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关中八景
(一)目录
0.龙首原聚会暨关中八景简介
1.登华山
2.登太白山
3.游拜草堂寺
4.游咸阳古渡作两首
5.灞上两首
6.曲江两首
7.骊山两首
8.丁酉年携子游小雁塔略记
正文
0.龙首原聚会暨关中八景简介
龙首原上聚,佳朋齐一堂。
群口关中赞,八景最名扬。
我本长安人,乘兴来分享。
"华岳仙掌秀,太白积雪光。
草堂烟雾绕,咸阳古渡长。
灞柳风飘雪,曲江流饮荡。
骊山晚照红,雁塔晨钟响。"
八景一一道,举酒累十觞。
忙碌难得聚,闲约走四方。
注释:

某年某月某日,笔者单位同事们在龙首原聚会。同事们来自全国各地,席间大家谈起关中这片风水宝地时赞不绝口,笔者作为土生土长的长安人,也乘兴跟大家谈起了关中名胜,其中最为称道的是关中八景,为:
华岳仙掌(最东),太白积雪(最西)
草堂烟雾(最南),咸阳古渡(最北)
灞柳风雪(水边),曲江流饮(湖上)
骊山晚照(山上),雁塔晨钟(塔顶)
笔者给大家分享了自己的记忆心得,即:东西南北,两水两高。大家欢饮,畅所欲言,相约以后忙中抽空,一同游览这些美景。
1.七律 登华山
山河形胜古如斯,历代兴衰不怠时。
天上神仙挥巨斧,人间汉武祝祥词。
黄河滚滚涛声远,红日彤彤霞影迟。
极目登高凭眼望,长安西望赋长诗。
注释:

华岳仙掌是华山东峰奇景之一,掌迹在东北处的仙掌崖上,在华山车站附近能够看得真切,它五指具备,宛如人的左掌。2005年,笔者曾来此游览。神仙指巨灵神,此源于汉朝时的黄河信仰,原本指开辟河道的神祗。古代就有巨灵神劈华山的传说。华山最主要的宫观是西岳庙,在华山下十里之处,华阴东五里,占地12万平方米,始建于汉武帝元光初年(前134年),为中国历代封建帝王祭祀西岳华山山神少昊的场所。
2.七律 登太白山
莽莽银光耀岭间,潺潺流水夏尤寒。
八仙坪上观云海,鬼谷洞旁思膑涓。
老子骑牛经峪口,唐玄携侣过层峦。
拾级缓步临草甸,始近终南天外天。
注释:

“太白积雪”最早出自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指的是太白山山顶积雪终年不化,即便是三伏盛夏,仍然白雪皑皑、银光四射,景色格外壮观。笔者2005年上大学时来此。
太白山森林公园内有春秋战国时期王禅老祖修道的“鬼谷子洞”,相传为汉钟离、吕洞宾等八仙修行处的“钟吕坪”;还有道教始祖老子骑牛过玄关路经汤峪休息的“青牛洞”,唐玄宗携杨贵妃游汤峪所建的“唐子城”等遗址。太白山山顶有高山草甸,此处海拔近四千米,青草茵绿。
3.五律 游拜草堂寺
草堂烟雾绕,佛阁次第排。
高僧驾鹤到,姚帝扫园来。
秦岭清幽地,圭峰释译台。
此时心敬拜,暂忘世尘埃。
注释:

草堂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圭峰山北麓,创建于东晋,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原为后秦皇帝姚兴在汉长安城西南所建的逍遥园,弘始三年(401年),姚兴迎西域高僧鸠摩罗什(344-413年)居住于此,苫草为堂翻译佛经,由此得草堂寺名。草堂寺是“佛教八宗”之一“三论宗”之祖庭,是中国第一座国立翻译佛经译场,也是佛教四大译场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译场。
“草堂烟雾”为关中八景之一,源于寺内的一口古井。草堂寺内经常出现的烟雾升腾奇景,更给这里增添了一种神秘的色彩。从科学角度看,井内的地热是引起烟雾的真正原因。
4.五律 游咸阳古渡作两首
其一 咸阳古渡怀古
秦中第一渡,盛况最非凡。
客店比鳞建,商人接踵连。
红鱼戏莲下,绿水绕城边。
昔日繁华逝,游人今怆然。

其二 咸阳桥怀古
咸阳古桥亘,渭水向东流。
碧岸飘芦苇,晴空飞鹭鸥。
访贤踪迹在,出塞曲声悠。
妻子走相送,离人几度愁。

注释:
咸阳古渡,即咸阳渡口,本为汉唐西渭桥(即便门桥)旧址。桥废后,至明嘉靖年间,以舟为桥,后则冬春设桥,夏秋舟渡。笔者于2021年十一假期来此参观。咸阳古渡连陇通蜀,历经几千年,闻名遐迩,欸(ǎi)乃之声彻夜不息,是当年最为繁华的渡口,号称秦中第一大渡。同时咸阳古渡还是著名的关中八景之一。
咸阳桥上发生过许多历史故事,如“渭水访贤”、“昭君出塞”、“车辚马啸”、“渭阳送别”、“文王迎亲”、“渭桥惊驾”、“轻骑退敌”等。
5. 过灞上两首
其一
七古 灞桥吟
灞柳岸上灞桥吟,柳絮飞雪蔽日云。
昔年穆公名灞上,后世子婴称汉臣。
文人折柳示别意,墨客赋诗表挽心。
看尽几回兴废事,又见多少离别人。

其二
七绝 过灞河
晴芳秋日灞河头,苍狗白云映渚洲。
叶绿叶黄红似火,人来人去意悠悠。

注释:
灞桥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城东,桥下灞河水流过,秦汉时曾在灞河上架有木桥,名曰“灞桥”。笔者上下班时经常路过此地。灞桥最著名的风景是灞柳风雪,每当春意盎然、春风扑面之际,柳絮漫天飞扬,如烟如雾,成为长安一大景致。
春秋时期,秦穆公称霸西戎,改滋水为灞水。秦末,秦王子婴曾在灞桥上自缚绳索、口衔玉玺向刘邦投降。灞桥在唐朝时设有驿站,凡送别亲人与好友东去,多在这里分手,有的还折柳相赠。因而,此桥也曾叫做“销魂桥”,流传着“年年伤别,灞桥风雪”的词句。“灞桥风雪”从此成了长安胜景之一。
6.游曲江两首
其一
曲江踏青
长安城南曲江曲,春风拂面水波粼。
汉武穿凿池宏阔,唐玄翻修士流饮。
饱经风霜花再蓓,历尽尘泥柳还新。
一览无余风景好,往来游客日纷纷。

其二
夜游曲江
初上华灯靓曲江,忽如一梦至大唐。
插花仕女娇容艳,把盏文人诗赋长。
垂柳飘摇暖风醉,碧波荡漾浅鱼翔。
千年胜景重开日,簇簇游人沐月光。

注释:
曲(qǔ)江池即曲江池遗址公园。曲江池兴于秦汉,盛于隋唐,历时千年,是中国古代风景园林之经典。
曲江池北接大唐芙蓉园,南至秦二世陵遗址,占地面积1500亩。秦代,曲江为一片天然池沼。汉武帝时因其水波浩渺,池岸曲折,“形似广陵之江”,取名“曲江”,这便是曲江名字最早的来源,沿用了六百多年。隋代修建大兴城,曲江改称芙蓉池。唐代大规模营建曲江,使其成为水域千亩、名冠京华的游赏胜地。“曲江流饮”、“雁塔题名”、“杏园关宴”、“寒窑故事”等典故传说,更使曲江池声名远播,文脉流长。
7.望骊山两首
其一
五律 初夏望骊山
骊山夕照望,雨后景尤佳。
晨起绕层雾,暮时披灿霞。
风来木苍翠,日落影阑斜。
不惑年华至,凌云志奋发。

其二
七绝 秋日望骊山
秋雨初歇望墨山,朝霞绚烂染层峦。
久闻祖庙山巅立,他日登临睹圣颜。

注释:
骊山位于陕西省临潼区境内,属于秦岭支脉,周围有华清池,烽火台,兵马俑等遗址。远望骊山松柏满山,一片苍郁,实像一匹纯青的骊马,美如锦绣。每当夕阳西下,骊山在斜阳的映照中涂上一抹红霞,非常美丽动人,人称“骊山晚照”,为关中八景之一。
8.丁酉年携子游小雁塔略记
盛唐女皇修荐福,百尺高塔矗其中。
先有义净弘佛法,后历战火几废兴。
青砖灰瓦古朴质,苍松翠柏婆娑影。
中外游者祈福祉,雄浑高亢为敲钟。
注释:
小雁塔位于唐长安城安仁坊(今陕西省西安市南郊)荐福寺内,又称“荐福寺塔”,建于唐景龙年间,与大雁塔同为唐长安城保留至今的重要标志。笔者2019年10月29日来此参观。“雁塔晨钟”为关中八景之一,是指陕西省西安市城南荐福寺内的小雁塔及荐福寺钟楼内的古钟。
荐福寺是武则天为纪念其丈夫唐高宗李治而建的。义净(635—713年)唐代译经僧,河北涿县人,一说齐州(山东历城)人,俗姓张,字文明,曾历游三十余国,返国时,携梵本经论约四百部、舍利三百粒至洛阳。受武则天之命,义净曾于荐福寺内翻译佛经。他译出的佛经中也有瑜伽系的内容,同时适应当时崇尚密宗的风气。唐末战乱,荐福寺屡遭破坏,寺院毁废,只有小雁塔得以保存。

作者简介:赵亮,男,1983年5月生,西安灞桥区白鹿原人,科技工作者,平时喜欢阅读历史典籍,爱好游览名胜古迹;工作之余喜欢临摹唐韵古诗。至今创作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古体诗数百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