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风轻佛澎湖湾,白浪逐沙滩,没有椰树缀斜阳,只是一片海蓝蓝。坐在门前的矮墙上,一遍遍回想,也是黄昏的沙滩上,有着脚印两对半,那是外婆拄着杖,将我手轻轻挽,踩着薄雾走向余晖。暖暖得澎湖湾,一个脚印是笑语一串,消磨许多时光,直到夜色吞没我俩回家的路。澎湖湾,澎湖湾,外婆的澎湖湾,有我许多童年的幻想......
每当听到这首经典老歌时,都会唤起我心深处对外婆的思忆。外婆出生于清朝末年,身材不高,利落里透着精灵的秀气,有着江南美女的范,江北女子的韵;瓜子型的脸上挂着一双水灵灵的大眼,像黑白分明的两颗珍珠;小鼻,小嘴,位置可人,端正大方;一笑一颦尽显小家碧玉的玲珑精巧。三寸金莲走起路来“蹬,蹬蹬。”落地有声,仪态万芳。这是外婆年轻时的五官仪表。外婆的娘家在肖镇是个农庄大户,外婆出阁时有很多嫁妆,除梳妆台,衣柜,樟木箱,被,褥,衣饰外,还有两个很精致的首饰匣,匣子里装的是外婆使用的金银手饰,玉镯,玉佩和女人们用的香料盒。其中一个小包很显眼,乳白色长方形的包上绣着鲜艳富贵的牡丹和两只色彩斑斓的蝴蝶。许多年后,我见到这个小包时,它已发黄,上面的绣花和蝴蝶被岁月消损的残缺不全。这个小袋里装着外婆常用的割甲刀,小篦梳,木梳和一个大拇指大小的琉璃瓶。瓶里盛着蓖麻油,还有外婆日常用的小物件:挖耳勺,玉捭眼等。外婆的床头下面,放着一个直径约三十厘米的黄铜洗脚盆,金光闪闪的。外婆每天都用它盛半盆温水泡脚,我亲眼见过无数次。那情景见过无数次。那情景充满了人间烟火的朴实和人性动与静回归自然的美观。半盆清水在金光闪闪的黄铜盆里热气袅袅柔软摆动,缭绕着清水里泡着的如葱脖一样白的一对三寸金莲,清水涟涟,金光闪烁。三寸金莲摆动的水纹,呈金色波浪,在黄铜的盆子里优哉游哉。
古人在文学作品里对女性肖像描写,时常把女人的小脚以三寸金莲之名放在首位。可见古人对生活中的细节观察是多么细腻独特。外婆洗完脚后,把一只小脚放在另一条腿的膝盖上,把变形的脚趾头一个一个地修整一遍,脚趾甲稍一出头,外婆都要很细心地用割甲刀把它削去。儿时我问外婆:“姥姥,你的脚怎么和别人的脚不一样?"外婆看着我笑着说:我的脚是受过教育的,它还是个不愿好好听话的脚。”我很茫然,心想,脚是怎么受教育的。外婆笑了,笑的很灿烂。她肩膀上搭的裹脚布也笑地来回摆晃着,那裹脚布有三尺多长,每当外婆洗脚和修脚时,都会被外婆随意的搭在肩上,裹脚布在外婆胸前随着外婆洗脚的节奏飘荡着,摇曳着光影的色泽,搅和着空气的湿润,像空中的云裹着雨,踩着风,云把雨送进山川大地。看上去自然生动,蕴含着人性生活里各个细节的诗情画意,让人触景生情,生出许多遐想。后亲外婆详细地给我讲了她受过教育的脚的故事。
史书记载,唐朝以后,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皇帝李后主,好读书,善作文:工书画、知音律。宫中有一宫女轻盈善舞,用帛缠足,足纤小弯曲如月。她足着素袜在六尺多高的金制莲花上跳舞,舞态生风,飘然若仙,深得李后主喜爱。因宫女在金制的莲花上跳舞,后就用金莲来形容妇女的小脚。此后,缠足之风在封建统治者的倡导下。代代相传,俞演俞烈。
清朝末年,当国内许多大城市轰轰烈烈地大搞洋务运动时。封闭的乡下小镇仍沉默在循规蹈距,循常习古的传统习俗里。外婆四、五岁时,白天家里的女佣人教她学习女工活。女工,字意解读,女人做的工作,即、纺织、缝纫、制绣等女子必须学会做的针线活。除女工针线活。面食活也要精通。“习女德,修女容,谨女言,勤女工。学针线、莫懒身、勤纺织,缝衣裳。烧茶场,敬双亲。粗细茶,要鲜明,整肴馔,求丰盛。著酱醋,要调匀。油盐柴米当爱惜,坐立行走须庄重。纺织裁剪皆须会,馍面席桌都要经....《女儿经》上的阐述是造就大家闺秀的镜子,三从四德绑定女人的身躯和灵魂。国学几千年的传承,十有八九崇尚儒家。辛亥革命后,打破封建专制。提倡三民主义,解放妇女。那时,外婆正处缠足之龄,外婆的母亲对她管束很严。她的反叛,家里的佣人束手无策。外婆讲,她从小就很俏皮,比同龄的男孩都顽皮,平时也经常挨母亲的竹尺板,有时把小手打的通红通红的。她不哭不叫,气得母亲越打越有火,越打越上劲,这就是外婆年幼时的性格。
裹足对外婆年幼时的成长是一种煎熬,在其母亲强势束缚下,她表面上只有应酬着,特别是到了晚上,两只脚那种火烧火燎的疼痛难受,她真的受不了。当其母亲睡着后,她把裹脚布解开。心里暗下决心,坚决不裹脚。第二天早上母亲发现后,拿着竹板尺问她,她的回答是:“我睡着了,不知道是怎么开的。”周而复始,母缠女解,外婆的这种叛逆,使其母亲哭笑不得,喟然叹息。
在外婆缠足的相同时间段,外婆对面食制作十分喜爱。每到逢年过节的日子,家里都要提前几天,请做面点的师博来家里,做各式各样的“平安”、吉祥” 、“长寿” 、“招财”、“丰收”..面食馍。每逢这种场合,她总是站在面案前,纠缠着面点师,要学做面点。面点师们见她活泼可爱,对面点制作十分专心,在制作面食馍时,手把手地教她一些比较简单的技巧及制作过程中先用什么工具,后用什么工具,怎样团面,怎样叠面。因为外婆喜欢做面点活,对老师的教导都记在心里。平时,家里的用人做面食活时,外婆总喜欢捣乱,站在面案前,窥间伺隙,趁人不注意时,抓一把团好的湿面就跑,家里的人都知道她俏皮,拿她也没办法,只有这时她才能让家里人安生会。她拿了面团,一个人蹲在街门口的门墩旁,把门墩当面案,就着门墩把面团捏成个小兔,小狗,小猪,小猫的,反反复复地变着法子捏。把自己搞的脸上,衣服上到处都是白面粉,自己还傻乎乎的十分得意。正是这种少年时的执着,成就了外婆成年后,成为方圆百里最有名气的面食制作师。
外婆出阁后,先后生了母亲和两个舅舅,在这段时间里,外婆的面食制作技术日积月累,如数家珍。时在保障供给年代,国内经济落后,物资匮乏。我家因父亲是右派,属五类分子家庭,五类分子,即:地主、富农、反动派、反革命、右派。当时各地地方政府的政策是五类分子家庭的子女,不能当兵,不能招工,不能上高中,社会上的各种组织机构,把政审放在首位。口号是“能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宁要社会主义的晚点,不要资本主义的正点。”“亲不亲,阶级分。”“阶级斗争,一抓就灵。”“路线是个纲,纲举目张。”从这些口号里,后人都能读出那个年代的许多故事。
今天人们把挖野菜吃,当成绿色食品和营养品,可我看见野菜食品就反胃,这种后遗症与那个时代肌肠辘辘,海吃树叶,野菜有着直接的关系。记得那年代,每年春天除母亲每天在地里控的野菜外,院子里还有几个直经一米左右的大瓦盆里满满地浸泡着父亲从柳树,杨树上采摘的嫩杨,柳叶及在涝河里捞的新鲜鱼腥草。因为杨树叶和柳树叶煮孰后是苦的,得用清冷水在盆里泡几天,拔去苦味后方能食用。在这个季节里,我家院子里常放着五,六个大瓦盆盛放烧煮熟的树叶。我家姐弟六人,只有父,母两个劳力,父亲是右派,时不时地还得义务去扫大街,打扫公社大院和大队部大院的卫生,这些劳动都是不记工分的,名曰:劳动改造。我家人口多,工分少,到秋、麦两季分粮食时,分得的粮食就少。当时的分配标准是人六工四。我家年年是生产队里最大的缺粮户,年年家里粮食不够吃,在收麦前,青黄不接,家里断粮。此时多以树叶,野菜充饥。吃野菜吃的我拉的屎都是绿色的。十分饥饿时常常期望外婆来看望我们,其实心里惦记着外婆来我家时胳膊上挎着大篼篮里黄灿灿的焦馍片。这些焦馍片是外婆平时给当时比较富裕的家庭做面点时挣来的。她把挣来的馒头切成半厘米厚的馍片,在煤火灶台上熥去水分,熥的馍片黄灿灿的又焦又脆,然后把馍片放在篼篮里,用干抹布盖着,当积攒够大半篼篮和一篼篮时,就会挎着篼篮,迈着很精神的小脚,精神抖擞地把焦馍片送到我家。
那时的农村富家并不多,多数是公社干部、大队干部、小队干部及在外工作的干部家庭。有段民谣曰:“嫁给当兵的怕打仗,嫁给干部怕下放,回头一想,不如嫁给小队长。”从这首民谣里可以读出在那段历史里小队长的绝对权力。小队长虽属六级干部,却是农村基层一线的领导管理者。掌管着一个生产队全部农户的吃穿住行,是个十分实惠的官。
当时,外婆的面食制作手艺由农村发展到县城。有时城里比较富裕的家户会把外婆接去城里作面食馍。时处物资匮乏年代,市场物资紧缺,经济依懒于各类票子,粮票、布票、油票、肉票…形形色色的票子在国内盛行极致。在这种环境下,成就了外婆面食制作的鼎盛。制作面食馍的工艺虽说简单,但它内蕴许多复杂的细节。面食馍上点缀用的颜料是外婆自已在春、夏、秋、冬根据不同植物的节气采集的。红色来自采集的海棠花瓣,月季花瓣,桃花瓣;绿色来自采集的马齿苋叶,红薯叶、菠菜叶;黄色大多采集自油菜花辨。外婆把采集的花辨榨成汁,在阳光下晒干。收存在小玻璃瓶里,需要时从瓶里倒出一点,加温水搅和成糊状。那颜色点画在白馍上十分鲜艳。寿桃馍的馍尖是红色的,馍底部加两三片细长细长的绿色桃叶;小白兔馍点一双红红的眼睛;猴子仙桃献寿馍,给猴子画一个红红的屁股。那年月市场物资匿乏。各家各户以米,面为主食。南方多以大米为主,北方多以小麦、玉米、大豆为主。家庭条件富的,逢老人寿诞,孩子满月、百日、周岁、十二周岁及逢年过节、庙会都会聘请面点师提前到家,按十二生肖属相蒸馍庆贺。
十二生肖的常用面食馍有:子年瑞祥、牛耕绿野、虎岁鸿猷,玉兔拜日、龙腾四海、蛇舞吉祥、金马迎春、三羊开泰、金猴献寿、鸡鸣晓旦、义犬千瑞、亥猪拱户。还有代表招财进宝的刺谓衔钱馍,蟾蜍献宝馍。预示丰收之年的大馍、枣花馍、布袋馍、麦堆馍等等许多面食花样的馍,在外婆心灵手巧的制作中成了有声有色,栩栩如生的艺术品。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经济转型。随着包产到户,解放生产力的政策实施,农民有了自己承包的土地,生活逐渐富裕起来。同时众多的礼节、风俗习惯,传统节日盛极一时。在这个不断产生万元户的年代里,成了外婆制作面食馍最忙碌的日子。
因市场需求量大增,外婆先后收了许多徒弟,她的徒弟遍及方圆百里。外婆年龄大了。不再接活,有上门定活的,她把活分让给徒弟们去做。当时,除逢年过节外,外婆的徒儿徒孙们时常过来看望她。外婆为自己有这么多孝顺的徒弟而自豪,徒弟们为有这样好心的师傅而骄傲。
外婆的晚年既快乐又幸福,在她九十六岁那年秋天无疾而终。多年之后,上了年纪的人一提肖镇外婆的名,都会说:肖镇那个小脚老太婆,真是个好人,能人,巧人。
癸卯春月作于郎斋
郎林,字照中,笔名林浩,印名凡人一郎。一九五六年十二月生于河南省沁阳市,现任覃怀印社社长、中州书画院院士,沁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创作协会一级作家。其文学作品散见于全国报刊,小说《冥币》获《小说选刊》三等奖,《中国当代小说》奖。小说《老抠》获中国小说学会《文华杯》小说大赛三等奖。诗《跨越无奈》,词、十六字令四首《颂廉》、《三字令》、楹联《共和日月垂青史,华夏星辰旷古今》获《天籁之音·中华诗词好作品》金奖。荣膺中华诗词创作终身成就奖荣誉勋章。词《三字令.悟》,诗.《失落的天堂》入编《国学.作家.诗人名鉴》第四卷。小说《官运》、《冥币》被《天中税韵》系列丛书收录。本人辞条入编《中国小说家大辞典》。印痕散见于全国报刊多枚,荣获《中华民族和谐杯书画大赛》金奖。
“白鹭杯”首届文学作品大赛暨纸刊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3151977.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