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量的源泉 ——读王剑波散文集《是谁在呼唤我的名字》
陈连清/文
王剑波与台州有缘,老家宁海县历史上属于台州,大学在台州念,毕业后又在台州工作了较长一段时间。2017年退休后,他笔耕不辍,写出数量可观的散文、书评和影评作品。这次宁波出版社选取了他的38篇散文结集出版。
我拿到书稿就读了起来。王剑波的散文有一种力透纸背的力量,坚实、沉稳而厚重。这种力量,是一种强有力的冲击和感染;是一种对人的情感、意志、性格和志向的全面渗透;是一种较为长久起作用的文化渗透力。
作者遣词造句能力强,用字用词用典都很准确、扎实;每一篇文章的内容都比较丰富,有回忆有现实,有叙事有说理,有写实有写意;文章的结构也显得多变,或顺说或倒叙或夹叙夹议;每篇的立意都比较沉稳,结构严谨,一如他为人处事的风格。
《难忘那盏风中的灯》写乡村看电影的场景,并几经穿插描写外公不平凡的人生经历,使内容更加丰富,外公的形象也很丰满。文中他对故乡、故土以及长者、师友那份深深的情谊,很能打动人。
《老宅里的守望》写的是大外婆空守闺房的一生。当读到大外婆的坟碑,“孤零零立在风中,令人想起一个旧式乡村女子悲怆孤单的一生……”,我也被书中描述的场景推进了深深的悲悯之中。
这本书主要阐述了他在那个年代的曲折历程,以及在这一系列磨砺中所萌生的精神和思想。品味全书,它有个思想骨架,是立得牢的。诚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说,“《我的青春跋涉在王爱山岗》《在那高高的冠峰山上》《秋天的回访》等直接记录青春往事的文章是这样,即使是《月光遍地的夜晚》《在夜色中歌唱》等看似与我的成长没有直接关系的篇什,从中也可以看到一个小镇少年,在黯淡的日子里精神上的追求。”总之,有一种气场、一种力量弥漫在各个篇章之中。
是什么因素使本书具有这样一种精神力量?作者究竟使出了什么解数?
书籍出版后,有许多文友谈了读后感想,从侧面回答了我题目中“源泉”的问题。
他心里藏着一颗文学的种子,少时就已种下和萌发,中间离去了,但只是休眠状态。他心中的文学原乡是宁海桑州,他在那里度过了青少年时期。他对父母辈的长者、对中小学的老师、对乡村一起长大的发小和同学、对农场职工和乡亲们有着深深的眷恋,因而本书的书名就是农场同事的“呼唤”。这些都成为他书成的重要条件。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艰苦的条件、贫穷的生活环境于他而言,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英国哲人休谟说,“顺境使精力闲散无用,使我们感觉不到自己的力量,但是障碍却唤醒这种力量而加以运用。”我国也有古训,不吃苦中苦,难为人上人。古今中外,凡成事者,必“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本人认为,王剑波在从政路上做出的显著业绩,在文学上迈出的坚实的一步,与他青少年时期的艰苦磨炼是息息相关的。
剑波的青少年时期,正好和我的人生阶段吻合,只不过我虚长了他3岁。那时的学习和生活说艰难困苦一点也不为过。且不说如何种田、挑担,去棉田里刨地、在碎石场做小工等艰辛场面,就只看他去五七学校路上的细节就可知那时生活的辛酸——王爱山岗从天台山逶迤而来,横亘在浙东宁海西南角。这是一条崎岖曲折的山岗。在这崇山峻岭中,有个地方叫冠峰,在这大山深处,有一所半农半读的“五七”中学。王剑波的求学之路从桑洲出发,爬上黄茅岭,再走扁担岗。走扁担岗,需上身前倾,双脚用劲,一手紧握担绳,一手撑着扁担,奋力向前。走过扁担岗,踏上山间公路,再到高塘,过了高塘再到大路下村,再往前便是真正的大山。进大山,他们要肩负重荷,双腿绷紧,将全身力气用在两脚上,每一步都礊礊有声,一路上险象环生,甚至会碰到蛇从草丛中蹿出,让人惊呼。有一次王剑波的扁担上的系绳断了,布袋滚落到十几米深的山涧,在同学们的帮助下,七手八脚好不容易才捡回,袋里装着的菜肴瓶子已经破碎。他们卸担歇脚恢复一下体力,但不敢久留,前方还是一段长长的横道,而山野间升起了沉沉暮霭……
这样的环境,磨砺了他的意志和坚强不屈的精神。这种特殊的经历,也塑造了王剑波大山般的性格,使他的散文充满了力量。
“你这样说,不是在歌颂苦难吗?”有人可能会如是说。不!苦难不值得歌颂。任何时候,我们都不刻意追求苦难。那为什么说要在苦难中奋起和成长?
苦难好比一场破坏力很强且让人痛心疾首的台风,所经之地,拔树倒屋、洪水泛滥、人员伤亡、庄稼毁坏,但台风到来,在某种程度上会带来雨量和清凉。我们不要苦难,但它所带来的“副作用”,也许是有利于人们的,去好好吸收,为我所用,也在情理之中。剑波的散文贵在很好地处理了苦难和成长的关系。
近日,他在宁海 “难忘家乡情”新书分享会上说得好:“我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认识和对待特殊的时代背景。我们这些在特殊年代里度过少年时光和青春岁月的一代人,经历过生活的动荡,在回忆过去的时候,总是感触多重,甚至彼此冲突。我自己在写作中也遇到了这样的矛盾。我的写作态度是,不歌颂苦难,也不过分渲染可想而知的挫折,而是写一个少年在时代的风雨中不甘沉沦,凭着本能向着光亮而行,人生观、价值观在善良的人性影响下,得以确立与完善。”他在处理敏感背景的问题上,把书写的重点放在自身的努力和奋斗上。这对我的写作也是一个有益的启迪。
我和剑波有许多相似之处,我也读过“五七”学校,我也写我的学校,我在《我的母校我的师》中写的就是这个经历。但我当时没有他想得清晰,在用词造句中模糊了时代背景与自身努力的界面,读起来似乎也在歌颂特珠环境中的苦难。在听了他的这段话后,我把原先带有歌颂性的措辞和文句赶快改过来,向剑波靠拢。
苦难和成长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是他这本书的高妙之处。我深究它的含义,它包含了一个基本的哲学命题,即人、事的生长和发育,是从内去找原因,还是从外部去寻根究源。剑波注重内在的动能和光亮,歌颂了昂扬向上的人性精神,坚持了“内因是变化的根据”的哲学主张。而如果过分夸大了事情背景的作用,就难以处理历史所谓的敏感问题,也会不自觉地陷入“外因决定论”的泥潭。
新书出版后,王剑波很快给我寄来了一本,我心中窃喜。将其置于床头,慢慢翻阅,细细咀嚼,以期从中吸取更多营养。
(来源:望潮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