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凭栏回首,故乡明月人间山河
——读邓书俊《泥土的馨香》有感
作者:半 耳
秋雨一场接着一场,把尘世的一切推向秋的深处,推向命运既定的结局,万物都将繁华落尽,生命的脉络清晰可辨,一切终将尘埃落定,变数无多。
我们立于秋的深处,回首来路,从春的一朵花开到秋的一叶飘零,一切都在转瞬之间,一切又都漫漫无边,怅望低徊,似有所得,若有所失。时间带来的终将流逝于时间,也必将在生命里不可或缺,比如一片落叶带来的忧伤,比如一本书带来的乡愁和山河。
收到邓书俊老师散文集《泥土的馨香》的时候,正值骄阳似火,花开遍野的六月,这注定这本书就有太阳的光芒,有花的香气。因此,每当我在枕边翻阅的时候,便会有光溢出,只是这光从一个叫弯弯村的村庄上空而来,弯弯村有弯弯的路,弯弯的月亮,弯弯的乡愁;便会有香气袭来,只是这香不是六月的花香,是臊子面、熟面、漏鱼的香味,是苦苣、灰灰菜、苜蓿的香味,是邓家醋的香味……
这光和香气融合起来,便是故乡明月,人间山河。
自古明月照乡愁。乡愁一直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从《诗经》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唐诗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到余光中的“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无一不让漂泊于外的游子读之动容,可比起这些宏大的乡愁,我更喜欢邓书俊老师笔下具体而厚重的乡愁。
她先是为了生计离开了生养她的邓家湾村,后又为了照看儿孙离开了洛门镇到天水,一次又一次的离开,让她和故乡的距离越来越远,也让她怀念故乡之情愈来愈浓烈。她把这浓烈的乡愁揉捏成团,又化而为墨,于月光中洋洋洒洒,一字一句写下了故乡的亲人,故乡的山水,故乡的花草,故乡的习俗,故乡的故事和故乡的生活。

她笔下的亲人勤劳善良,自强不息。母亲戴着顶针,飞针走线,缝补衣裳;父亲吃苦耐劳,是村里的劳动模范;婆婆公公卖醋,十年如一日,口碑远扬;姑姑晚年凄凉,远葬新疆;哥哥能文能武,温良如玉;如母般的姐姐在岁月里渐渐老去,驼背弯腰;“老生胎”的妹妹在土里刨金,远走新疆……他(她)们有血肉相连的情感,有各自生活的苦衷,是她牵肠挂肚的念想,是她抵御俗世寒风的港湾,也是她生离死别的忧伤。她怀念他们无私的爱,她为他们逼仄的生活难过,为自己的无能为力而愧疚。
通过她对亲人的追忆和描绘,一个勤奋,善良,贤惠,温和的她,也渐渐呈现在我们面前。
世间唯有深情不可辜负,世间唯有深情不会被辜负。她所回望的,她所坚守的,终将回报于她。
她笔下的山水,是寻觅与自渡的旅程,她行于山川,居于月色,所有的出行都是为了更好的归来,山水尽处是她笔下的涓涓细流,每一次的旅程最终都成了一篇又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她写山,山必有名,以名溯源,以源追史,移步换景,情景交错,绵绵不尽,雄壮处有如水墨写意,细处有如工笔勾勒,让人如身临其境,流连忘返。她写寺庙,细墨轻毫,从寺庙建筑的结构到布局,娓娓道来,让人叹为观止,大有文尽山也尽的感觉。而《泥土的馨香》一书基本写遍了天水境内的所有名胜古迹,可以说她笔下的山水,是绚烂的,是有史性的,是独一无二的。
她笔下的花草,都是他乡遇故知,有重逢的喜悦,又有人是物非的嗟叹。故乡庭院西墙边的牵牛花,和她邂逅在雨后的小区;迎春花在春雨过后的清晨,送来故乡的歌谣;海娜花跟着她漂泊于城,有了城里人的名字——凤仙花;在朋友的博客里遇到了失散多年的蜀葵……在她笔下,花草皆有心,树木亦有情,能相守,也能相望。
她笔下的乡愁,除了山水草木,就是一幕幕生活往事。往事炊烟般飘渺虚无,老树般盘根错节,凉水泉般清澈明亮。她在梦里一遍遍寻觅,在月光里一遍遍追忆,寻觅那些在她的生命里来又去的人,追忆故土里深埋又发芽的事物。她怀念一起挖半夏踢鸡毛毽子的伙伴,麦收时节的乡亲;她怀念长于山坡的苦苣菜、灰灰菜、野小蒜;她怀念家乡的臊子面、漏鱼儿、担担面……
因为爱的深沉,所以难以忘却。故乡明月和她形影相吊,彼此遥望,彼此感念,于他乡他时写满了一纸乡愁。
有人说,人终其一生都在治愈自己的童年,这话于邓书俊老师,似乎甚为妥帖。父亲的逝世和逼仄的生计让她不得不放弃求学之路,用单薄的身子扛起生活的重担。这“不得不”的失去,成了她穷尽一生的追求,让她对读书有了常人难以企及的执念。
爱看书的她,无书可看,就到处借书看,并把省吃俭用的钱都买了各类书籍,一本又一本带着墨香味的书,把她的闺房变成了农家书屋,供她和她的伙伴在书籍的海洋里徜徉成长,也让她养成了读书,写作的习惯。她不光买书借书看,还报文学函授课,梦想着当一名业余作家。
而这个梦想随着她的作品陆续在《甘肃日报》《农民日报》《兰州日报》《天水日报》《天水晚报》《大渡河》等报刊上发表,已然梦想成真。而今,她已经是甘肃省作家协会的会员,相信她未来的文学之路还会走的更远,像泥土的馨香,来自于泥土,却香飘万里云天之外。
一本书承载的是一个人过往,一个人的心境,一个人对生命的诠释,一个人在世间的悲欢离合。读书就是读心,读生活,读命数,也是在读自我。最终能读“懂”多少,都是缘分。一切莫若如历经人间生活百态,尝尽世间万般滋味后,仍能在翻开它的那一刻,有初见的欣喜和愉悦,有日久天长的期冀与感念。这大概就是一本书放于枕边的意义吧!
作者简介:

半耳:一个在路上的文学爱好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