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慈子孝好家风
——吕宇超老人诞辰纪念集《百年宇超》读后
文/刘钟山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也是革命老人吕宇超诞辰100周年,老人的晚辈集体创作编汇了一本电子书《百年宇超》以示纪念。有幸拜读,有些感想,与朋友们分享。
老革命与老报人
吕宇超老人共有三子,分别是振东、振南和振西。振西早在青岛开发区工委宣传部任副部长时是我的顶头上司,后来在青岛西海岸新区老年大学校委会任副主任的他,依然是我的领导。因此对吕家、对吕老先生,我早有耳闻。老人家是山东省莱西市南墅镇下吕家庄村人,1921年 11 月出生,2013 年8月逝世,终年 92 岁。他是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八路”。1942年第一次参加革命,被派往敌占区以教员身份做掩护从事我党地下工作,后因单线联系的区委书记惨遭敌人杀害,便与党组织失去联系。1944 年秋第二次参加革命工作,历任学校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以及区教师党支部书记、县教育工会主席、省教育工会办主任、省总工会宣传部教育科科长等职务。
1956 年吕宇超从中共中央第四中级党校新闻班毕业来到青岛日报社,先后担任编辑、部副主任、版面主编,以及编辑部党支部书记。他在新闻战线上工作了近 30 年,为党报写稿、编稿、审稿不计其数。青岛市档案局至今珍存着他从 1958 年至 1966 年间撰写的 200多篇、30 多万字的《青岛日报》社论和评论的手稿。青岛日报是党报,社论是旗帜,评论是灵魂,只有具有坚实的思想理论功底、过硬的新闻业务功底和丰富社会实践经验的大笔杆子才能担此重任。这些手稿复印件在2009 年 7 月经过家人整理成册,编撰成四卷本的《我的手稿》,作为生日礼物送给老人家,如今也成为珍贵的吕氏家族文化遗产,存留后人。
吕老的夫人刘芝华也不简单,在抗日战争时期就是我党领导的妇救会长和秘密交通员,传递情报,掩护同志。她曾不幸被捕,面对毒刑拷打,宁死不屈,保守了党的机密,后因落下病根英年早逝。她虽因不大识字未能成为共产党员,可在儿女心目中却是刘胡兰式的英雄。
言传身教做榜样
《百年宇超》纪念集的作者,除了三个儿子外,还有儿媳、外甥、孙女等晚辈。大都是回忆文章,记述的也基本都是生活小事。然而从这些生活点滴中可以明显地感受到,这是一个温馨大家庭,洋溢着相互关爱,父慈子孝的风气氛围,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当然来自于他们的父母。大儿子吕振东在《父亲母亲给了我一片蓝天和大海》一文中回忆说,“父亲是学识渊博的文化人,母亲是不大识字的农村家庭妇女,我们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文化和见识存在很大差异。可我清楚地记得,在我们家的日常生活中,父亲一直非常尊重我们的母亲,从未歧视过。父亲也从未以把我们带到青岛自居而歧视我们哥仨。从 1957 年进城到 1965 年离开家到北京上大学的在青岛八年间,我的印象非常深刻:父亲和母亲俩人一直是相亲相爱的,没红过一次脸,为我们树立了夫妻恩爱家庭和睦的好榜样。”
1957年哥仨随母亲进城后,上小学的老大只知道调皮,学习成绩不好,所学八门课程中除了体育是 3 分,其余都是 2 分(当时的考试成绩评定,5 分是满分,2分是不及格)。“2”字的模样很像只鸭子,便被戏称是“鸭子队长”。对此父亲并没有像一般的家长那样发脾气,而是心平气和地说:“孩子,进城了,不能再调皮了,要好好学习啊。”父亲的话让孩子仿佛瞬间懂事了,从此专心读书,不久被评为三好学生,还当上了少先队的大队长,成为学校最好的学生之一;1965 年夏天考入北京航空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前身),当年的“鸭子队长”,上了名牌大学,吕振东也成为祖籍吕家庄村的第一个大学生。
大儿子考上了北京的大学, 就要离家远行了。母亲对他说:“振东,你到北京去上学,以后就独立生活了。我来教教你做被子,以后有用。” 妈妈拿出席子铺到地板上,拿出一床做被里的白布铺到席子上,拿来一些棉花…..妈妈一边说一边做示范,“我就跟着学,一针、两针,缝完一行又一行,用了大约三个钟头,终于把这床被子做好了。”
大儿子在文内还详细介绍了“父亲教我识钟表”、“父亲教我查四角号码词典”的过程,通过这些细节,父母言传身教的榜样作用就在不知不觉间形成了。
反哺父母好儿郎
乌鸦是一种面貌丑陋的鸟,却拥有一种真正的值得我们人类普遍称道的美德。据说当母亲年老体衰,不能觅食或者双目失明飞不动的时候,它的子女就四处去寻找食物,衔回来喂到母亲的口中,从不感到厌烦,一直到老乌鸦临终为止。这种"乌鸦反哺"行为在吕宇超老人的子女身上、在纪念集里都有迹可循。三儿子吕振西工作在西海岸,但每到周末没有特殊情况必须要回到父母身边,其实儿女在身边陪伴对老人家来说就是最好的礼物。他们的母亲去世的早,后来父亲续弦他们有了继母,孩子们对继母依然很好,父亲走后也不改初衷,三个儿子轮换伺候继母,直到老人家97岁无疾而终。这一点作为同事我亲身经历,也深感敬佩。
三儿子吕振西事父母至孝,还不仅仅体现在生活上,承继父亲笔杆子的他更懂得精神传承的重要性。早在父亲生前,他就想办法把父亲在青岛日报社担任主笔期间撰写的社论等文章复印出来,送给父亲做92岁生日礼物。父亲走后,父亲留下了满满一箱子笔记。他一篇一篇地翻看,从中汲取营养和发现有价值的东西。《爸妈留下无价宝》、《三代党员写春秋》,由吕振西亲自撰写的怀念父母的文章就不下六七篇,字里行间,满怀深情,每每让人感动。
阅读纪念集另一个明显的感觉,是老人家与孙辈们的感情更深。因为三个儿子的孩子,几乎无一没有得到祖辈们的呵护。与普通家庭不同的是,不但有生活的照顾,更有那种循循善诱的启蒙开化教育,让孙辈们能够健康茁壮地成长,几乎个个有出息,四个孙辈都是大学生,其中一个孙子和一个孙女是博士,一门俩博士,让老人家很感欣慰。孙辈长大了也总想着回馈祖父母,这从吕宏琰《我陪爷爷游大桥》,以及吕宏凌的《爷爷留给我的财富》等帖子中可以看到。
子承父业为振西
据三儿子振西讲,自己对这个名字曾经不满意,但由于是爸爸起的,没有办法改变。他哪里知道,这个名字后来居然与自己的大半生都有着关系,就像某种箴言一样,预示着自己的事业目标和生命走向。
如今的大青岛,产值过万亿,是长江以北仅次于北京、天津的都市。能够有这个业绩,与当初青岛选择海西的黄岛,作为大青岛未来发展方向有着直接关系。如今坐拥两个亿吨大港的西海岸新区,GDP三千多亿元,占青岛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还多,而且发展前景广阔,是大青岛腾飞的金翅膀。青岛开发区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才开始建设的,划定了一个十几平方公里的地方,从市里抽调了一批骨干力量,而吕振西就是其中之一,至今已是三十多年了。他就职在新闻办、宣传部、文联等部门,退休后又返聘到老年大学工作,可以说把后半生都献给了海西,与其名字的含义可谓不谋而合了。我曾经写过一篇他的帖子叫《情系海西皓首不渝》,其中的四个小标题也应该是四个绰号,分别是活地图、工作狂、热心肠、笔杆子。由于他从事新闻工作多年,尽管早已是领导干部,但他一直还“兼任”一线记者工作,亲力亲为,对新区地理地貌、人文掌故可谓了如指掌,外地或者上级来人有他陪同,则会有问必答,对答如流,故人称“活地图”;工作狂则指的是他工作不分八小时,也不分周末甚至节假日,只要是有事他就会认真专心投入;热心肠指的是对人,尤其是对那些在别人看来是无用之人。
比如对退休干部沙命枢老人、对待去世的油画院前院长姜宝星和戴保华家人、对待断肢残疾人刘仕春等人的关心帮助等,无不让人敬服;至于笔杆子,当年的开发区《希望报》、青岛日报,以及各级电视台等媒体,吕振西的名字可谓隔三差五,屡见不鲜,广为人知。他还参与创建区文联,并创办了文联文学杂志《金沙滩》;离岗后来到区老年大学主办了《夕阳红学府》报,他撰写的老年教育方面的文章经常被《老年教育》、《光明日报》等报刊采用,老年大学被评为全国老年教育宣传工作先进单位,2021年他还获得了全区最美老干部荣誉称号。
吕宇超老人的三个儿子,吕振西算是从事文字工作子承父业。他们父子分工有所不同,老子在海东效力,一生鞠躬尽瘁;小儿子投身海西,为振西倾情付出,皓首不渝。父子乃至全家人携手致力,为振兴大青岛不遗余力,可圈可点,可赞可佩!
从纪念集中得知,其家族是有家训的:
夫妻恩爱 亲善建家
长幼有序 慈孝和家
爱党爱国 忠良传家
自强自立 俭朴持家
崇尚教育 勤奋立家
爱岗敬业 卓越兴家
(吕氏家训)
通读纪念集,感觉他们真是在践行自己的家训,夫妻恩爱、长幼有序、勤俭持家、崇尚教育,乃至于爱岗敬业、爱党爱国等,人人自觉恪守,处处有所体现,言行一致,难得可贵;淳淳家风,代代相传。纪念集内容很丰富,我只是粗略阅读,感想也很肤浅。面对这样一个既有传统美德,又有红色基因的家庭,我的确十分佩服,怎奈笔力有限,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作者:钟山,汉族,青岛市西海岸新区退休公务员,业余爱好诗歌散文等,本世纪初在网络上发表作品,编著《钟山网络文学作品集》六本,约一百万字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