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 兵 之 术
作者:朱双顶
战是靠兵打的,兵和将勇则胜,这是为战之道。所以古有“将不知兵,以其主与敌也”之说,就是认为,如果将不了解士兵,就相当于把自己的君主交给了敌人。这实际上是要求带兵打仗的将领,要做到与士兵同甘共苦而知兵,这就是和兵,是致胜之要。
那么,带兵的将领怎么做到“和兵”呢?唐赵蕤在《长短经•禁令》中说:“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知理,譬若骄子,不可用也。”就是讲,对士卒如果能像对待婴儿一样体贴与呵护,士卒就可以跟随将帅一起赴汤蹈火;对士卒能像对待自己的爱子一样真心关爱,士卒就可以与将帅同生共死。但是,如果对士卒过分厚待而不用,一味溺爱而不约束,违犯军令而不处理,这就会使士卒如骄子一样,到关键时刻不可用。所以,“兵以赏为表,以罚为里”。表,是以激励为主,用恩慧来号召士卒;里,是以禁止为令,用军纪来约束士卒。这就为“和兵”指明了方向上的论断。
战国时,卫国人吴起,是历史上一个名将,就是一个“和兵”高手。他听说魏文侯是位贤明的国君,就来到魏国自荐求事。魏文侯问手下人怎么样?大臣李克就说:“要说他用兵打仗,就是司马穰苴也比不过他。”于是魏文侯就任用吴起为将。吴起果然身手不凡了不得,一出手带兵攻秦,就连夺秦国五座城池。他何以这样历害呢?就在于他带兵以仁爱去“和兵”。司马迁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说:“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他爱最下层的兵超过了爱自己的亲人,母亲去世他都未回,可一个士兵长了痈疮,他居然能够亲自用嘴把他疮里的脓吸了出来,以致于这个士兵的母亲痛哭起来。别人问她为什么会这样?她说:“你不知道,以前吴将军也这样替孩子他爹吸过疮,因此而感动得勇往直前,连头都不回地战死在沙场上。如今吴将军又替我们孩子吸疮了,我不知道这孩子将来又会战死在什么地方,所以我哭了。”
被人说为小气的项羽,也有着“和兵”的光彩一面。楚汉相争,虽然最后以项羽落败而告终,但仍不失为枭雄一个,为灭暴秦留下精彩的一页,被司马迁以本纪形式载入《史记》之中。他以八千江东子弟起家,成为灭强秦主力,在各路大军汇聚无人敢对秦军作战之时,是他带领义军破釜沉舟、视死如归大战秦军而奋勇争先,最终取得胜利而成为各路诸侯的共同上将军,以西楚霸王之姿雄立。对刘邦作战,是逢战必胜,多次打得刘邦只身而逃。就是在最后时刻,连亲叔项伯都离他而去,也仍然有二十多亲兵追随他。他临死也是壮士一个,以未带回过江东的八千弟子而无颜见江东父老为耻,自刎身亡,将乌骓马送于人,连自身身体也送于汉军士卒去领赏。项羽的军队为何能这样的所向披靡而英勇向前呢?
《史记•淮阴侯》中,韩信说项羽是“妇人之仁”有贬损之意,但一语也道明了项羽的“和兵”之为,说:“项羽待人恭敬有礼,仁爱慈祥,说起话来和和气气,谁要是有了病,他能含着泪给人送吃喝”。项羽爱兵更在用兵率先垂范上,一遇打仗,他总是一马当先,即使到了最后剩下二十几人,他也以几上几下之势反复杀入汉军之围,展示给亲兵看他的英勇无畏。所以,楚军在他的带领下,特别有向心力与凝聚力,显示出超高的战斗力。他对败于刘邦至死都不服,说是“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
相比较项羽,刘邦在用人“和兵”方面做得更为大气。《史记•陈丞相世家》中陈平是这样说刘邦的:“大王您尽管对人傲慢,缺少礼貌,而一些有棱角有气节的人不来,但是您却能够慷慨地把爵位封土分给人们,因此那些不讲礼节只顾贪图利益的人们又都会跑到您这里来。”这其中韩信就算得上是一个,当年韩信受到蹭食亭长、乞食漂母、袴下之辱等,先投项羽不被见用,才转身投奔了刘邦。结果成就了“韩信用兵,多多益善”,一举打下齐国被封为齐王,成为左右天下的关键人物,在刘邦与项羽之间,是站在谁一边谁就得天下。
这时项羽派人来游说他,他不为所动。游士蒯通又来游说,力劝他三分天下而鼎足,他虽然有了心动,但经几天考虑之后还是没有被叛刘邦。为何?这在《史记•淮阴侯》里有记载,韩信说:“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向利倍义乎!”就是因为刘邦当年在韩信不得志之时,给他乘车、衣食之利,才换来了今日不叛之为。这是不是刘邦在平时的“和兵”之为,为他在关键之时赢得坚定支持呢?
被称为“乱世之枭雄,治世之能臣”的曹操,在“和兵”上,是另辟蹊径,有着高人的一招,而化解自身因违犯军令应惩罚的难题,留下了割发代首的故事,从而树立起从严治军的权威。曹操率军经过麦田时,命令官兵们不能踩踏农民的麦地,否则要杀头。谁想到这事竟落到他自己的头头上,他的坐马被飞鸟惊吓,失控之后闯入麦田中,而造成违犯自己所定的军令。他让执法官为自己定罪,被执法官拒绝。于是曹操举刀自杀,却被众人阻拦。最后曹操用刀割断自己的头发,割发代首表明军令如山,这让士卒大让震惊而守法。
人称料事如神的诸葛孔明,比起曹操在从严治军方面,以从严治军而“和兵”是过之而无不及。他在治军方面有七条禁令,违者必斩:一是“轻军”,二是“慢军”,三是“盗军”,四是“欺军”,五是“背军”,六是“乱军”,七是“误军”。他的军令如山,执行起来决不含糊,浑泪斩马谡就是佐证。
当他再出祁山征伐魏国时,千叮嘱万吩咐对马谡说:“街亭虽小,关系重大。它是通往汉中的咽喉。如果失掉街亭,我军必败。”并具体指示让他“靠山近水安营扎寨,谨慎小心,不得有误。”可马谡让人大失所望,他到达街亭后,不按诸葛亮的指令依山傍水部署兵力,却骄傲轻敌,自作主张地将大军部署在远离水源的街亭山上,遭到副将王平的极力反对也不改正。结果大军被困山上无水而军心大乱,丢失街亭,致使绪葛亮全军败北撒回。对此,诸葛亮是挥泪斩马谡而严军纪。同时,对力主良谋,临危不惧,英勇善战,化险为夷的副将王平加以褒奖,破格擢升为讨寇将军 。之后,多次以用人不当为由,请求自贬三等,由一品丞相降为三品右将军,仍尽心竭力辅佐后主刘禅 ,欲图中原,成就大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了诸葛亮一生的真实写照,传之后世,令人仰慕不已。
兵有所难,将能所担;兵有所求,将能所给;兵锋所指,将能率先;兵有禁止,将能垂范;兵有犯错,将能担责;兵有所功,将能谦让……如此等等,和兵之道也就在其中了,如果能够做到爱兵如子、知兵如己、护兵如身、用兵如珍,那么就能达到上下同心,一致对敌。今日,我们再讲古人的和兵之术,仍不失过时,与士兵同甘共苦的“和兵”之道,就有了“官兵一致”新的内涵,为人民而守、为祖国而战,则成了新时代军人的责任担当。
2023.5.24
【作者简介】
朱双顶,网名东香人,安徽省直机关退休,中国传统文化业余爱好者,浸淫书海,不时写点感悟,先后在微号公众号多家文学网站平台及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及诗歌数百篇首、上百万字,推出读史札记《大江东去》与《长河拾贝》、文化杂谈《随感叨絮》与《名作墨香》、散文随笔《找寻花鸟》与《我读〈诗经〉》、诗歌集《走向胜利》与《感悟时代》等八部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