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王德兴,山东夏津人,60后,专职研究员,曾在《解放军报》《海燕》等报刊发表诗文多篇,著有《嫩黄色的旗语》《以各种方式走向你》《强军梦》等文集。文学观:文字是心灵的花朵。诗文是对真善美的固化与升华。
●王德兴
如果说“银夏津”因大面积植棉而奉献给社会的是一种“暖”,那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冠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黄河故道古桑树群,带给世人的则是回味无穷的“甜”。那么,蜜居在荫荫绿意中的人们,究竟以何种方式劳作,农忙之余,他们又在眺望些什么?
金色油葵正盛开
小满过后,农人们又开始忙碌起来。
小麦开始灌浆;一年一度的椹果采摘文化节脚步渐近。但与其他人的忙略显不同的是,邢子臣在种地之余,他还有另外一个追求,就是酷爱书法创作。
2018年春夏之交,当他经过一片种植油葵的土地时,面对一棵棵碧叶金冠、向阳而立的葵花,他陷入一种深思:什么是绿叶对根的情意?作为新时代一名农民书法人,种地固然是主业,但逐渐富起来的农民,更要有精神上的高远追求。为此,要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讴歌时代、赞颂我们的党和国家……
带着这种想法,邢子臣与远在东北的恩师穆治钢先生进行了探讨,师徒俩人一拍即合。于是,就确立了以书法的形式呈现《党史上的今天》的创作主题,并以此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献礼。从2020年7月1日起,邢子臣便开启了漫长而艰辛的书法创作之旅。
万事开头难。由于缺乏经验,仅书写内容的搜集就历尽万般艰辛。为了获得可靠、权威、有用的信息,要去几十里外的村庄访问那些老党员、老红军,细心向他们了解我们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所发生的大事和要事,把时间、地点、人物甚至意义,都一一详细记录下来;有时还要到30公里以外的县城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回到家再根据事件发生的经过、涉及的人物和相关数字,进行书法创作。这自然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耽搁农活的事不可避免。
相濡以沫的老伴对此忧怨参半:忧的是,看到邢子臣为了创作,经常熬夜到凌晨一两点,第二天还要继续干农活,见他累得又黑又瘦的样子,生怕他身体顶不住、吃不消;怨的是搞创作不挣钱只花钱,还耽搁农活。于是多次劝他:“每天这么玩命,图啥啊?你一个农民,写好了又能咋的?” 邢子臣每听到这些,只笑不答,依然我行我素,甚至还加快了节奏,因为他心里清楚:百年庆典,千年期冀,就像季节中的农活一样,耽误不得。党是我们共同的母亲,难道作为儿女表达一下对生母的感恩,还要计取回报吗?
正是基于此种考虑,邢子臣自2018年起,一直致力于书法公益支教,曾先后在夏津双语中学、苏留庄小学、常安集中学和夏津第五中学进行书法公益支教,累计支教课时300余节,受教学生超过500人。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也?”“能让农村的孩子在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的过程中不落伍,是我作为一名农民书法家的初心”。毫无疑问,邢子臣在经营好自己固有的一亩三分地的基础上,又有了精神田园的拓荒。至少,在目前的书法支教过程中,他又结合自己《党史上的今天》的创作实践,为孩子们增加了讲解党的光辉历史的内容。相信,红色基因会在祖国未来的花朵里,生根发芽。
2021年5月8日,邢子臣终于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翰墨写初心、丹青颂党恩” 党史上的今天·邢子臣楷书作品展,在山东省夏津县市民中心隆重开幕。300余幅反映党的百年峥嵘发展历程的风格各异、主题鲜明、饱含深情的书法作品,在夏津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县委老干部局、县文化和旅游局、县图书馆、县书法家协会及部分企业领导的共同见证下,与全县各界观众见面。
诸多媒体寻问邢子臣此时此刻的感受,他除了几句感谢并无更多的话要说,但他的目光,却透过人流,投向远方,因为在那里,大片金色的油葵在怒放。
写诗要在洁白处
自然分四季,农事有忙闲。
但对于家居后屯商业街的田吉刚来说,则不尽然。因他经营了一家以自己名字注册命名的“吉刚”牌签子馒头而整天忙碌。
民间素有“以食为天”的说法,更何况他的馒头坊坐落于毗邻黄河故道森林公园的中心位置,再加上他的踏实肯干与忠厚为人,所以一直都很火。这不,继为支援湖北武汉的500多名医护人员,入住德百温泉度假村进行疗养提供“吉刚”牌签子馒头之后,又要为即将要到来的黄河故道文化旅游节加紧做好相关准备。
每天凌晨4:30左右起床,已是他多年的习惯。和面,盘揉,插签,笼蒸,分捡,送货……一环扣一环。起初,他和家人一起干,但后来销量不断增大,不得不开始雇工,少则二、三个人,多则十几个人。有一年秋天,曾创下一天蒸用50袋面粉、馒头产量超过2500斤的纪录。其工作强度之大,可见一斑。
为什么不像其他人那样出去打工挣钱?他坦言:“前些年我也曾到县城的油厂打过一段工,那种生活方式的确很省心,也有一定的收入,但当后来我们这里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景点后,尤其是发现许多外地客商纷纷前来家门口投资置业时,我当即做出一个决定──回家创业。”
但这个业究竟怎么创?经过一番考虑,他决定把签子馒头作为首选。一是,当地盛产小麦,加工馒头的原材料丰富;二是,当地逢年过节、婚丧嫁娶都习惯用签子馒头作为首选主食,市场诉求旺盛;再就是,他从父母等老一辈人身上,已粗略掌握了蒸签子馒头的一些技能。后经过有经验的师傅请教和查阅有关资料,并努力在实践中摸索,在广泛征求客户意见中提升内在品质,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面粉食材配方和先进的工艺制作流程,不仅深受当地居民的喜爱,还成为政府机关、企业学校,甚至旅游区各家饭店餐饮的标配。从此,签子馒头赫然成为名播遐迩的驰名商标,包括北京、石家庄、沈阳在内的许多外地客户也纷纷通过互联网开展商务合作。 从一个普通的农民、打工仔,发展成远近闻名的小型民营企业家,既要靠勤勉吃苦,也要靠眼光和智慧,更要靠品质与境界。
田吉刚能够干有所成,与他的心性、追求、坚韧密不可分。有几件小事就能充分证明这一切。田吉刚有一位当兵的朋友,早些年曾寄给他一张初入军营的照片,当三十多年后吉刚拿出保存完好的照片时,在场的人无不被他对友情的珍爱与器重所感动,因为包括寄照片人在内的许多人,照片早已杳无踪影。
如果说能完好无损地保留一张朋友赠予的照片纯属细心的话,那么,在常年的忙碌之余,能坚持一直写诗,那是否是一种高级的雅致与难得的境界?面对一种失去和不可抗拒,吉刚在一首名为《即使明天》的诗中写道: “我们曾植下热爱的种子/在阳光和汗水里茁壮成长/我们曾印下深深的步履/付出了自己的全部情感和力量/既然我们已无愧于过去/那么即使明天像鲜花一样凋零了/我们终会快乐地歌唱”。
这是田吉刚对待生活的鲜明态度;而对于家园和亲人,田吉刚的情愫则如百年陈酿般浓稠:
“炊烟,还从老房上升起/那蹲在灶下烧火的/就是我的白发亲娘//父亲早已离去/那根打桑椹的长长竹杆/依然挂在屋梁/此时,正是五月/椹果飘香/你的儿女们正踉跄在熟悉而又陌生的回家路上”。
读来令人无不动容,正是因为他热爱故土、感恩家乡父老,所以他选择了固守与拓进,就像村前的古桑树群,一立千年,无论风霜雨雪,都把毕生奉献葱茏与甜蜜作为使命追求。
还有一件事,则是反映了田吉刚的豁达。前些年,县里决定在窦建德起义旧址,建一坐靶场(就是现在的点将台)。所征用地正好在包括田吉刚在内的十几位农户的耕地范围内,在广泛征求意见时,田吉刚地块里的果树虽然正值盛年结果期,但却是最早表示同意的农户之一。现如今,当地成为旅游热点,许多没被占用土地上的果树,都成为“摇钱树”和“聚宝盆”,有人问他是否后悔,他说:“如果不是地少,我也不会加速发展馒头坊,任何事,有失才有得”,因为在他眼里,国家的需要是一种更大价值的体现;作为新一代农民,眼睛应多看看土地之外的事物……
弃苦拥蜜正当时
从北京到鲁西北乡下,中间隔着数百公里的路程;
而从药店到椹果园,则连着割不断的乡音乡情。
历经父母的相继离去,他终于结束多年“候鸟式”的奔波,在刘堤村一栋古朴的民宅里,实现了现实与精神的双向“回归”。
他叫闫宗岭,是山东省夏津县北城街道办事处刘堤村的一位普通农民。同许多人一样,前些年他一直“漂”在北京,干着一家连锁药店的营生。由于效益尚可,后来干脆动员两个儿子也来北京发展,成为名符其实的“药商之家”。
但到了2013年4月的某一天,远在老家的父亲不慎因雨天而摔伤了腿。闫宗岭匆忙赶回家……也就是从那时候起,他开启了频繁往返北京─夏津的跋涉。
在照料老人的同时,闫宗岭夫妻俩决定把责任田的杨树全部刨掉,而种上了成片的桑椹树和少量的杏树与核桃树。
尽管有兄弟仨人轮流尽心照料,但遗憾还是留下了。就在闫宗岭完成“轮班”护理任务返回京城的第三天,忽接到父亲病危的电话,当他十万火急地再次踏进家门的时候,父亲已撒手人寰。每当忆及此事,闫宗岭总羞愧不已。
有了这次铭心刻骨的教训,所以当后来母亲病重时,闫宗岭经与妻子商量,果断做出把北京正在经营的药店“盘”出去、返回老家全心照料母亲的决定。本应值40多万的药品,为尽快出手,进而避免老人临终见不到儿子的遗憾,不到20万闫宗岭就毅然出手了。“钱有的是机会再去挣,但孝心一刻也不能等”──这是闫宗岭一贯的处世与为人之道。
当母亲在他的安抚下走完人生的最后时光,一个新的问题又摆在他面前:因大脑和肢体发育不全,自幼就半身不遂的小弟弟的日后照料问题。“没有了父母双亲,对一奶同胞的患病弟弟我们仨兄弟也不能甩手不管啊。能让患病的弟弟生活得比父母在世时还好”,这是闫宗岭选择继续留下来的“天理”,也是兄弟、妯娌六人的约定与共识。从此,他和妻子一边经营果园,一边和另外两个兄弟共同肩负起照顾弟弟的责任和义务。
前不久,有几位高中同学来闫宗岭的果园来采摘,为尽地主之谊他特意把午饭安排在街上的饭店。在前往去饭店的路上,闫宗岭不忘用手机告知弟弟:“我来了几位同学,中午在外头吃个饭。你想吃啥?做好后先给你送过去,你稍等一会儿啊。”落座后,闫宗岭又跑到后厨,叮嘱掌勺师傅把菜做得烂点。他解释说,小弟弟现在基本没有对头牙了,烂一点吃起来省劲。从一言一行里,闫宗岭从没有把患病的小弟弟当成“负担”,而是当作一种践行朴素情感的“酵母”。
桑林葱葱,不啻带来绿荫与生态,也带来的人间的诗意与甜蜜;世事倥偬,总有些事物需要有人去坚守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