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阳县西府有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李宝智

《南塬》一个和中国所有乡村一样的自然村,在千阳县的地图上都找不到一个点的原始村落,先祖们居住在干河以北,以水傍山,大约明太祖二年(1623年)前后将一族分家,移居干河以南的塬上,取名《南塬》,移居后的《南塬》人白手起家,四处学技,以技养家,有熬糖稀的,做糖饼的,弄灶糖的,做酒的,做粉面的,下粉条的,做点心和月饼的,挂面的,石匠,木匠各显其能,当时方圆百里流传着这样一个顺口溜"金北平,银风翔,不如南塬一后上"(注:后上下午的意),一直持续到解放后,可想当年南塬的热闹景象
解放后的《南塬》和全国一样,中华大地上到处都是生机勃勃的景象,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队上有耕读学校,会议室,豆腐房,糖房和粉房,养猪场,菜园,饲养室等,那时人们生活的忙忙碌碌,农闲修水库,平整土地生活很充实,幸福感满满的。随后的改革开放更是各显其能,都投奔于市井之中,新农村建设将《南塬》整村移居,目前,有房无人住,我也不知道自己现在居住的村庄叫什么名字。

城镇化的进展,改变了几千年老祖宗留下的城乡格局,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占领城市的战略终究变为现实。
几千年来人们繁衍生息的乡村,将被后人所淡忘,此时的我,徒增几多黯淡神伤,说起来也是“杞人忧天。”
古往今来,曾有多少文人墨客,留下了脍炙人口、赞美乡村景色的诗篇。“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古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诗人用饱蘸激情的笔,写出了乡村人们男耕女织,勤劳而欢快的田园生活。
留恋归留恋,不舍归不舍,城镇在扩大,村庄在消失,这是人类前进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不争的事实,山野村人难以改变,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


2023年9月25日李宝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