蹭凉
文/草根谭
今年的夏天出奇地热,尤其是进入伏天,几乎天天都是热气腾腾地生活。俗话说“心静自然凉”。可是面对着滚滚热浪,烦热的心如何能静得下来,自然凉也就无从谈起。
夏天日长夜短,大概在5点左右,日头就迫不及待地升腾起来,拼命地给这个世界加温。早上一睁开眼,就能看见大大的太阳灼烧着大地,蒸煮着空气。有几天高温突破了摄氏40度,媒体报道说气温创下了新高。这大概就是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全球气候变暖,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温度好像都超过了历史记录。
身上穿的衣服已经不能再少了,即使这样,出门活动几分钟就会汗流浃背。这样的高温天气,不管是家里、车里、办公室里、商场里,空调、电扇统统派上了用场,几乎全天开着,人们待在有冷气开放的地方,吹着机器制造的凉风,喝着冰镇的饮料啤酒,胡侃着哪里热死了人,哪里渴死了牛。
“今我问曰:何故为室?曰:冬避寒焉,夏避暑焉。”这是《墨子·公孟》里的一段话,说的意思就是这个建造的房室,冬天是用来给人防寒的,夏天是用来让人避暑的。夏季气温居高不下,室内外温差很大,人们为了躲避高温,纷纷寻找纳凉避暑的凉“室”。去大超市、餐饮店、银行营业厅、书店等冷气充足的公共场所“蹭凉”,也就成了人们最好地选择。
那天和朋友在一起聊起了天气,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说起了关于“蹭凉”的话题。“蹭凉”其实和“蹭饭”“蹭戏”“蹭座”一样,说白了,就是在别人那里乘凉,而自己不用花钱。现在的天气这么热,“蹭凉一族”也就应运而生。
这个季节,市里大的商场,一般都在上午9点左右开门,商场的门一开,人们会鱼贯而入。在这进出商场的人里,有买东西的,有闲逛的,而更多的是边逛商场边“蹭凉”的。有的乘着步行梯,逛了楼上逛楼下,逐层消磨时光;有的老人带着孩子,在商场里逗留嬉戏;有的携着老人,转累了,就在商场的公椅上歇上小半天;有的在商场的小吃店里,吃点东西,喝点汤水坐上几个小时;听说还有邻县的人,乘车几十公里来市里找地方“蹭凉”,据他们说,小县城里的公共场所少,人又多又挤又吵吵,还不如花几块钱,坐上公交车来市里,逛逛商场,转转卖场,吃点喝点,专捡凉快的地方去,既可以逛店购物,又可以休闲乘凉,正应了那句“哪凉快到哪儿待着去”。
一些快餐店、咖啡馆、书店等地方,也会有不少的人,因为这些地方冷气开得足,有WIFI可以上网,一些单身年轻人约个会,见个面,谈个恋爱,往往会到这些地方去。有些做生意谈事情的人,往往相约到茶馆、冷饮店这些肃静一些的地方,要一些小吃,或者点上饮料、冰激凌、水果沙拉,聊上几个钟点。有请客吃饭的往往会选择大一点的酒店,预先嘱咐服务员打开空调,呼朋唤友聚上几个小时。也有的独自一人,选一个僻静凉爽的酒吧茶店,喝杯加冰的饮料茶水,静思人生,或者玩半天手游。有的家长会带着孩子们,去宽敞明亮的图书馆阅览学习。即便是银行营业厅、通讯缴费厅等地方,也常常会有一坐半天的人。盛夏的这些去处,就像是避暑圣地,既能节省电费,又能享受免费的空调,人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场所逗留,直到打烊清场,才恋恋不舍的离开。商家也觉得人气满满,人流量增大总会带来一些商机,或多或少可以增加购物和产生一些广告效应。所以,大家都心照不宣,一般情况下,只要没啥大的影响,都任其蹭凉,不哄不赶,让人们享受着酷暑里的丝丝清凉。
除了蹭这些个室内的凉,人们也非常乐意蹭大自然的凉。下水就是大热天乘凉降温最好的选择。在市区里,游泳馆就那么几家,容纳的人数也有限。在夏天这个需求旺季,游泳池里的人往往多得跟下饺子一样,人挨人,人挤人,与其说是游泳,还不如说是泡澡。市区内有几条季节性的河道,这几年清淤疏通,又引来南水北调的江水,蜿蜒清澈的城市内河,的确也是一个玩水的好去处。但是,这些河流穿过城市的街道和小区,全程都禁止下水,市民们只好望河兴叹。转而去往市区外的河里,但沿河两岸,每隔一段,都有醒目的警示语,告诫人们水深危险,禁止下水!人们守着这自然的河水,连下水游泳好像也成了一件奢侈的事儿。
其实,在酷热难耐的大热天,有谁能抵得过那清凉凉河水沐洗暑气的诱惑啊。记得小时候,每到天热了,光着身子跳到河里玩一玩,扎猛子也好,狗爬叉也好,会是多么地舒服。那些会游泳的人在河里如鱼得水,游得累了,能在水面上漂浮起来休息一会儿,然后再蛙泳、仰泳、蝶泳,羡煞旁人。而那些不会游泳的人,在浅水的地方,把身子泡在水里,也是何等地惬意啊。但家长老师怕淹着,天天嘱咐不让去玩水。可是,调皮捣蛋的小伙伴们,哪里听得进去,一放学就跑出校门,相约到附近的坑塘和远处的河里去玩水。因为玩水挨老师和爹妈的揍,对于那时的孩子们来说,不过是家常便饭。挨揍的时候就说再也不敢了,一转身就忘了挨揍的事,还是偷偷下水玩。学校也会经常组织老师和学生去沟塘和河边巡逻,发现有玩水的,直接把脱在水边的衣服和鞋抱回来,等不知羞耻的光腚猴子们回来,少不了在训斥之后,叫来家长,然后是一场疾风暴雨般地脚踢拳打。有时候,老师会在教室里,掀起背心或者抓起手臂逐个检查男孩子,如果是刚下水回来,太阳下晒干的皮肤,一抓就是一道明显的白印迹,这就是下水最可靠的证据,那后果你可想而知。许多孩子就是在那个时候,在玩水与挨揍中学会了游泳。
大家述说着现今“蹭凉”的趣事,又回忆起了小时候过“三伏天”的许多往事。记着以前的夏天也是那么的热,但那时,孩子们白天下水玩耍,晚上上房睡觉,一把蒲扇,一卷凉席,一根硬邦邦的老冰棍,不是也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酷暑难耐的夏天吗?大家感慨的是,如今,你想象不出,如果没有了电,没有了空调、电扇,没有了冷气,没有了这样可以供人们“蹭凉”的去处,面对这样高温的天气,人们会怎么去忍受?大家又会怎样去度过呢?
【作者简介】曹志刚,笔名草根谭,男,汉族,中共党员,河北省邢台市人,区作协会员,代表作有组诗《红旗颂》、散文《踏雪寻梅》等,行走在诗与远方的路上,,愿以文会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