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每日电讯
记者手记:因为热爱,所以年轻
本刊记者:吕雪莉 周盛盛
葛玉修简介
葛玉修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青海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当选“北京奥运火炬手”“感动青海人物”“绿色中国年度人物”“最美青海人”、荣获中国“斯巴鲁生态保护奖”“地球绿肺天使”“中华宝钢环境奖”,青海省、中国金融系统“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等荣誉。被誉为“青海湖鸟王”“中华对角羚之父”“青海省名片”。2021年,荣任中国“生态环境特邀观察员”。葛玉修先后29次走进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光明日报》、《中国环境报》、《金融时报》、《中国艺术报》、《青海日报》、《北京青年报》和CCN、BBC、凤凰卫视等国家主流媒体和国际国内知名媒体作过专题报道。
认识葛玉修的时候,是在大约20年前。那时,作为一名关注生态环保的记者,我把目光频频投向了青海湖——那里的大天鹅,那里的中华对角羚等,让我从一名新闻记者的角度,真切地感受到青海湖不只是那一片辽阔壮美的水域,还有着更丰富而灵动的内涵。
那时的葛玉修,脸被晒得黑黑的,总是扛着个三脚架,背着照相机,跟人说起话来,一口 带着乡音、不太标准的普通话,脸上始终挂着憨厚的笑容。
在青海,葛玉修是个名人。他的名气因拍鸟而起,直至拍成了“青海湖鸟王”。后来,拍青海湖的旗舰物种——普氏原羚,又拍成了“中华对角羚代言人”。
葛玉修是一个有爱的人。他拍的无论是鸟还是兽,都赋予它们人类的情感。那毛茸茸破壳而出的小斑头雁,精心育雏的鸟爸鸟妈,对爱情忠贞的黑颈鹤,在他的镜头语言里都显得与众不同。
在不断深入的拍摄中,葛玉修转而为这些鸟兽堪忧的生存状况奋笔疾书,奔走呼号。在这个过程当中,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热爱大自然,倡导生态环保理念的人,一个为了理想而执着追求的人。
生逢一个伟大的时代,葛玉修因生态摄影而成名。各种荣誉加身,各路媒体采访,事迹见诸全国各类大小报端,频频登上电视,多次做客央视。
他创造荣誉,也享受着荣誉。也因此成为一个颇有争议的人。有人说你上电视上一次就行了,怎么还老上?老葛说“上电视是对我的肯定,是进一步做生态环保的动力,但同时也是压力,让我要做得更好。”他认为媒体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生态环保的理念需要媒体来传播。而为了宣传生态环保理念,他愿意身体力行。
葛玉修是一个成功的人,有句话说,一切的成功都在于做人的成功,而葛玉修的成功成名正验证了这一点。他勤奋,能吃苦,肯钻研,为人谦逊、热情,永远保持着一颗上进、纯真的心,闪耀着温暖的人性光辉。无论做什么,他都用心、用情、用力。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一个个小豆腐块、小火柴盒的文章,到一篇又一篇新闻稿件,一幅又一幅的新闻图片。甚至40年前的简报、稿费单他都粘贴得方方正正,保存得完完整整。仅翻阅他的那些剪贴本,你能感受到一个厚重、丰富、沉甸甸的人生。
他一直秉持一颗感恩的心。葛玉修将自己的成名归结为有天时地利人和。天时,因为他得益于一个生态文明的时代;地利,他来自山东,从黄河入海口来,到了黄河发源地,而青海是野生动物的乐园生物多样性的沃土,“拍野生动物成就了我”,他总是说。
“我还遇到了太多的好人。从一个农村孩子到一个厅级领导,一路走来有太多好人的帮助。”
采访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时隔10多年后,对葛玉修的一次更深入的采访,让我们学到了很多。比如敬业,比如坚持,还有更多。
一晃间老葛已近古稀之年。可他显得依然年轻,依然是那个讲起生态环保,讲起生态摄影眉飞色舞、口若悬河的人。依然是那个背起相机,就像一个冲锋的战士那样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他是一个热爱自然的人,是一个热爱生态环保的人,是一个酷爱摄影的人,也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因为热爱,所以年轻。
有人说他折腾,追名逐利,功利心强,有人说他显摆。退休多年了,仍在折腾。
毛主席说过,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葛玉修做生态环保,是把业余做成了专业,做成了一生最成功的事业。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自己的本职工作并没有偏废,而是做得同样出色。这不更值得学习吗?
郎诵者简介
杨令芬,一名声音爱好者,气息支撑有力,声音甜美纯正,多年来,在喜马拉雅,天方听书,话匣子等网络平台录制多部小说,并成立华播之声工作室,专门从事旅游景点、人物宣传。现实生活中参加各类读书活动,在2023年参加“沿着长江读中国”活动中,由她推荐的《嗨!中华对角羚》进入全国100强。由她配音的《葛玉修与中华对角羚》在学习强国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