了夜的寒冷、寂寞。她还是未婚少女的守护神——她自己也是终身未婚。月亮女神阿蒂米斯还非常喜欢橡树,狩猎时一直带着她的橡树木杖,人们又把她奉为橡树女神。人们祭祀月亮女神的时候,都要点燃橡木火把,后来变成供奉甜饼并点燃蜡烛,最后演变成庆祝孩子生日的方式——晚上在蛋糕上插蜡烛,吹灭并许愿,祈求月亮女神保佑愿望能够实现。直到今天,人们依然用这种方式庆祝生日。
古叙利亚人称月亮为“阿斯泰罗女神”,古罗马人称月亮为“狄安娜女神”。在北欧神话里,则流传着“天狼吞月”的故事。天狼喜欢黑暗,厌恶神创造的光明,于是一只名叫斯库尔的天狼就追逐太阳,日食发生的时候,就是斯库尔吞了太阳。而另一只名叫哈提的天狼则负责追逐月亮,追上的时候就吞下月亮,发生了月食。印度学者认为,月亮之神是个男性,有四只手,一只手拿着权杖,一只手拿着长生不老的仙露,第三只手拿着莲花,剩下一只手处于防御状态。他驾驭的三轮战车由羚羊或十匹白得像茉莉花的马拉动……
日本给月亮公主取名“辉夜姬” ,她是日本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中美丽的月亮公主。“辉夜姬”是日本古老传说《竹取物语》中的主人公,是在月亮上诞生,尔后落入凡间的美貌女孩。传说中,一位伐竹子的老翁在竹子芯里发现了一个可爱女孩,便把她带回家去抚养,3个月后女孩就长成妙龄少女,美貌举世无双,取名“辉夜姬”。世间的男子包括皇帝都梦想让“辉夜姬”做自己的妻子,但皆以失败告终。“辉夜姬”在中秋之夜迎来月宫使者,回到她本该属于的月球。 对日本人来说,“辉夜姬”是他们从孩童时代就熟识的人物形象。沉静、机智、蔑视权贵的月亮公主告诉孩童们什么是美、丑、虚幻和永生。
在俄罗斯民间传说中,太阳和月亮被拟人成夫妻关系,其中月亮神被比作男性。每年冬天来临的时候,大地被皑皑白雪覆盖,万物了无生趣,这时月亮神不得不和自己的爱人——太阳神分开,相约来年夏天再见。待到来年万物复苏,太阳神精心梳妆打扮一番,穿上节日彩裙,戴上盾形头饰,去与久别的月亮神相会,一路上边走边唱,并将耀眼光芒洒向大地。月亮神与太阳神相见后,互诉离别之苦,彼此恩爱。天空也是艳阳高照。
在月的故事方面,中国的月亮要比外国的“圆”,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天狗吞月这些耳熟能详的神话传说都比国外的故事生动有趣。毛泽东的词《蝶恋花·答李淑一》就写了其中的两个:“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这些神话传说、故事中最美的还是《嫦娥奔月》。

相传在远古时代,天上有十个太阳,晒得土干地裂,海水枯竭,民不聊生。这时有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他力大无穷,能开万斤宝弓,射杀各种猛兽。他同情受日晒之苦的众多百姓,就举起他的宝弓,一口气射下了九个太阳。并严令第十个太阳按时起落,造福众人。从此后羿的名字传遍天下,后来他又取了个贤淑美丽的妻子叫嫦娥,夫妇俩十分恩爱。一天后羿在打猎的途中遇到一个老道士,老道士很钦佩后羿的为人,就送他一包仙药,并告诉后羿,只要吃了仙药就能长生不老,升天成仙。后羿回家后就把仙药交给了嫦娥保管。不料后羿的徒弟蓬蒙,心存不良,想偷吃仙药,成仙上天。一天他趁后羿出去打猎,闯进嫦娥的房间,逼她交出仙药。嫦娥迫不得已,就把仙药一口吞下,立刻身轻如燕,飞上了天,从此变成了长住月宫的仙女,与后羿天各一方。后羿知道后,伤心欲绝,悲痛不已。晚上,他觉得今天的月亮特别圆,特别亮,他还看见月亮上有一个黑影,很像嫦娥。于是便在院中上香给嫦娥,表达思念之情。这件事很快就传到了老百姓那里,他们也都给嫦娥上香,祈求平安。
由于嫦娥奔月的那天,正巧是八月十五,月圆之夜,民间便把这天定为中秋节,祭月、拜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四说月的诗化
月亮是古人笔下经常描写的对象,他们对月倾诉,借月抒情,创造出种种意境,表达出无限情思。中国古人对月的惊叹和对月的深情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形成了中华民族一种独特的月亮情结。正如当代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在他的《寻李白》诗中所说:“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在存世的古人诗词中,关于月亮的描写多的数不胜数。大诗人李白作诗1059篇,其中有341篇写到月亮,也就是说,李白每写三首诗,就有一首融入月亮,仅以月为题的就有20多首。另据统计,在全唐诗中单是以“望月”为题者,就有50余首。那么古人为何喜欢用月亮作诗呢?大致原因有四:一是因为月亮是离人类最近的天体,人们十分关注她;二是月亮有规律的形状变化(上弦、下弦、月亏、月满、月蚀、月晕等)引来人们好奇;三是月光的清和、明亮、素雅,符合中国人善良、平和、中庸、含蓄的性格;四是古代文人常常为了功名或生计,背井离乡,辛苦辗转,所以特别向往“圆”的事物,于是以月寄情,抒发感想。
在中国古人的心灵世界里有两种不同的月亮,一种是自然的月亮,她盈亏变化,时暗时明,启迪着古人的科学与智慧。一种是诗化的月亮,她温静淡泊、通脱空寂,给古人以深刻的象征启示。在古人的诗词中,自然的月亮、诗化的月亮主要有以下几种景象。
月的自然景象。早在《诗经 陈风·月出》中就以月光衬托人物美:“月出皎兮,佼人撩兮。”意思是月亮出来多明亮,美人仪容真漂亮。到了汉魏六朝,月更成为诗文歌赋的直接描写对象。南朝周祇的《月赋》形象的描绘了月的自然景象美:“气融洁而照远,质明润而贞虚,弱不废照,清不激污。”月被赋予高远、润洁、柔和、清幽的内涵。再到唐宋,对月自然景象美的描写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如唐·李白的《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唐·杜甫的《旅夜书怀》:“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唐·白居易的《村夜》:“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唐王维的《竹里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唐·张若虚的《春花江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宋·张先的《天仙子》:“云破月来花弄影”都是描写月的自然景象的名作。特别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对春、江、花、月、夜,特别是月的描写,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艺术境界。被闻一多先生在他的《宫体诗自赎》中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只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为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清·王闿运)。
月的思乡景象。古人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的时候,月亮蕴含对故乡和亲人友人的思念。可以说月亮成为了思乡和相思的代名词,她牵系着诗人相思的心灵,缩短着时空和距离,成为两地相思和思乡的主题。在众多咏月诗词中这一类是最多的。除脍炙人口的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宋·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外,还有唐·卢纶的“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晚次鄂州》,诗人借景抒情、情来思至:时值寒秋,正是令人感到悲凉的季节,无限的惆怅已使我两鬓如霜了,我人往三湘去,心却驰故乡,独对明月,归思更切;清·纳兰性德的“江流浩淼江月堕,此时君亦应思我”《送荪友》,江流一望无际,广阔无边,江月西沉,此时的你想必也思念天各一方的我吧;唐·王维的“不见乡书传雁足,唯看新月吐蛾眉”《秋思赠远》,写诗人多么盼望能突然见到妻子鸿雁传书啊,乡书不见,唯见新月,写出了诗人无可奈何的惆怅,只能对月怀人,浮想联翩,仿佛那弯新月就像娇妻的峨眉;白居易的“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望月有感》,这两句诗写孤单的诗人深夜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流散在各地的兄弟姊妹,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引发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然泪下吧!流散五处深切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心情也是相同的吧!诗人以真挚的诗思,勾勒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情的图景,创造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

月的边塞景象。月在文学作品中构成的富有美感的独特环境,是人工创造的环境无法比拟的。边塞诗关于“明月”与“关”的塑造就是极好的例证。《乐府诗集·横吹曲辞》里就有《关山月》的诗题,唐·吴兢撰的《乐府古题要解》说:“’关山月’,伤别离也。”如汉·王褒《关山月》:“关山夜月明,秋色照孤城”;南朝梁陈时期文学家徐陵《关山月》:“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北齐·卢思道《从军行》:“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无论征人思家,还是思妇怀远,“月”作为一种寄托是诗人惯用的手法。
唐代的边塞诗也大多与“月”有关,明月蕴含着诗人的悲愁特质。如王维《陇头吟》:“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的悲怆郁愤;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的悲亢幽怨;唐·王昌龄《从军行》:“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的悲凉凄婉;《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悲壮雄浑。与这些带有悲愁特质的“月”的诗句不同的要数李白《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唐·卢照邻《横吹曲辞·关山月》:“相思在万里,明月正孤悬”;唐·沈如筠《闺怨二首·其一》:“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在这些诗句中,“月”都起着渲染环境、突出抒情的作用,同时也实现了“边塞”这个空间概念由地理位置向心灵感悟的转换,凸显了月和边塞相形相随相抚相慰的空间美,千里相共,愿随孤月,流照亲人,从而使读者产生情感共鸣。
月的辩证景象。月如人生,因为残缺而圆满。月若常圆,则显呆板;月若常缺,则显悲凉。古人体味着月的盈亏哲理,明白了圆与缺、得与失、行与停的辩证关系,所以能从月的阴晴圆缺、盈虚变化的自然现象中来参悟团圆相思、社会人生。如:汉·佚名《孟冬寒气至》:“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三国·曹丕《丹霞蔽日行》:“月盈则冲,华不再繁”;唐·温庭钧《和友人伤歌姬》:“月缺花残莫怆然,花须终发月终圆”;宋·释斯植《古乐府》:“月缺月还圆,谁能免离别”;宋·吕本中《采桑子》:“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元·张鸣善《普天乐·咏世》:“月有盈亏花有开谢”等都是这种辩证景象的描写。
这方面感悟最深的还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提起苏轼与月,人们自然而然的会想起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其实,除这首词外,苏轼起码还在他的三首词里写到月的圆缺及寓意,《点绛唇》:“月缺花残,世间乐事难双美”;《虞美人》:“持杯摇劝天边月,愿月圆无缺”;《月兔茶》:“月圆还缺缺还圆,此月一缺圆何年”。苏轼之所以对月的阴晴圆缺悟的这么深,参的这么透,可能与他一生三次被贬,经常别离亲人的特殊经历有关。除诗词外,苏轼在《前赤壁赋》中也论证了月亮盈虚的辩证关系:“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关于江水,苏轼认为某一段江水确乎从这里消失了,而作为整个江水则始终长流不绝,因此可以说“未尝往也”;关于月亮,苏轼认为有时圆满,有时缺损,但她缺了之后又恢复到圆,这样周而复始,终究无所增减,因此可以说“莫消长也”。苏轼用江水的流动、月亮的变化说明去留、增减的辩证关系,也就是说,变与不变无论对江水、月亮、宇宙、人生来说,都是相对的。
月的时空景象。月升月落,时圆时缺,跨越时空,亘古如斯。在古人写月的诗文中,月亮体现时空景象的诗句随处可见。
一是远。古人以《望月》为题的50多首诗词都是说月的远,她高高的挂在遥远的夜空中,只能远远望之。除《望月》诗外,南朝宋文学家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唐·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宋·葛立方《韵语阳秋》:“月轮当空,天下之所共视”和苏轼《水调歌头》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些带“共”字的诗句都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人虽异处,而目则同瞻也”的境界氛围,都盼望世上所有人的亲人都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二是近。这体现在李白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白居易的“为问长安月,谁教不相离?”《山中问月》;宋·耿时举的“问月杯空,谪仙去,无人重举”《满江红》;宋·王安石的“与公京口水云间,问月何时照我还”“邂逅我还还问月,何时照我宿金山”《与宝觉宿龙华院三绝句》等带“问”字的诗句中,既然能问,就离的不远,不论是“停杯一问”、“问月杯空”,还是“为问”、“问月”、“还问月”都说明诗人把月当成了能对话交流的对象,朋友,不是高挂在“人攀明月不可得”的遥远苍穹,而是“月行却与人相随”的邻居,十分贴近、亲切。

三是恒。恒者,永恒,恒定也。月亮时晦时明,时盈时虚,周而复始,永不停歇,成为一种永恒与自然的象征,她的出现总伴随着阔大苍凉的宇宙空间、浩渺悲壮的天问意识和雄浑高古的审美境界。如李白的《把酒问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明月万古如一,而人生却很短暂,现在的人没有见过古时的月亮,现在的月亮却曾经照耀过故人。古人与今人如流水般逝去,而共同见到的却是空中同一个永恒的月亮。诗人有感于明月长存而人生短暂,因此更应该珍惜光阴,在瞬间把握永恒。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和天上的明月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此外,宋·杨公远的《次宋省斋问月》:“开樽酹酒问婵娟,来照人间是几年。从古到今今复古,才圆又缺缺还圆。”也突出了一个“恒”字,月亮从古代到今天,等到今天又成为后人说的古代,月亮仍然圆了又缺、缺了又圆永恒的挂在浩浩碧空,将银辉洒向大地。
月升月落,月隐月现,月缺月圆。月亮的这个自然景色在古人的笔下竟然这么美妙绝伦,令人遐想、沉思。当代著名诗人汪国真在他的《祝愿》诗中说:“月圆是画,月缺是诗”;余光中在他的《中秋的月光》诗中说:“一轮神光开万户的私镜,恒娥(月亮)是一切情人的投影。”当是今人对月遐思的继续和美赞……
泉源
2023年·秋·江北水城



哈宝泉,1983年7月参加工作,聊城大学中文系毕业,中国古典文学在职研究生,中国诗词学会会员、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员、山东省作协会员。多年在市、县机关担任主要领导职务。原任聊城市教育局长,现任聊城市关工委常委、综合工作部部长,《聊城关爱》(内部资料)主编。
主要社会兼职: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培训中心专家;聊城大学客座教授,聊城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聊城大学学科教学(语文)领域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论文答辩评审委员会主席;聊城同心国学院特聘教授;东联教育研究院研究员;聊城市重大决策咨询委员会专家;青岛出版社特聘文化专家;山东二七一教育集团特聘专家;广东开放大学附属职业技术学校东莞分校特聘文化专家和励志导师;西藏藏医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校外指导专家;山东高等学校产业教授。
哈宝泉多年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和传播,近年应邀在全国各地为学校校长、教师、青年学生、企业家、国学院和相关社会组织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励志报告三百余场,在该领域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同时他立足学术、笔耕不辍在中央及省级报纸、刊物上发表文章多篇,著有《门外说棋·关于人生的另类解读》《运河浣笔·教育篇》《运河浣笔·静思篇》《运河浣笔·人生如棋篇》等著作。主编《聊城教育大写意》四卷——《雄关漫道真如铁》《敢叫日月换新天》《直挂云帆济沧海》《无限风光在险峰》。其学术文章(1)《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一一论毛泽东诗词的革命英雄气概及产生原因》被中共中央党校理论动态编辑部收入《求是先锋一一新中国六十年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一书,同年该文章被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毛泽东思想研究》杂志刊登;(2)首创和总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十大魅力》被党建权威机构评为全国优秀理论成果一等奖,并收录到大型文献史册《党的建没与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成果汇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该文章先后被光明日报《教育家》杂志、《中国教师报》等全国十几家报刊、杂志、网站转载,引起热烈反响。

《都市头条》主编简介
韩积蕊,笔名寒冰,山东临清人。民盟盟员、中学退休教师。山东省作协会员、山东省五老”志愿者,聊城市老教师宣讲团成员、京杭书院宣讲团成员、临清市关工委传统文化宣讲团成员、市宣传部理论讲堂宣讲人,市老年大学古典文学讲师,《都市头条》文学平台主编。编撰六部书稿,出版三部。著书立说搞讲座,发挥余热做公益。

【运河浪花】
~~~~~~~~
纵情笔墨 愉悦自我
~~~~~~~~
特邀顾问:冯喆
文史顾问:文博 鸿涛
总编:运河浪花
主编:寒冰
美编:玉玲
校对:凌云
编审:冰凌斋主人
编委:立诚 圣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