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纪实小说】
第 三 女 神
——常箐外传四
文/黄文建
一
车停在海拔5198米的加吾拉山口,回望刚刚驶过的连环发卡弯,常箐转身爬上公路右侧的山坡,视线越过那山坡顶部,瞬间闪现出一幅画:在湛蓝大海一般的天空下,喜马拉雅诸神泛着白光排成一列,分别是马卡鲁峰、洛子峰、翠颜峰、章子峰、卓奥友峰,个个清晰秀丽、婷婷动人,云朵缠绕在她们的腰间,仿佛在说:欢迎来到天之国度!
一个月前,作为国家权威行业报社的首席记者,常箐如愿加入珠峰高程测量前方记者队,全程跟踪报道珠峰测量登山的行动。在珠峰测量拉萨出征仪式上,前方宣传指挥长陈兰芹说:为了落实中国和尼泊尔两国《联合声明》,纪念中尼两国建交65周年、人类首次从北坡登顶珠峰60周年、中国首次精确测量珠峰高程45周年,这次测量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
4月30日下午,绒布寺珠峰大本营举行简短开营仪式,珠峰测量首场新闻发布会同时召开。常箐等11名首批入驻的媒体记者,举起右拳仰望迎风飘扬的国旗:国家使命高于一切,为了国家使命可以牺牲一切!
常箐现场进行了官方微博直播,“中国实施第三次珠峰高程测量工作”的消息,经全球海拔最高的新闻发布厅正式公开。此时,天上飘起鹅毛大雪,好像临空燃放的喜庆烟花。

二
夜晚,珠峰地区难得的好天气。常箐躺在行军床上,隔着帐布外的天空和繁星,听到对面帐篷的测绘队员在聊天,偶尔还传出歇斯底里的声音。他起身走了出来,循声跨进测量队帐篷。正写日志的宣传协调员任秀波站了起来:“常大记者来了,我们正在海说神聊哩!”然后递给他一叠资料,上面载有关于珠峰的一些稗史逸闻——
相传在三千多万年以前,这里还是一望无际的大海。后来,远方突然窜来一群妖魔,搅得海怒林毁,禽兽乱串,这里日渐荒凉恐怖。一日,东方飘来一朵五彩祥云,化作了5位法力无边的女神,她们劈波斩浪,把妖魔镇压在雪山下面。女神应众生的叩求,欣然同意留在人间,并喝令海水退下,使周围变成了森林、良田、牧场和花草。从此,姐妹们变成了喜马拉雅山脉的5座高峰,最高的翠颜峰就是最娇媚、最勇敢的三妹的化身,民众亲热地称她“珠穆朗玛”(藏语意为“第三女神”,另称“大地之母”)。人们常把珠峰和地球的南北两极相提并论,称之为“地球第三极”,这座终年积雪、巍峨壮丽的高峰愈加引人瞩目:“女神”的身高究竟是多少?谁能给她裁一件锦绣衣衫?
话匣子一打开,任协调员就“放敞”了。
公元1708年和 1711年,康熙皇帝颁令绘制山水图志,两次派人进入西藏查勘地形,1719年制成《皇舆全览图》,标注了珠峰所处的位置,定名为“朱母郎马阿林”。后因战乱所阻,许多地方未能实测,它的高程也就无据考证。
进入18世纪后,英国、瑞士、法国等一些国家的探险家、测量员、旅行者,先后7次到珠峰地区探测它的奥秘,其中包括概略测算这座雪峰的高度。 结果扔下了十几具尸体,都以失败而告终,叹为不可逾越的“死亡之谷”。
1902年,印度测量队到喜马拉雅山南麓,在离珠峰数十公里远的地方,概略地加以测量,5年后又经英国人计算,得出了珠峰 8882 米的高程数据。从那时起,珠峰就被殖民者用自己的名字,无耻地命名为“额菲尔士峰”。它的高程数据、地理资料等“成果”,一直为外国的测绘“权威”们垄断。
历尽沧桑的“女神”屹立于地球之巅,终日面目裹纱、饮泪泣血,好像在说 :“炎黄子孙啊,千古之谜谁来解?”
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高度!
1975年1月,国务院、中央军委一声号令,登顶测量珠峰的战斗打响了,这一任务与举世瞩目的攀登珠峰同步展开。5月27日,我国49名军地测绘工作者通过登山队员,首次将测量觇标立于珠峰峰顶,精确测得珠峰海拔高程为8848.13米。这个数据一经新华社对外发布,立即得到联合国和世界各国的公认,成为世界地图和教科书上的权威数据。
2005年5月22日,以国测一大队为主体的登山测量和科考队员,采用GPS测量、冰雪层雷达探测等现代测量技术,结合水准测量、三角测量、电磁波测距、导线测量等经典测量方法,精确测得珠峰顶岩石面海拔高程为8848.43米。

三
珠穆朗玛峰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发生碰撞,导致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隆升而形成的,根据地质学观点,这种隆升趋势目前虽已放缓,但仍在持续当中。2015年尼泊尔发生8.1级大地震,对珠峰的高度肯定会有影响,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较为一致的看法是其高度降低约2.5厘米。但专家根据临近珠峰的监测点数据推算,或者通过卫星遥感的手段获得,毕竟只是一种间接成果。只有实现珠峰顶峰的全程实测,才能准确获取更权威的高程数据。
4月上旬,珠峰测量队赶在登山队攀登珠峰之前,从海拔5400 米的绒布寺大本营出发,把大地控制网推向珠峰北麓的东绒布、中绒布和西绒布 3 条大冰川。由于珠峰地区高寒缺氧、天气瞬息万变,只能通过天气预报来确定登顶时间,并开展对峰顶的各项技术性测量。
5月6日,常箐在大本营直播测量登山队出征仪式,并跟随队员们向顶峰进发,因为12日左右有一个窗口期。然而,他们攀登到海拔6700米时,发现攀登路线上雪深齐腰、狂风大作,有发生流雪雪崩的风险,指挥部审慎决定全体队员暂时下撤。
5月12日,气象预报队传来消息,第二个窗口期将在21日到来。测量登山队计划在22日冲顶。指挥部为了安全起见,除经过训练的中央新影摄影组外,不允许其他国内外记者随行,只能在大本营进行非接触采访。
攀登珠峰的第一刀难关——北坳天险,测量队员完成了海拔 7050米处的 重力测量,将要冲击1975首测珠峰重力测量的最高点。那里距离珠峰峰顶最近,但须趴过冰雪沟,穿越冰塔林,再攀爬上70多度的陡坡,难度风险极大。作为国测一大队队长、测量队指挥长的李国鹏,瞧那满脸花白的络腮胡,可想他精神压力之大。面对眼前的弟兄们,他的指令激情澎拜,几乎是吼出来的:“向高空风口进发!”
“常记者,你给我站住!”李大队长发现一个熟悉的背影。常箐虽然穿着一身“国测”队员服,但背上的直播设备还是暴露了他。原来,为了更直观地“跟拍”此次壮举,他向大本营留守队员借了套队服,说要“释放挑战极限的激情”。无奈之下,李总只好叫他“紧跟我的脚印,千万不要掉队!”
倔强攀爬两个多小时,常箐随测量队登上高空风口。这里海拔 7790 米,是三面临空的“刀背地”, 穿堂狂风刮来,人的身体摇摇晃晃,重力仪的水准气泡也在颤抖。这时,常箐出现严重高山反应,感到头脑眩晕胀痛,上气不接下气。他索性瘫坐在地,一边顶风架设直播设备,一边张口调匀呼吸节律,把自己的肺挂上最高的挡位,开启了全球迄今最高点位的微博直播。
数千公里外的京城报社的家中,妻子秀芬双眼紧盯手机屏幕:羽绒帽下露出一张黢黑的脸,皲裂的嘴唇渗出殷红的血珠,在沙哑而急切的口播声中往下滴。秀芬赶紧倒扣手机,泪水再也止不住涌了出来……她恨不得变成神鹰马上飞到珠峰,为常箐担待哪怕一丁点工作。

四
5月27日,这个珠峰科考史上高度重合的日子,注定又是测绘史上铭心刻骨的日子。
黎明时分,东方吐白。3 颗红色信号弹从大本营腾空而起,以次落为队长的登山队向顶峰发起冲刺。分布在珠峰左右两肩之上,坚守五个昼夜的6个大地观测点,测绘队员早已架好仪器,调节归准,翘首盼望着那激动人心的时刻。测量交会组组长谢敏所在的C3点上,两名队员轮流盯着望远镜, 用对讲机向其他点位“实况直播”:“4点45分,登山队员从第一台阶出发,开始上山……8点20分,已经 到了第二台阶,前面是一堵陡崖……9点35分,已经上了第三台阶……10点25分,队员们正在爬金属梯……拐往北坡,继续向上……离峰顶越来越近了……11点整,登山队员成功登顶!”
大本营的主角转换成了测绘专家。守候多时的常箐打开直播耳机,试图告诉观众“2020年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登顶成功”,可他刚一开口便哽咽了。在随后的直播中,他多次忍不住哭出声来。
直播仍在继续。登山队员们在顶峰竖起橙色觇标,按照专家行前教会的基本操作要领,陆续展开GNSS(北斗卫星定位系统)测量、雪深雷达探测和重力测量。
任秀波协调员蹲在地上,不停地用对讲机与峰顶联系,不断地转述专家们的话。
“次落队长,请报告GNSS接收到的卫星数。”
“大本营,卫星数56颗。”
突然,雷达探测仪出现线路故障问题,本已点亮的两个绿灯,却有一个变成红灯。指挥部一下鸦雀无声,大家的心都提了起来。
“请检查接收机连接线。”
过了一会儿,对讲机再次响起:“好了,好了,两个绿灯都亮了,工作正常。”
……
“重力测量完成。”
“GNSS测量完成。”
“雷达探测完成。”
“登山队员在峰顶连续工作150分钟,打破了人类在峰顶停留时间最长的纪录!” 13点30分,常箐取下耳机,结束了六个半小时的直播。登山队指挥长王勇峰递上一杯香槟,常箐端起酒杯猛呷一口:“扎西德勒!”,然后提笔在口播文稿空白处写道——
人生就像一场攀登,幸运者拥有更多攀登的机会,勇敢者能够看见更多的险峰!
补记 2020年12月8日,中国和尼泊尔政府联合向全球庄严宣告:中国首次全程使用自主研发的高精度测绘仪器,综合运用现代测绘技术和传统大地测量手段,经过中尼两国测绘团队严密计算、反复验证、科学研判,最终精确得出珠穆朗玛峰的最新高程为海拔8848.86 米。

作者简介:黄文建(笔名闻僭),成都市某区二级调研员,曾长期从事军地宣传文艺工作,公开发表新闻文学作品千余篇(件),其中数十篇(件)获得各级奖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