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咬定青山不放松——再画郑板桥随笔
作者:王长海
近一周的时间里,我都沉浸在和板桥先生的交流、对话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每次画板桥都对这位扬州八怪的领军人物有新的理解、思考和定位。这位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变之石,千秋不变之人”世称三绝(诗、书、画)的人物对自己的人生,作品,艺术都有高度的自信。他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以“挺然直是陶元亮,五斗何能折我腰”的风骨作人,为官,从艺。终于使其一生“有兰有竹有石,有节有香有骨”赢得生前身后名。我敬重其为官时“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爱民亲民情怀,钦佩其“秋风江上作钓竿”的清正洒脱,更对其“一种清孤不等闲”清瘦挺拔、卓尔不群的人格、艺术风范充满了虔敬。
板桥七十岁时画了一副《竹石图》题诗曰:“七十老人画竹石,石更凌嶒竹更直”我今年古稀之年再画板桥将其置于先生深爱的秀挺竹林之中,神色沉静,儒雅孤傲。一袭素衣,手执折扇,似在悟竹之高洁,亦是敲诗之雅逸,一太湖石,几叶兰草立于膝下,整个画面氛围素雅,静谧。尽力想把这位文人画家的精神诠释出来。我也知道,一千人读板桥就会有一千个郑板桥。我只能画出我心中的郑板桥。
真诚的希望方家多指正为盼。 2021.5.9日(素朴斋)
上图:王长海战友为郑板桥造像作品

李旭光读王长海友《咬定青山不放松——再为郑板桥造像》评语:
每“结识”一位古贤,或都有不同机缘。最早是从邓拓《访郑板桥故居》“脱却乌纱真面目,泼干水墨是平生”中,知道了郑燮名字。前些年,还听到一段逸事,即板桥以"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印,治“难得糊涂”题字,没想到,索字老者竞题扻”院士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自是天外有天。郑板桥布衣出身,居官恤草民,在民藐权贵,独喜竹兰石,兼绝诗书画,是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墨面蒿莱),内不亏于心的君子,忠臣,文士。平民情怀,草根情结终其一生,在各阶层具有广泛影响。特别是“一枝一叶总关情”喻官德,“难得糊涂”言处事,都印证着“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的道理。这使我想到文人和文化。亘古以来,物质生产或多半为“肚子”,文化创作,或只为人的“脑子”;物质与文化又都在传承、积累、进步。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尤其在当今,如果离开真诚、正直、纯洁、善良、进取等中华美德的传承、创新,离开文人努力,离开精神文化力量,仅仅是物质上丰盈,显然不够,又是难以为继。我想,长海兄这些年来,笃定为古代圣贤造像,其中,不光有对这些圣贤崇仰,更有使命担当。古往今来,大凡成伟业者,都根源于这种使命担当。而正因为这样的担当,正因为担当出于自觉,非来自人任天授,又本无功利可求,就更难能可贵……。
下图:王长海战友为郑板桥造像作品

张国政读王长海友《咬定青山不放松——再为郑板桥造像》有感:
看了长海友关于郑板桥的诗文及画作,感触深刻。长海友坚持数年以郑板桥的风格,坚毅的性格,高风亮节的品质来学板桥、爱板桥、画板桥、赞板桥,从中学习板桥的精神境界真是值得我们敬仰。长海友的这几幅画作,只是从清和净来塑造板桥先生的一个侧面,通过清雅而衬托出板桥先生真实的、挺秀高洁、坚韧正气的品质和风格。正是:
曾沐朝霞画怪圣,
劲竹亮节迎晓风。
老干冲霄碧云绕,
傲寒欺霜舞凌空。

李旭光有感于王长海友为郑板桥造像并赋诗:
两袖清风州县吏,
三绝在身画竹奇。
主政一方十二载,
辞官只有三头驴*!
*郑板桥因賬灾得罪豪门望族,以贪名被诬,愤而辞官。去官之际只带三头驴,一驮床铺,一驮书琴,一为自乘。可知冤案历代有之,不足为奇。

王长海战友谈为郑板桥造像:
郑板桥这位康熙时的秀才,雍正十年的举人,乾隆元年的进士。官任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去官后客居杨州,以卖画为生。其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一代的代表性文人画家,“杨州八怪”之一。板桥一生体恤民情,不向各种恶势力低头。去官时一头毛驴一车书,清风两袖踏归途,乃作题画诗曰:“乌纱掷去不为官,囊囊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鱼竿”。其淡泊情怀可见一斑。
我爱板桥,景仰板桥。笔下曾多次为其写照。笔韵虔敬仰高风,墨随心境写魂灵。劲竹萧萧清雅韵,墨华丹心照汗青。在这次构图时我强调了“清”和“净”来塑造这个人物,清雅的画面,秀挺高洁的竹林的衬托,都是为了人物的正气从容,雅逸淡泊的风神。
下图:王长海为郑板桥造像作品

诗文:集结号老战友
插图:王长海十网络
授权编辑:张国政
2023.9.21日于丹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