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笔者曾考证白雪楼上的对联之内涵。此联出自济南明代大诗人边贡之子边习的《登白雪楼怀李于鳞》诗。它是诗的颔联,用在今趵突泉白雪楼上。而多数人不解其意。其上联是:“人拟古今双学士”,下联是:“天开图画两瀛洲”。
经过笔者的一番考证,认定双学士指李白与李攀龙;两瀛洲则指趵突泉与当时新建之泺源白雪楼。文章发表后,反响强烈。时任济南社科院副院长、历史学家张华松先生欣喜地发来短讯:“可为定谳。”(参见笔者《在精神的高地上,那面猎猎飘扬的文化旗帜——李攀龙白雪楼考》)


为什么当时笔者会想到李白,除了他有“翰林供奉”(即后来之翰林学士)的位置,还有他二人一为诗仙,一为诗豪外,主要就是觉得,不是重量级的人物,那是绝对配不上李攀龙的。
今天,关于《济南二安》的搭配选择依然面临这种情况,“济南二安”,那是何等人物,哪些人物能配得上“济南二安”呢?而且,还必得是地道的济南人呢。
实在不易!
于是,笔者尽数济南的古今之名士贤达,特别是震铄古今的文化名人。最后想到了明代的前、后七子边贡、李攀龙,双子齐辉,于是,我给他俩起了一个“泺源双子”的名号,以与“济南二安”相搭配。
然而,总感觉不能十分满意。
于是读书,阅读与此相关的文献,果然是,书不负我,光明到来,没想到哟,聪明的古人早已为我们准备好了,而且是那样的精准无误。比我的“泺源双子”还要好、还要美,简直到了珠联璧合、天衣无缝的境地。
它是——“历下三绝”。它出自明代万历间学者、诗人董复亨之口。
董复亨(生卒年不详),字元仲,京师大名府元城(今河北大名)人。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授济南府章丘县知县,多有政绩。官至吏部郎中。董复亨“博学有文誉”(见清雍正《山东通志卷二十七宦绩》),著有《繁露园集二十二卷》,其中收有董复亨作为后学,为已故济南诗人刘天民《函山先生集》所作的序(乾隆《历城县志·艺文考三》亦有收),序中说:
余尝推毂先生(注:指刘天民)与庭实、于鳞后先代兴,可目“历下三绝”。

董复亨《函山先生集序》
庭实,边贡也;于鳞,李攀龙也;这就是说,董复亨认为边贡、刘天民、李攀龙是历下,也是整个明代独有的、超群的人才,因此,可以称他们为“历下三绝”。
为此,董复亨阐述理由道:
先正有言:代不数人,人不数首。此言作者之难。而独历下界在海岱,作者代兴。讵谓代不数人而得之明,明而得之三先生,三先生而又得之历下,斯已奇矣!
董复亨说,一个时代出不了几个人才,想不到明代却出现了这三位著名的先生,而这三位先生又全部来自历下(济南),这是人间奇迹呀!
董复亨何以如此说法,我们看一看这“历下三绝”在明代文坛的位置与分量,便明白了。
边贡与李攀龙,分别为明代最著名的文学流派“前七子”与“后七子”的成员,而李攀龙为“后七子”的领军人物。他们都是有明一代的顶级诗人、作家。
边贡(1476—1532),字廷实,号华泉,祖籍江苏淮阴,元末其六世祖朝用因避战乱迁居历城华不注山之阳的姚村。三代以后,成为历城华族。明弘治九年(1496),边贡中进士,官至南京户部尚书,有明一代,前后七子辉耀文坛。而前七子中最杰出者为“弘正四杰”,济南边贡是其中之一。

明嘉靖刻本《边华泉集八卷》
明代前后七子的复古运动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而边诗的妙处正在于借鉴吸收唐诗在兴象情韵方面的成就,精于形象(意象)的营造,以表达丰富悠长的意味。边诗向以平淡和粹、沉稳流丽的风格为人称道。而在各种诗歌形式中,他又以五七言律绝尤其是五言诗成就最高。朱彝尊在《静志居诗话》中说:“诗莫难于绝句,尤莫难于五言。欲其章短而意长,辞约而理尽,华泉庶足当之。”而陈子龙则称边贡诗“时见精诣,五言尤称长城。”(《皇明诗选》)。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中,甚至对世人独推何景明、李梦阳为“当代第一”不满,他甚至认为“独边华泉兴象飘逸,而语亦清圆,故当共推此人。”
“历下三绝”中的另一绝李攀龙更是非常了得。
李攀龙(1514—1570),号沧溟,字于鳞。明代济南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中进士,历官浙江按察副使、河南按察使。 为明代“后七子”文学团体领军人物。
李攀龙一生创作了1400余首诗歌,各体兼备,尤以七律成就最高,人称明代之冠冕。王世贞誉其诗品之高为“峨眉天半雪中看”(《漫兴十绝》);胡应麟称为“高华杰起,一代宗风”(《诗薮》);沈德潜评为“高华矜贵,脱弃凡庸”(见《皇明诗选》)。著有《沧溟先生集》。


明隆庆六年刻本《白雪楼诗集》
李攀龙有三个济南人最感亲切的名号:“历下”、“济南”、“济南生”,他一生不知为他的故乡赢来多少声望与荣耀。
边贡、李攀龙还是“济南诗派”的创始人,王士禛《华泉先生诗选·序》称:吾济南诗派,大昌于华泉、沧溟二氏,而筚路蓝缕之功,又以边氏为首庸。
刘天民(1486—1541),字希尹,号函山。刘氏世居济南锦缠沟西岸(即今之顺河街)。正德九年(1514)中进士。官至河南按察司副使。嘉靖十四年(1535),致仕回乡。老于烟霞垂十年,著有《函山先生集》。

刘天民《函山先生集》
刘天民诗文风格独具,时人称其诗“多关时事,颇有杜甫之风。”明代诗人顾璘称刘天民诗文能“超越寻常饤饾”(顾璘《函山先生集·序》,下同),乃其学养见识所致(“乃无芥蒂于得失,其所养可窥也。”)而李开先在其《墓志铭》中称道刘天民:
诗书文翰,为世所推尚,晚年为词曲……亦可见才之优赡,无往不宜。
较之边贡、李攀龙在诗文上的辉煌,刘天民显得稍弱。而他的政事与人品却举国赞颂。他在文选司郎中任上,剔滞拔淹,甚厌众望,“嘉靖初掌选,夏虞中之执,天民之敏,皆仅见者。”(清乾隆《历城县志》)他不顾生命安危因谏南巡、谏大礼而两遭廷杖。其直声传遍天下。
单是一个明代,济南便出现了这样三个人物,真不愧名士之乡呀,董复亨寻找其中的原因所在,找到了奇秀的泉水与青山的身上,他说济南:
山川奇秀,必多遒文丽藻之士。
还有一个有趣的事情,是董复亨将“历下三绝”比作了济南的三大名胜。他说:
予读边、李二公及《函山集》,庭实若泺上之泉,于鳞若华不注,函山则大明湖。槐柳婆娑,蒲荷荟蔚。
(见陈田《明诗纪事·刘天民》)
边贡是趵突泉,李攀龙是华不注,而刘天民是大明湖。
这正是明代的济南三大名胜。
“槐柳婆娑,蒲荷荟蔚”,那是何等风味。
说得真好,就三人的诗风与人品而论,形神毕肖,恰如其分。
一是震烁我国宋代文坛的“济南二安”,一是震烁明代文坛的“历下三绝”,用他们来搭配,再好不过了。
济南二安对历下三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