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脊挖丹参
文/青山依旧
年龄大了,身上的毛病也多了。有朋友建议说:丹参泡茶喝可以改善血管微环境,降血压、血脂、血糖,抑制血栓和冠心病。听闻如此奇效,我对丹参心向往之。
然而,现在药店里的中草药大多为人工种植,且与食用的粮食蔬菜一样,没少受到化肥、农药的污染,药效很大程度打了折扣,大不如野生的好。据说,太行山深处仍有野生的丹参生长。太行山高达千米,昼夜温差大,雨水丰沛,土壤肥沃,是优质野生药材的重要产地。时近中秋,液汁凝聚于根,而茎叶尚未枯死方便辨识,正是采挖丹参的好时节。于是,在农历八月初二这一天,我们一行五人驱车进山去采挖野生的丹参。
今年雨水特大,山里的许多道路都留下了遭遇水毁的痕迹。车过将军墓接近山西的一段,路面坑坑洼洼,且路上多有货运卡车挤挤抗抗,行车很不方便,幸亏我们乘坐的车越野性能尚好,一路颠簸两个来钟头,总算翻越太行山脊,于九点半光景到达山西一侧的土岭村。同行的王嫂事先与这里的亲戚通了电话,一位姓门的山西汉子接待了我们。门老弟热情憨厚,给我们找了镢头,便带着我们到村西的一个土疙瘩垴上去找丹参。按他的话说,丹参多生长在耕地的边缘。
截至此时,我尚不知道丹参为何般模样,只好紧跟在这位山西老表的身后去辨认。我们转了几道玉米地边,门老弟终于发现了一棵丹参,他刨了丹参装进斜挎在腰间的袋子里。我趋身上前仔细观察,终于弄清了丹参的面目:青绿色的茎叶,顶部开蓝色小花,叶子呈羽状,椭圆形,叶面并不光滑,根部为朱红色。遗憾的是这个土垴上很少有丹参生长,我们找了半天竟不再有新的发现。我心生沮丧,今天我们大概率要“高兴而来,扫兴而归”了。
此时,落在后边的王嫂打电话来,说这地方不行,换个地方吧。我们原路返回村中,再次上车奔向青城方向,一路东行折入一条狭窄的水泥路,穿过石驮坪村,走到路的尽头,将车停在一个不大的广场上。我忽然发现这一片地方并不陌生,向东不过三五百米而上就是太行山脊,一条山石铺就的古道顺坡而上,路的尽头是一座石头砌成的石门。这不正是黄鱼岭吗?几年前我曾经从山的那边河北一侧来过这个地方。不过来的目的不同,那次是旅游,本次是采药。因此,我们也没有心思浏览这太行之脊的壮美风光,下车后急急忙奔向左侧向阳的山坡上,一门心思去寻找野丹参。
到这儿来还真找对了地方,一棵,又一棵,或独株一枝,或三两枝一攒,不断有新的丹参秧苗被发现。我们挥舞镢头,从泥土中挖出那朱红色的根,心中充满了收获的喜悦,先前的沮丧不经意间已经荡然无存。丹参苗与荆棘杂草混生在一起,有的生长在石缝中,可能是因为牛羊践踏啃噬,秧苗一般不大,且枝叶正在枯萎,很少看到有蓝莹莹的花朵绽放,需瞪大眼睛仔细观察才能发现。每每发现一棵丹参秧苗,我便用镢头先清除周边的荆棘或者石块,然后一镢头下去,整棵的丹参便被挖了出来。丹参的根扎得很深,总有一大截斩落在土中。不过这样也好,丹参是宿根,只要留下一节残根,第二年春天就会滋生出新的秧苗。正是基于这种顽强的生命力,山上的丹参才生生不息繁衍生长,永远没有绝迹的时候。我们在收获的同时也埋下了希望。
收获一棵棵丹参,我们如获至宝。挖了这棵,再找下一棵,大家喜不自胜,个个汗流浃背,却不知劳累,也忘了饥渴。忙乎大半天下来,我携带的纸袋已经将要装满。随意看了下手机上的时间,已经将近下午一点。不知不觉间,我已经来到了山顶上,站在太行山脊,一脚踏在山西,一脚迈进河北,举目东望,信都区几道山川尽收眼底,这里是我生长、生活、工作过的地方,现在从山西这边回望故土,目光所及心潮涌动,仿佛看到了自己几十年过来踩在山间的一串串脚印,心中生发出无限的感慨。
中午用餐是不可能的了,大家聚拢一起稍微休息一会儿,喝一瓶矿泉水,吃一颗桃儿或者梨儿,解解渴,补充一点儿力脉。东拉西扯,不经意间聊起早些年刨药材的事情。我的思绪回到了几十年前,儿时刨药材的经历桩桩件件浮现在脑海中。那时候,山里人没有来钱的路,只有山上的草药可以换几个零花钱,用于购买油盐酱醋或者给孩子们置办笔墨纸砚。当时所刨的药材主要是远志,因为小小的花朵如雏鸡状,所以人称“小鸡茬”。也有柴胡、黄芪、茜草之类,但或不多见或少大量收购。
小时候赶上春夏季,一早一晚课余时间第一重要的事儿就是扛着撅头上山刨远志。离村子近的地方没的刨了,周日或假日就到十几里外的大山里去刨,中午带一块白面掺了橡子面的黑呼呼的烙饼做干粮,渴了不要紧,山涧里有的是水,趴在溪流旁咕咚咕咚喝上一通,什么问题都解决了。日薄西山的时候,背上大半篓药材,哼着歌儿走在回家的路上,宛若得胜凯旋的将军,早把一天的辛苦忘在了脑后。今天我们收获丹参时心花怒放的情景与早年收获远志时的喜悦何其相似,这种不辞辛苦的状态也亦如既往。只是儿时刨药材是为生活计,用药材换取几个零花钱,以维持最简单的生活与学习;今天刨药材是为生命计,奢望借助丹参的药力维护血管和心脏,以延缓衰老的步伐。
休息一番之后,多少恢复了一些体力,我们继续挖丹参。越往高处走,丹参越多。我与妻共用一把撅头,一个人抡着镢头挖掘,另一个人拎着纸袋,一边掐除秧苗将根须放入纸袋中,一边在乱草丛中搜索新的目标。两个人轮换着干,不一会儿,一个纸袋又快盛满了。这个时候,身边的丹参越发多了,略显干枯的丹参苗一棵挨一棵,遍地都是,且多为生长多年的老根。我们发现了“新大陆”,然而我却没了挖的力气,掂起镢头挖不倒两棵,酸软的胳膊就不再能举起来。妻反而比我更有耐力,她挖了一棵又一棵,竟然挖出一棵如两根手指般粗大,高高地举在手中好一番炫耀,我称它为“参王”。
妻兴趣正浓,我却劝她就此收场。一是担心透支体力于身体无益,二是感觉已经采挖了不少,为人不能太贪。于是,我招呼几个伙伴收工下山。我把午后挖的丹参与先前挖的合并到一起,竟然鼓鼓囊囊装满了一条编织袋子,同来的其他三人也收获颇丰。
傍黑五时多,我们行驶在返回的路上,车窗外竟然淅淅沥沥下起雨来。先前由于云彩遮蔽未遭烈日暴晒,现在坐在车内又不受淋漓之苦,我们尽享收获之乐,这实在是莫大的幸运。
我又想到上午未找到丹参时那副沮丧的样子,心有所悟。那位姓门的当地老乡带错了地方,并非用心不诚,只是当地人并非视丹参为宝物,故而“只缘身在此山中”,才“不识庐山真面目”,而我们这些人为了丹参远道而来,才更容易找到丹参。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如此奇妙,往往需先经历一番曲折与迷茫,才会有成功的奇迹出现。“山重水复”并不可怕,只要不放弃希望,不放弃努力,前面或许就是“柳暗花明”。
2023年9月16日
【作者简介】青山依旧,本名郝永渠,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人,大学学历,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邢台市作协会员。中学高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原邢台县浆水中学校长。有多篇作品在《中国教师报》《散文百家》《邢台日报》《牛城晚报》等报刊杂志发表,著有散文集《青山情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