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画静诗孤——为黄公望造像随笔
作者:王长海
元.延祐二年(1315)年21岁时任中台察院掾吏的黄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因其上司张闾“贪刻用事”引发民乱,受张闾牵连入狱。严酷的牢狱之灾彻底击碎了他“修、齐、治、平”的理想,出狱后即加入了主张儒、释、道合一的全真教,以占卜为生的同时游走于松江、常熟、苏州一带,情系山林,寄意水月。“群山矗矗凝烟紫,万木萧萧向夕黄。岂是村翁恋秋色,故将轻舸下横塘”黄公望从此“山碧林光凈,江清秋气凉。怜余瞻对久,疑入白云乡”将其在狱中的彻悟之心交付于山川日月,林泉大壑亦有情,以清风幽水抚慰这一颗孤寂的诗心。在与山川对话和林泉交流的时光中,子久悟到:“静则意淡,意淡则无欲,无欲则明,明则虚,虚则能纳万境”师造化胸襟有丘壑,得心源笔下自有神。《天池石壁图》、《富春大岭图》、《丹崖玉树图》等佳作应运而生。至晚年,定居于富春山后,应好友无用禅师之邀,黄公望开始创作《富春山居图》,一向主张:“诗要孤,画要静”的大痴道人将自己最后的光阴都献给了这副画,今天读来满纸清光,意境简远的画里有他和山川林泉的对语,有对中国画的彻悟禅心。亦诗亦画富春山,神魂铸就寸心丹。痴情公望一腔血,化为丹青千古传。可令黄公望万万想不到的是在他身后《富春山居图》竞会残遭烈火焚烧,身为两地,前半卷被定名《剩山图》现藏浙江博物馆,后半卷称《无用诗卷》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一画分两地,一国分两边。时也、命也、运也。还是因也,果也,造化也?!
今天我再画黄公望,对这位身为元四家之首的老人充满了敬重之情。把他置身于其深爱的江南山水之间,着力刻画其潜心悟道,傾情写山的丰姿神韵。慧眼远望,凝神挥毫,渐入佳境。展纸欲写胸中丘壑。眼中山,心中山,笔下山,纸上山。自然丰神和心魂融合幻化之流程浑然天成。此中有机趣、有彻悟、亦有入境之忘我。
人生本过客,黄公望只凭《富春山居图》使生命在画中获得了永生。待此图两半合一之日就是台湾回归祖国之时,相信这一天到来之际,九泉之下的公望之魂一定涕泪交加,欣喜若狂的。
上图:王长海战友为黄公望造像作品

下图:王长海战友为黄公望造像作品

李旭光战友读王长海友《画静诗孤》文及作品评语:
恭贺长海兄为先贤元四家之首黄公望造像力作问世,恭贺创作手记《画静诗孤》问世!为文化历史名人造像,长海兄已然轻车熟路。其中所彰显的,是对历史人物深刻理解,画家本人价值选择,以及对历史人物个性刻画,实属不易! 黄公望有着传奇人生:去官择道,体现的是对元朝统治的极度失望,对政治、仕途的不屑与断然唾弃,亦是在遁世、隐世中实现人性回归;晚来学画,诗书画兼胜,蔚成大家,所印证的,是对艺术锺爱、人生选择的正确性与自我价值的实现。有着丹青《兰亭序》美誉的《富春山居图》,不啻为其毕生追求的结晶。
长海兄造像,取其晚年,黄公望已将自己融入山水,心远地偏惟取静,远山近树俱入思!令人击节的,还是创作手记。从人物落墨,诗句点睛连缀,再进入《富春山居图》命运写照与浩叹,千迴百转,而又层层剥茧抽丝,将画作与画家生命关系,画作与民族命运等,非常巧妙地融为一体,并注入深沉的思考与情感,不惟是对作品最好的诠释,亦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美文力作!(旭光,2021.6.24于镜湖之畔)

下图:王长海战友为黄公望造像作品

付庆维战友对王长海友《画静诗孤》画作及文评语:
作为绘画爱好者,我每读长海兄的作品及创作随笔,都仿佛听到长海兄内心深处的一种声音,但这种声音是什么我一直在辨析,在琢磨。昨天,欣赏长海兄新作《子久写山图》,似乎对这发自心底的声音有了彻悟,这就是长海兄《创作随笔》的标题“画静诗孤”。绘画就是绘心,作画也是做人,凝心,静气,聚神,心魂融合,入境忘我,方能守一人之静,得万物之妙。说到此,四十多年前长海兄每日早课于万籁俱静中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至今,近半个世纪,长海兄还是一如既往,心无旁骛,用静心之神气克服外界嘈杂,在心灵的宁静中,捕获艺术的灵感,画出心底的声音,使作品始于初心,忠于内心。由此可见,长海兄始终把静作为一场修行,把画画看作是一生最美妙的事情。我作为绘画爱好者,长海兄不仅是战友、兄长,还是作画者静心、静气、静神的榜样。

下图:王长海战友为黄公望造像作品

孙景财战友对王长海《画静诗孤》画作评语:
子久五十学画,耄耋大作临世,比右军之兰亭,称不朽。弟每谦正,兄汗颜才疏浅薄,句语无伦,道不岀画美之真谛。想吾弟自幼学画苦研经年,今迈古稀乃奋笔疾书,大作登顶,兄以为弟之精神堪比大痴,其作品笔简而有神韵,画,文造诣高深,每作必将身心融入画中,自出一格。兄实感欣慰。唯愿吾弟砥砺奋进,常写常新。兄以鼓励为正吧。

下图:王长海战友为黄公望造像作品

文:集结号老战友
图:王长海、木森
授权编辑:张国政
2023.9.22日修稿于丹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