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弘文励教 熔古铸今
——孙彦林先生的《四柏庐集》及其人印象
作者:苏延清
细想起来,我与孙彦林先生从相识到相知已有20年时间了。
去年(2022年)11月下旬,不到一周时间,我主编的微刊《西岩茶座》先后收到燕胜三和曹应森两位先生为孙彦林先生作品集——《四柏庐集》所作的《序》。
“近水楼台先得月”,很欣慰提前得知孙彦林先生要出版个人作品集的喜讯,并通过阅读、编辑这两篇大作及相关图片,对文集中的不少佳作有了了解,对孙彦林先生更加肃然起敬。

01
《四柏庐集》书名背后的故事
初次看到《四柏庐集》书名,让人有着一时的懵懂。沉思片刻,脑海中强烈地呈现出10年前的记忆。
2011年的一天,我在《定西日报》上读到孙彦林先生的《四柏赋》。我喜爱文字,闲暇时也写点小散文,时不时也有发表于报端的豆腐块,但对诗词这类高雅的文体知难而退。如此一来,平时阅读这类文字的概率就少之又少。
也许是对先生多年来敬仰的缘故,那天我反复阅读了多遍,真有点不解其意绝不罢休的执拗。
记忆犹新。先生在《四柏赋》里有这么一段话:"吾家有柏四,荫护门墙,色如聚翠,状甚修伟,余每流连抚之不忍去……岂唯四柏之独茂,更喜陇原之烂漫。耀邦树种,扎根于邑人之心田。" 几百字的一篇短文,字里行间无不浸透着他对家乡的极力赞美,对其巨大变化的倾情讴歌,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对党和政府亲民、爱民的由衷感恩……
“定西苦甲天下”,建国以来,不少党和国家领导人心系陇中,足迹留在定西这片贫瘠而有着希望的土地上。
今日,当我们看到定西的绿水青山、美好山川时,定西人民一定不会忘记这么一位伟人。
1983年7月,胡耀邦同志在视察甘肃期间,专门听取定西工作汇报。会上他说:“……领导干部要带头种草种树,干部一年种两亩草、十棵树并不多,定西有的是土地。每人十棵树,保种保活。”
回到北京后,胡耀邦同志和他身边的工作人员,抽空在中南海、西山采集适宜寒冷干旱地区生长的侧柏、华山松等树种,分别于1983年12月及1984年11月两次寄往定西。
在他的带动带领和团中央的号召下,一个采集草籽树种的活动在全国青少年中展开。一袋袋、一箱箱草籽树种源源不断地送往大西北,其中给定西地区寄来的树籽、草籽多达28个品种,26万公斤。
1986年5月,胡耀邦同志又专程到定西视察种草种树成效。5月18日上午从兰州出发,沿路视察了车道岭林场和石家岔小流域,他站在山顶欣喜地看到了曾经的部分荒山披上了绿装,但让胡耀邦同志更揪心的是,还有不少的秃岭未恢复植被。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定西人民近40年不懈地植树、种草,今天,我们可以告慰老人家在天之灵,当年“苦甲天下” 的定西,到处草木茂盛,已是陇塬苍苍的迷人景象。
彦林先生家门口(安定内官营镇北佛沟屲社)铁骨铮铮挺立了四十年的芊芊四柏,凝聚着胡耀邦同志对定西人民改善生存环境、走向富裕的殷切期望。
这样,先生笔下就有了从《四柏赋》到《四柏庐集》自然而然地过渡,深挖细究终于可以读懂了作者感恩伟人、心系故土,推动地方教育文化的良苦用心。

02
我与孙彦林先生的一段情缘
无论何时何地,我对孙先生都很敬重。尽管,我们之间没有共过一天事,但在多年工作中总觉得他像是我的一位老领导;在文学专业引领方面又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导师;热情友善方面好似一位老大哥……很多人称他为“孙馆长”,但我一直称“孙校长”。
我与先生的认识,还是要追溯到20年前的2003年。
1988年师范毕业,再次走进老家乡村小学,坐上了“孩子王”的宝座,一转脸功夫15年时间就匆匆过去了。
那些年,自己的“世界”很小。学校里整天围着孩子转,走出校门,往来的多是平日与泥土打交道的敦厚乡亲。
自己拿着几百块钱的月工资,由于条件所限,一年四季吃不了几顿蔬菜,吃的肉都是从父母那里拿来的。平时消费水平极低,这样,几年下来手头还攒了几千元的积蓄。
尽管一家人多年蜗居在一间仅有10平方米的出租屋内,时间一长也习以为常了。有时候自己对自己来个阿Q式的评价:也算个幸福的男儿。
2003年,年仅13岁的儿子就要初中毕业。多年平静的生活因“儿子将要上高中后的生活问题”这一现实而激起了一层波澜。
每天晚饭后妻子没完没了地唠叨。期间,还举了不少的案例:那一个老师多有本事,一下子转行去了县政府办公室当秘书;谁家的男人托了个大领导,调到城里教书,还买了楼房……言外之意,眼前的这个男人活得有些窝囊。
妻子无休止地念叨,我习以为常了。但儿子读高中生活问题到了非考虑不可的关键时候了。
那些日子,感觉肩上一直压着一块卸不下的石头,整天闷闷不乐。
我也充分“盘活”了自己的能力及现有的人脉,再三考虑调进县城中小学上班对于我来说比登天还难。
最终我琢磨了一个不算成熟、但有一定可行性的方案:想办法从乡村学校调到川区中小学,晚上回到城区,照顾儿子的生活起居。
为了老早跳出农门,我初中毕业报考了师范学校,几年后曾经的初中同学,不少高中毕业后考入大学,大学毕业后远走高飞,还有出国定居的,着实有时候也令人羡慕一阵。
那些年,我花费五年时间完成了大专、本科进修,也想着将来能有机会改变一下自己的命运。
很长时间,仔细瞅瞅眼前含金量十分有限的两张成人院校毕业证(脱产专科、函授本科),再掂量一下自己的能力,走出大山的念头不禁一闪而过。
形势逼人,时不我待,这回一定要好好想些办法。
放暑假不久的一天晚上,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拨通了巉口中学办公室老同学乔学武的电话。一阵寒暄后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他。电话那头传来了学武开心的笑声:“延清,有个不错的机会,前几天孙彦林校长在闲谈中,靠实让我打听几位周围学校有本科学历,能力较强的老师,考察后申请教体局,争取下学期补充一下学校的师资。我觉得你是不错的人选,赶紧去教体局领取教师调动表,填好后拿来咱们找找孙校长……”
那天晚上,我彻夜未眠。那些年,教师的调动一直是一件难度非常大的事儿。就连学区内各个学校之间互调,都不好办,而巉口中学是县直属学校,没有一定的能量是很难实现的。
辗转反侧间,我生发出一些出乎正常人的思维:孙校长是定西名气不小的文人,能否把自己多年来获得的一些荣誉证、获奖证、发表在各级各类报刊的论文、文学作品让他看看,来个传说中的“毛遂自荐”,加深一点印象如何?但仔细一想,如果孙校长见我“居功自傲”就反而把事情搞砸了。窗外的雨越下越大,已经凌晨四点多了,越想越难以入眠。我铁了心,不论结局如何,我绝不会错过这次难得的机会。
天亮后按时起床,我坐上了去县城的班车,在教体局人秘股领了一份《教师调动申请表》,学区加注意见后,第三天早早地骑车去了巉口中学。
我刚到办公室,老同学乔学武接了一个电话。“延清,你先坐下,凑巧学校新教学楼要立项,教体局领导今天要来学校,恐怕孙校长今天顾不上见你”。学武招呼了一声,就忙去了。
大约一个小时后,孙校长和学武一起进了办公室,在电脑上找一个什么材料,孙校长热情地与我握了手,学武介绍说:“这是给你说过的我老同学苏延清,是地理老师,想来咱们学校工作。” 孙校长把目光移向乔学武:“今天把我忙死了,就让小乔把章子盖上。”
“孙校长,您先忙去,改天您有空了,我再来。想走咱们学校工作,先让您考察一下我吧!”
“也好,也好!哪天,我闲了,让小乔打你电话,你下来”。
第三天下午,接到了老同学乔学武打来的电话,说是孙校长让我明天下来。我当时把自己“毛遂自荐”的想法告诉了学武。他赞成我的想法和做法,他说孙校长自己有才且惜才,可能对事情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有一定的作用。

当晚,我把多年获得的各类证书、刊有文章的报刊装了足足一档案袋。
见面后与孙校长寒暄几句后,大着胆子把这些“硬件”交给了孙校长。
期间,担心孙校长有其他想法,先做了解释:“您厚见怪,这是我想来咱们学校的心情迫切,想的笨办法”。这句话,把孙校长逗笑了。他坐在椅子上,一 一翻看我的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好像很投入。
孙校长一边把这些证件、报刊装进档案袋,一边说,“苏老师很优秀,在乡村学校,要获得这些荣誉和发表这些文章实属不易,我们就需要这样优秀的老师!”
“我也爱好文学,你的小小说写得真不错!”
“谢谢孙校长的鼓励,如果能来贵校工作,我就有机会向孙校长请教文学作品的创作技巧了。” 可能是共同的爱好缘故,已经掀开了我们初见的一层陌生。
“暂要辛苦孙校长把我调动一下,事成后我好好感谢一下您!”
“人事调动我们学校没有一点权力,我只能给你加注意见,证明我们对你已经做了考察。完了你要找教育局相关领导。”孙校长得知我没有一点社会关系后很认真地给我指点去教体局找哪位领导?就连见面说什么话都给我做了一一指教。此情此景,可以用“感激涕零”来形容。
计划不如变化。半月后,城区新建公园路中学招考老师,我有幸如愿。
这里,还有一个小小的插曲。那年临开学时,孙校长不知我考入城区学校。我认识的一位乡下中学老师想去巉口中学工作,去找孙校长加注调动意见。孙校长诚恳地告诉这位老师:“不好意思,苏延清我们已经考察了,给你没有办法再加注意见了……”
“苏延清不来了。”
“怎么不来了?”
“他考到公园路中学了。”
巉口中学,是定西县(现为安定区)北部一所有着悠久历史,教学质量上乘,社会口碑很好的完全中学。多少年来,一直是我仰望的学校,那次尽管与她擦肩而过,长时间我对巉口中学和巉口中学人,特别是孙彦林校长怀着深深的敬意。
孙彦林先生任区文化馆馆长的时候,我俩的来往也逐渐多了起来。那些年,我负责学校校报《公园路中学报》编辑工作,每期印刷出来,我都会第一时间给孙馆长送去。
先生多年从事《内官营中学校报》《东方红中学校刊》等校报校刊编辑工作,既是报业行家,又是文化人,每期都对我编辑的校报鼓励同时,都要提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而每期新出版的《安定文化》送到学校办公室,专门靠实送我一本,至今甚是感激!
有句话说得好,“被人肯定和欣赏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儿”。几年前的一次闲聊中,孙校长透露出多年前他的一个想法,他计划要把我调到区文化馆编辑《安定文化》,后来考虑职称晋升等因素,取消了这个念头。
古人常用"琴、棋、书、画"来形容一个人的才艺。
多年来,孙彦林先生一直酷爱书法,他的书法作品苍劲有力,在当地文人圈也是小有名气的书法家。在文化馆工作期间,经常下乡为村民义写。
两年前,一次闲聊中提及想在老父亲祭日前给老家老屋挂一幅中堂,孙彦林先生当场答应,三天后打电话让我去西关市场正东书画室去拿。

03
知其人 读其文
拜读孙彦林先生的《四柏庐集》,首先给人感觉的是这是一部文学“百科书”。文集包括散文卷、诗词联赋卷、戏曲卷和论文卷四部分。洋洋洒洒,两百多篇,可谓亦俗亦雅,大俗大雅,通俗则方言谚语贯串其中,通俗易懂;高雅则古体诗词歌赋对仗工整,意境高远;名家典故,信手拈来;还有快板、小曲、民俗、剪纸等体裁的创作不一而足。
读孙彦林先生的文章,总感觉到是与一颗充满了朝气的心灵对话,目光所及,都是与自己、与生活、与现实、与工作紧密相关的话题,这些都需要一种敏锐、一种犀利、一种热忱才能跃然纸上。
他的散文十分贴近生活、取材广泛,谋篇布局严谨恰当,主题突出蕴含哲理,人事物景描述真实精准,行文平实通俗易懂,用词造句自然得当而不事雕饰,以小见大透着情怀,旷达、幽默之性情处处彰显,凝练手法、独特文采比比皆是。如《圣水悠悠》《内佛高速》《风水》《马兰花开》等,广征博引、左右逢源,处处散发着厚实的学养。
诗词联赋最能体现一个人的文化积淀和写作功力。彦林先生多年笔耕不辍,亦充分彰显了这方面的才情。
先生的诗词,从表现形式上清水芙蓉,不事雕饰,但又意像新颖、理趣深藏,颇有唐宋风范,李杜韵味。由《戊戌仲冬晨起小楼眺内官川》可见一斑:"氤氲笼甸川,寒树云涛间。蜃楼生古镇,东岭海天连。”将烟波中荡漾的内官川描写得淋漓尽致。
其联赋,词采华茂、嵌词整饬、大气磅礴。他先后创作了诸如《四柏赋》《国润山庄赋》《巉口中学赋》《脱贫攻坚赋》《青岛生态林赋》等,这些骈文,每每见诸报刊,总赢来众人喝彩,有的佳作甚而成了大学中文专业范文或成勒石镌碑。
十分佩服的是近年来他“玩”起了戏曲创作。他的小品《连心桥》《归去来兮》主题紧扣现实、内容紧贴生活,语言吸纳俚语,冲突扣人心弦,个性跃然纸上。创作后第一时间刊登在我主持的微刊《西岩茶座》,读者反响热烈。舞台演出后赢得观众热捧。他创作歌曲《安定赞歌》《唱唱咱的青岚山》,快板《双百千万暖人心》等在安定早已家喻户晓、多人传唱。
俗话说:“文如其人”。这些作品多是他多年从教和从事文化工作的感悟。透过文字流露出多年来他对地方教育的热诚和地方文化繁荣的担当。同时也是思想感情的结晶,是他终生爱好文化的彰显,是他人生阅历的精彩记录,是他给家人、亲朋和社会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多年来,他先后在定西二中(今内官营中学)、定西二职中、东方红中学、巉口中学、定西理工中专担任一把手或主要领导,属多岗位历练者。
无论哪个岗位,他都心底无私、客观定位,民主决策、开拓创新、求真务实。一路走来,处处留声、步步留印,无愧于一方事业,无愧于一行工作,赢得了师生们的赞誉,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口碑,赢得了人们的广泛尊重。
2010年担任安定区文化馆馆长后,创办的《安定文化》杂志,为一个个文学爱好者、文化工作者提供了展示才艺的平台。而一篇篇文章给予广大的读者以丰富的精神食粮,影响着一个个本土文学爱好者,有的成为了后来区内外的文化名人,有的甚至成为省、市级媒体的骨干力量,有些作品乃至登上了大报大刊大平台,推动着一个地域的经济和文化。

我还在想,《四柏庐集》绝不是一个终止,在有力地挫身之后,会有另一种面貌和姿态出现。而且,随着先生阅历的增加,年龄的增长,知识的不断扩充和更新,思想的不断深刻,我相信,孙彦林先生会有更加沉雄、瑰丽、老道、苍劲、富有个性的作品呈现在读者面前。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步入退休之年,人生将跨入第二个青春期,成了社会的一大共识。热切盼望孙彦林先生踏着新时代的脚步,再振旗鼓、发挥余热,为人生再赋新华章,为地方文化的繁荣再做新贡献!
2023年9月18日于定西
作者简介:

苏延清 高级教师,甘肃省骨干教师,定西市作家协会会员,定西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员。多篇散文、报告文学、杂谈、小小说散见于省内外报刊。主编了多部地理教学参考资料,被多家报刊聘为特约撰稿人,著有文学作品集《走过大山的脚印》。2019年9月开始,主持公众号《西岩茶座》,目前已运行500多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