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诗中的精品
文/清白相承 图/网络
菊花的栽培,在中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中国菊花传入欧洲,约在明末清初开始。在这三千多年的历史中,留下了无数以菊花为为背景的诗词。
如果说,寒梅的迎雪吐艳,凌寒飘香,铁骨冰心的崇高品质和坚贞气节,是一种烈士不屈不挠的人格;而春兰,就是一种历经磨难和挫折的镇静,是一种超脱世俗的坦然,是一种不慕名利,不求索取的奉献,是一种高士遗世独立的情怀。
那么,秋菊就是同时兼有烈士与高士的两种品格。在晚秋时节,斜阳下,矮篱畔,一丛黄菊傲然开放,不畏严霜,不辞寂寞,无论出处进退,都显示出可贵的品质。
中国历代文人都有吟咏菊花的作品流传至今,其中不乏有士大夫和帝王将相的作品。所以,菊花早已成为中国古代文人人格和气节的写照。并被赋予多种象征意义。
最早将菊花入诗的,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大诗人屈原。他的名篇《离骚》里面就写有“朝饮木兰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通过这两句诗,寄托他那玉洁冰清、超凡脱俗的品质。
唐代诗人杜甫的“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唐•杜甫《云安九日》);李商隐的“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陈叔达的“霜间开紫蒂,露下发金英”;李山甫的“烟含细叶交加碧,露拆寒英次第黄”;白居易的“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刘禹锡的“素萼迎寒秀,金英带露香”;罗隐的“雪裁纤蕊密,金拆小苞香”、张贲的“自知终古清香在,更出梅妆弄晚霞”,以及宋代大诗人苏轼的“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还有唐•太宗《赋得残菊》:“阶兰凝暑霜,岸菊照晨光。”都可称得上咏菊花诗中的精品。
但我偏爱的却是黄巢的两首咏菊诗:
一、《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二、《题菊花》
飒飒秋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不第后赋菊》,这首诗是黄巢一生最鼎盛时期的作品,也是他流传最广的作品。当时,黄巢正率领几十万农民起义军围困长安,此诗借咏菊来形容势不可挡的义军力量。此诗妙就妙在,虽是咏菊,但全诗不见一个“菊”字,让人看到黄金铁甲军即将攻破长安的磅礴气势。
而《题菊花》这首诗,不同凡响之处在于它展开了充满浪漫主义激情的大胆想象:一旦自己成为青帝(春神)就要让菊花与桃花在大好春光中开放,让菊花也同样享受到蕊暖香浓蜂蝶绕丛的欢乐。这种对不公正“天道”的大胆否定和对理想中的美好世界的热烈憧憬,集中地反映出诗人超越封建文人价值观念的远见卓识和勇于掌握、改变自身命运的雄伟胆略。
黄巢的两首菊花诗,无论意境、形象、语言、手法都使人一新耳目。没有黄巢那样冲天的抱负、战斗性格,就不可能有“我花开后百花杀”这样的奇语和“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样的奇想。
同样是描写菊花,千人千面,万人万篇。自然便有了不同的意义和风格的诗篇了。而作为一个欣赏者,也只是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发出由衷的赞叹罢了。
清白相承
2012/9/26
(旧文新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