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外头条总编审 王 在 军 (中国)
海外头条副编审 Wendy温迪(英国)
海 外 头 条总 编 火 凤 凰 (海外)
图片选自百度

散文:中秋节· 吃涨烧饼
文/李桂荣
在我们的老家,有一种面制美食,叫涨烧饼。
涨烧饼可大有小,小的碗口大,大的有铜盆口大,酵盆大,一般视情况而制。过去在大集体时,由于粮食不足,社员们以吃粗粮为主,吃面吃米除了在过年过节,亦或是家里有事,来人了。因为涨烧饼费面,因此,一年中也很少能吃上,但中秋节,花好月圆的团圆节,这是每家每户必须有涨烧饼的,涨烧饼,又大又圆,尤其是在农历的八月半中秋节更是寓意深长。
中秋节那天,全家人早早吃过晚饭,围坐在院子里,坐等一年中最明最亮最圆的月亮升起,唯有一个人在忙着。那就是家庭的主妇,妈妈,或者是奶奶,外婆。
涨烧饼的主要原料是发酵,油,芝麻。柴草灶堂里始终微火,待铁锅里水份耗干了,倒上植物油,向锅四周撒一把芝麻,火候一到,就听到芝麻在锅里"叭叭叭”炸锅,这时油锅上温度很高,偶而还有油花外溅,这时是酵面下锅的最佳时机,涨烧饼的妈妈或者是奶奶外婆就将酵面缸儿来一个底朝天,正在发酵的酵面丝头很长,会像瀑布般从酵盆(缸儿)里向油锅里流淌,酵面下锅,油锅里的油和芝麻也随酵面的上涨而融合到它表面层,酵全部下锅了,灶堂里仍然是微火,这种文火涨的烧饼,使的烧饼上的外壳又脆又黄而不焦。这个时候,涨烧饼的人还会抽空出门到围坐在桌子四周的人拉呱,赏月。一会儿功夫,她又要返回灶台,看火候己到,在涨烧饼上面均匀撒上芝麻,接着一手持铁铲子,一手持筷子,携着烧饼抬高,然后手持铲子突然一个180度翻身,烧饼即覆了过去,底朝上,面朝下,继续文火烤锅。
看看烧饼快好出锅了,厨房里就会向外喊"收桌子,准备敬菩萨。”
敬菩萨,其实就是敬月亮,桌子上的中央位置是刚刚出锅的涨烧饼,四周有好几个碗,分别放着菱角,熟柿子,生花生,等等,当然今天除了涨烧饼,主角就是月饼。
当家人此时会敬香,向着月亮下跪,瞌头,几拜,有的人家还要鸣放鞭炮。
礼仪结束后,是小孩子们最期盼的时刻,此时,爸爸妈妈会把每块月饼切成几丫,一丫丫的分给诞水咽的咕噜咕噜的孩子,一丫月饼只需几囗,接着又盯着涨烧饼。此时爸妈发脾气了"涨烧饼今天是不作兴吃的,它和月竞菩萨一样又大又圆,是留陪月亮的。"这夜,任凭孩子们多馋多想,涨烧饼是吃不到的。只得遗憾的睡觉,期盼第二天早饭享受美味。
我们家乡涨烧饼由来已久。从祖上就传下来了,别看这个普通的烧饼,它可是立了大功的。1940年11月的黄桥决战在我们这里打响,战斗非常激烈,黄桥人民和周边的乡村百姓倾其所有支援前线。乡亲们那时候自己肚子也填不饱,但他们每家每户把家里能拿的出的面粉全部烤成涨烧饼肩挑手提车背着送往前线,送往打仗的新四军战士们手上。战士们边打仗可以边吃边啃涨烧饼,不耽误战时。由于涨烧饼耐饿,有油水,放置方便而且也不容易变质,很受战士们喜爱,其实,黄桥决战时期哪有那么些小烧饼?绝大部分都是涨烧饼。1946年苏中七战七捷,其中八月份的分黄路战役就发生在我们这一带,战士们的主要囗粮还是涨烧饼。这次战役发生在八月,是人民解放军华中野战军在江苏如皋至黄桥公路上与国民党军的一次遭遇战,也是苏中战役的最后战,也是解放战争初期自卫战争中歼敌最多缴获最多的一战。人们忘不了黄桥烧饼,涨烧饼的功劳!
如今的黄桥革命老区,物阜民丰,欣欣向荣,革命战争的精神财富巳转代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力量源泉,黄桥烧饼,涨烧饼也被老区人民推托出一种产业,它作为一种美食正在推向全国全世界。
李桂荣 1976年服役任战士、副班长、班长,1982年退役回乡任村党支部书记,2001年考入泰兴市横垛乡政府,2017年退休。2015年学写作,纪念抗战70周年征文获泰兴市三等奖,2017年征文获泰州市二等奖,2018年征文三篇获泰兴市二等奖,2018年加入泰州市作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