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与地坛》
一座建筑可以承载一个人多少深邃的思想和对命运跌宕的感悟?一段生命的历程,又可以隐含多少痛苦的失去和对幸福的渴望?著名作家史铁生摇着轮椅在地坛公园中苦苦思索了15年的漫长时光,在这里,他将对生命、死亡、亲情的理解深深地融进这里的一草一木,他用痛苦、绝望、醒悟和希望将这里筑造成属于他的涅槃之地。
史铁生,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9年去延安插队,因病致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1974年至1981年,在街办工厂做工。后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透析维持生命。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1983年参加中国作家协会,一级作家。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2010年12月因病去世。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电影剧本《多梦时节》《死神与少女》,散文集《我与地坛》《病隙碎笔》,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
《我与地坛》是一篇在当代非常难得的、值得人反复吟诵的优美散文。它以北京的地坛公园为背景,通过作者与地坛的长久对峙,在凝神冥想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从对自身经历的思考中逐渐超越了个体命运的挫折和苦难,探寻生存的意义,死亡的意味,进而感悟生命的永恒和宇宙的生生不息,体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执着的探索精神。
地坛是作者初遭人生苦难时与之相逢的,而这相逢或许是为了让那个“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的青年,放弃活下去的勇气。地坛是经历风雨的,虽然荒芜,却不衰败,依然生机勃勃。史铁生在人生的低谷中踏入一座荒芜的园子,并不单纯地看到的是与之苦难相似的衰败、凋零之景,反倒是从那景色中寻到了生命中另一种形式——坚强,于是他在每一棵树下、花草边静静地思考人生的意义与生死的关系,直到他不再困惑于人生所给予他的痛苦考验。
在《我与地坛》这篇作品中,史铁生以凝练沉重的笔触,冷峻而平缓地向我们描述了艰难苦难中的母子深情,平实朴素的文字,司空见惯的素材,渗透了作者的心血,凝结着母亲的深情。那些送往迎来的深情凝望,那些将心比心的深切理解,那些焦灼不安的徘徊顾虑。一个姿态,一副表情,一份感受,都使人无限动容。母亲就是这样一位在苦难中思索,在尊重中行动的人,她理解“我”的痛苦,尊重“我”的内心,她关心“我”的现在更忧虑“我”的未来,她和地坛一样,给予我无处不在的爱,和无坚不摧的意志,有了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我”还能忧虑什么呢?
对于史铁生而言,地坛只是一个载体,地坛承载了他对生命及其过程的思考与探索,最后成为他人生中不能遗忘的一个地方,母亲毫不张扬的爱,饱含着深深的希望,最后成为他人生中所不能磨灭的愧疚,这不能遗忘的地方和不能磨灭的愧疚,归根结底就是自己的坚强和深厚的母爱。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史铁生在地坛公园中洞彻了生命的本质,并在磨难中成就了属于他的辉煌。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痛苦,但苦难不是宿命,坚强却是本能,人们在顺境的时候,对于生命的意义并不一定能透彻的感悟,只有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时,生命的意义才会被理解与洞悉,苦难也许不是每一个人都会有,但地坛却是多数人必须去寻找的一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