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尺子,心静则尺平,心明则尺准。当尺、度完美结合时,人生有了方向,社会有了规则,世界就会因此而美丽。
清代重臣张英和清代开国状元傅以渐,都是因为把握人生尺度,内心世界有了深度,海纳百川,壁立千仞,有了山海般胸襟气度;所以无论生活在何处,皆可超然于尘俗,来去自如,游刃有余。
做人,尺子也丈量自己,就能照亮世界,坦然面对荣辱浮沉,心境释然,路越走越宽,做人做事,就能时时有度,分寸得当,泰然淡定。

从两个“六尺巷”故事谈起
安徽东至大渡口中学 宋一鸥
桐城六尺巷的故事昭示了贵为重臣的张英宽容旷达被人们广泛传诵。其实无独有偶,有关这类型的故事版本还有好几个呢,今天说另一个给大家听听,扩大见识听闻。
山东聊城仁义胡同六尺巷的故亊与安徽桐城六尺巷的故事异曲同工,讲的是大清开国状元傅以渐的故事。


傅以渐作为开国状元担任清廷秘书院大学士,加封太子太保,授武英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充任清太祖和太宗《圣训》总裁。家中因为宅基纠纷,曾修书一封,希望他能为家中撑腰,结果他也与张英一样回信加以劝导,家人最终让了三尺地基,邻居深感惭愧,也让出三尺,形成了仁义巷,传为美谈。


为什么人们对六尺巷的故事这么热衷,把它演绎成戏剧加以传扬呢?我想这个故事或多或少发生在每个人的人生境遇之中,在与人交往中总难免出现小摩擦小矛盾,因为咽不下一口气就寸步不让,便容易和对方结下梁子,给自已招灾惹祸,最后变得两败俱伤。网上不少恶性案件皆是小事没有消除萌芽,最后酿成大祸。所以争,不是本事,让,才是良方!写完以上文字,昨天下午去安庆看见市民公园大门附近贴有交警张贴的醒目标语:多停停,多让让,心中有个六尺巷。看来这六尺巷成为谦让的代名词,消灾免祸的护身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