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撵 光 寻 宝
文/段广亭(甘肃)
撵光寻宝,从小时候就知道,村里有人为此忙活着,妄想发财!

不知是祖辈所传秘方,还是真正有人撵光发过大财,这事在六七十年代也发生很多。撵光,其实很简单,无论上午或下午,人们在沟边会看见对面山洼山梁上有白光闪亮,忽明忽暗。那时农村人家没有在平原坳地修建住宅,公社大队把土地管理的很严格。家家户户都集中住在沟边崖畔,依山势靠山崖挖凿窑洞,阶梯层上上下下各自挖修一院窑洞住宅居住,这家说话那家也可听见,邻村人家干啥都可隔沟看见和隐约听见,有一种亲近热闹感。就是这种居所,有些人家出门就可看到隔沟山洼山梁有时出现银光闪闪,于是就会有人喊:"快看,阳山那里梁上显宝了!"左邻右舍只要家里有人都会出来看宝光:"可能那里有金子!"
"银子也发光,肯定显宝了!"
"不知谁有发横财洪福?地下宝物显财是有规律的。"
……七嘴八舌都议论着,却没有人拿上镢头去挖寻的。年长者说:地下显宝是物有物主,元宝不入穷酸家。那时人们家家穷的吃了上顿没下顿,谁都不敢奢望去寻宝,穷命跟着,懒筋绷着,不属于你的就别白妄想了!

说来也怪,村里相邻生产队之间都大沟大梁,差不多每年正二月和十月后山洼山梁都会出现闪闪白光,上午,中午,下午都有闪烁,古话说有个穷家,没有穷山,这山里还真有宝呢,憋不住了就发光出土等待挖取。于是,队里有个老三生的虎背熊腰,能吃能喝,红光满面,人们都说他富态有福,山里元宝可能他可以得到。生产队队长也背着众人说:老三你撵光寻宝去,得的少是你的,得的多了,就给大家都分点,接济大家度艰难。队里给你就不派其它活了。
老三从此就撵光寻宝了,村里人发现山洼有闪光就急喊老三前来看好闪光地方位置,然后他就扛着镢头下沟爬洼去寻找,去深挖。说来也怪,老三跑了村里的沟洼山梁,还去邻村的山梁沟洼,瞅中闪光地方挖寻元宝,力没少出,到处山洼沟梁挖的千疮百孔,却啥也没见到。有时发现闪光,看准位置,半天跑到哪里,无光无闪,啥也没有。老三也怀疑自己没有洪福,或者饿狗盼肉,没有诚心,元宝遁地流走了。大半年出了些闲力气,他也金盆洗手,心里暗叨叨:我不爱钱,我不取宝。停止撵光寻宝,养诚心育诚意,修行之后再寻宝。便暂时罢了,去山里头很远地方,给一个生产队建造榨油坊扛的上大梁去了,听说千多斤重的榨油木大梁他一人给肩扛支上去了,他挣了五斤一个小猪腿,完工后煮熟不到半小时就狼吞虎咽吃光了,留下了大力士的传闻雅号。

话说撵光寻宝消停了好久,十月的一天,左邻右舍十几家都看见村东头山梁上又白光闪闪,又说山里显宝了。人们议论指划,我也在旁边听新奇,便看定闪光位置,对大伙说:"我看看去。"那时我才十二岁,皮薄肉嫩,头方脸圆,众人说我也是福相。记准闪光方位,我便小跑着撵光寻宝去了。翻过小沟沟,来到东头梁上,低头弯腰细看细找。有福人天生的,我如愿找到闪光之宝,装进衣袋里赶紧往回跑。半个小时后回到家门前大坡口,邻居们和队长都等急了,忙问:"寻着了吗?"
"寻着了!"
我喘着粗气说完,从衣袋里掏出找到的东西给队长。队长接过去急切地细一看,脸色刷的一红,冒出一句粗话:"日他妈的,是个烂东西!"他把我拾回的一片绿色烂玻璃瓶片往地上一扔,众人聚前一看,异口同声的"啊"了一声,都摇起了头!

那时,我还不明白是什么意思,疑惑队长为啥骂这个东西是烂东西?后来多年,才渐渐明白是什么原因,心里感到很好笑!……
(文中图片选自网络)

段广亭,甘肃省镇原县人,曾任乡村干部,后在杂志社为记者,记者站任职多年,先后在中央和省市级报刊发表各类文章近万篇,文章朴实无华,接近地气,很受读者品味。都市头条《采菊东篱文学社》副社长、认证编辑,《九天文学》杂志编委,《定远文学》编委,《祁连文学》特约作家,热心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