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奂(104—181),东汉戍边名将,字然明,敦煌人,历经东汉顺帝、冲帝、质帝、桓帝、灵帝五朝,历任安定都尉、武威太守、度辽将军、护匈奴中郎将等职。多次赢得对外战争,招抚外族,促进边境和平,功勋卓著。系书法家张芝的父亲。
张奂年轻时便有志向和节操,常对朋友说:“大丈夫处世,应当为国家立功边境。”
张奂少年时拜太尉朱宠为师,后州、郡推举贤良,任议郎。
桓帝永寿元年(155),张奂被调任安定属国都尉,驻地在安定郡三水县(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东)。南匈奴统治者左薁鞬台耆与且渠伯德率7000人入侵,他以200多人进屯长城,联合东羌共同作战,连战连捷,最后且渠伯德率众投降,边境得以安宁。
后张奂任使匈奴中郎将,适逢南匈奴休屠各和乌桓反叛,声势浩大,汉军惶恐,张奂临危不乱,安定军心,暗派使者说服乌桓首领,与其和好,遂击败休屠各,南匈奴其他各部归降汉朝。
延熹六年(163),张奂被任命为武威太守。当政期间,平均徭赋,劝课农桑,整顿风俗,政绩显著。当时武威人迷信严重,凡二、五月出生及和父母同月出生的婴儿都要被杀死,他采取教育启发、赏罚并重的做法,改变了这一陋习,当地人为他立生祠进行祭祀,以示不忘其恩。
延熹九年(166),张奂任大司农,鲜卑人勾结南匈奴、乌桓入侵边郡,又联合东羌人入侵武威、张掖,他又改任护匈奴中郎将,以九卿官职督幽、并、凉三州及度辽、乌桓二营,匈奴闻张奂出战,率20万众降汉,张奂仅惩办少数恶首。
张奂一生勇敢善战,讲究策略,对来犯者以坚决打击,但绝不乱使淫威,为保卫北部及西北边境屡建奇功。
后张奂遭宦官猜忌,以党罪禁锢田里。张奂归故里后,授生徒千余人,并著有《尚书记难》30余万字。
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张奂去世,终年78岁。
在北宋年间成书的《十七史百将传》中,张奂位列其中。
(敦煌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管理委员会:杨建强
二0二三年九月二十一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