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清头条》总第0219期。运河名城,山东临清。江山如此多娇,运河浪花真好。每篇文章阐述一个道理,每首诗歌突出一个主题。怡情益智,启迪人生。请大家分享。

古典诗词鉴赏十点常识
韩积蕊编辑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民族精神的精华。学习古典诗词,无论在功利层面,还是在非功利层面,都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学习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滋养心灵,提升道德修养和文化品位,有利于继承民族文化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笔者编辑《古典诗词鉴赏十点常识》请大家分享。
1、掌握鉴赏古诗词基本知识。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
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
2、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词又称长短句词有词牌,词牌严格律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曲:即散曲,分为“小令”、“套数”。是宋金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

3、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写景诗:咏怀诗:叙事抒怀,抒写个人的恨别、怀远、思乡、离愁、感时等情怀的作品。
咏史诗:以史咏怀,以史诵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如陶渊明、刘禹锡、杜牧、李商隐、王安石等都是咏史诗的优秀作者。
咏史诗是我国古代诗歌中重要的一类,是以历史为客体来抒写主体情志的诗歌。咏史诗大多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借古喻今,借古讽今,抒发情感及感悟。咏史诗发端于秦汉时期,而唐代是咏史诗创作的成熟与繁荣期。
《三国演义》开篇词杨慎《临江仙》就是一首著名的咏史词。
咏物诗: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这类古诗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等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内蕴。
山水田园诗: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陶渊明是田园诗开山,南朝谢灵运是山水诗鼻祖。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等。
边塞诗:描写边塞生活与民族矛盾,还有一系列与边塞有关的东西形成于盛唐,最高成就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
4、分清各种风格流派:“风格”是指诗人在选择题材、塑造形象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形成的创作特色。如陶渊明的诗恬淡平和,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流派主要指诗歌的流派和词的流派。
诗歌流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源头:《诗经》;代表作家:杜甫、白居易、陆游等。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用热情奔放的语言、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手法、神话故事来塑造形象。源头:《楚辞》;代表作家:屈原、李白、李贺、龚自珍等。词的流派:豪放派、婉约派豪放派:气势磅礴,格调高昂,意境雄浑,感情激荡。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笔调柔和,感情细腻,委婉缠绵,韵味深远。代表人物:刘永、姜夔、秦观、李清照。
5、注意分析各种表达技巧:选材方面的虚实结合(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也即眼前可观之景;虚景是诗人通过感觉、联想或想象而虚拟出的景物,也即心中之景、可想之景),虚实结合往往是古诗词意境的基本方法。结构方面的对比: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古抒怀、意在言外,等等。
6、注意品味各种语言风格:古诗词中对词句的考查往往由字面到内涵的深入解说,因此了解各种不同的语言风格很重要。古诗词语言风格一般有庄重、严肃与诙谐、风趣;形象、生动与质朴;简练与缜密;含蓄与明了;犀利与平和;细腻、委婉与豪爽、热烈。

7、注意明辨各种修辞手法:古诗词中作者常常会运用各种不同的修辞手法,使表情达意丰富形象。
比喻:最常用的技巧。写同一事物还可以用不同比喻。如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写了“似春水”的“愁之多,之源源不断”。
借代:如用“帆”代“船”,“朱门”代“权贵豪门之家”。
设问: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夸张:如辛弃疾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古诗词常用的修辞还有拟人、反问、反复等,都要求我们去注意。
8、注意关注诗歌题目:诗歌的题目很重要,往往可以透露出重要的线索。
9、注意明察考题暗示:古诗鉴赏题后,往往会有一些注释,填表式题目中已有内容实际上就是例题。
10、注意运用联想、想象:诗歌鉴赏是一种再创造。解析古诗词问题时,一定要把题目、作者、注释看仔细,找出意象、诗眼,了解诗歌的结构,在纵观全局的基础上,再结合问题本身,相信能使问题迎刃而解。

分享古诗鉴赏范例如下
杜甫《春望》赏析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首联)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颔联)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颈联)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尾联)
【注 释】
国:国都,即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城:此处指长安城,当时被安史之乱叛军占领。感时:感伤时局。烽火:此处借指战争。三:泛指多数。抵:值。抵万金:家书可值几万两黄金,极言家信之难得。搔:抓,挠。短:此处指少的意思。浑欲:简直要,就要。不胜:禁不住,承受不住。簪:古时用来绾住头发的一种针形首饰。
【译 文】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
春天到来城空人稀,草木茂深。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淋漓。
亲人离散鸟鸣惊心,离恨徒增。
立春以来战火连绵,已蔓延三月。
家在鄜州音讯难得,一信抵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发落短少几乎不能插簪。
【写作背景】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fū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曾祖父时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杜甫年轻时正值开元盛世,有前后三次历时十年的漫游生活,足迹遍及吴越齐鲁等地。24岁时曾赴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36岁时,玄宗下诏命天下有一艺之长者都可到长安应试,杜甫再次应试,由于奸相李林甫的阻挠,又未录取。后来他向玄宗献三大礼赋,又向达官贵人投赠诗篇,仍无结果。直至安史之乱爆发的前夕,才得到一个管理军械库房的小官。旋即安史之乱爆发,玄宗逃奔四川,长安陷落,杜甫被叛军俘获,身陷长安。后只身逃脱,投奔在凤翔即位的唐肃宗,被任命为左拾遗。不久因疏救房管险遭不测,获宰相张镐相救后被贬官。次年因关内灾荒,杜甫弃官携家入蜀,曾在严武幕府中做过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严武死后,杜甫遂乘舟东下,在潭州等地飘泊,最后病死于长沙至岳阳水路途中。
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忧国忧民的情怀,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作品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现实,被后人称为“诗史”,其诗歌众体兼备,艺术精到,被后人称为“集大成”。杜甫诗歌题材丰富,风格多样,他在一生广泛的阅历中写有许多山水诗,有着独具的特色和成就。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赏析】这是一首五律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wú】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营造了气氛。同时此联对仗工整,圆熟自然,诗意跌宕。“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 “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触目惊心,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本联用词上先后相悖,对照反衬之下 情感的表达更为突出、强烈。

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两句以物拟人,这两句通常解释为,花鸟本为娱人之物,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本联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章法分明。
首联,颔联这四句,都统在“望”字中。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的思念亲人。
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直到次年春深三月,战火连续不断。诗人远在鄜州妻儿们的安危使他魂牵梦绕,家书不至,音信查无,他如何放心得下?“抵万金”写出家书的珍贵,写出消息隔绝、不知家人安危的迫切心情,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这是人人都会有的,很自然地产生共鸣,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尾联: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至亲,又见眼望的颓败之景,不禁于百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而他苍老得这么快,又因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纵观全诗,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也体现了诗人的无奈和悲伤。从题目中的“春”字感觉到写这首诗的时间应该是在春天。诗人在诗中到底望见了什么呢?诗人看见了春天草木深深。可却望不到国家的繁荣昌盛。缘于战乱期间,也不知亲人们是否健在,他多么想看见自己的亲人。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


韩积蕊,笔名寒冰,山东临清人。民盟盟员、中学退休教师。山东省作协会员、山东省五老”志愿者,聊城市老教师宣讲团成员、京杭书院宣讲团成员、临清市关工委传统文化宣讲团成员、市宣传部理论讲堂宣讲人,市老年大学古典文学讲师,《都市头条》文学平台主编。编撰六部书稿,出版三部。著书立说搞讲座,发挥余热做公益。

【运河浪花】
~~~~~~~~
纵情笔墨 愉悦自我
~~~~~~~~
特邀顾问:冯喆
文史顾问:文博 鸿涛
总编:运河浪花
主编:寒冰
美编:玉玲
校对:凌云
编审:冰凌斋主人
编委:立诚 圣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