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国庆特刊丨仙桃作家罗银湖作品展
艺术简历:罗银湖,荆楚网版主,湖北仙桃市作协会员。在《当代工人》《速读》《散文世界》《湖北法制报》《湖北日报农村版》发多篇文学作品,小说《山妹的心思》、散文《山乡之夜》入选作家出版社《大地上的灯盏·中国作家网精品文选2018》一书;报告文学《熊坤和他的枣红马》获《今古传奇人物年鉴》2022征文二等奖;散文《圆匠外传》获第二届“三亚杯”全囯文学大赛金奖。
我的家乡仙桃美(散文)
仙桃,我的家乡,那是一座令人陶醉的城市,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地方。每当我回到那里,我都能感受到那份熟悉而亲切的温暖,那是属于家乡的独特情感。
仙桃的美,是那种深入骨髓的美。它不仅仅是一片土地,更是一种文化,一种传统,一种记忆。从我记事起,我就知道,无论我走到哪里,仙桃都是我心灵的归宿。
我喜欢仙桃的四季。春天的仙桃,万物复苏,生机盎然。一片片嫩绿的叶子在阳光下摇曳,一朵朵娇艳的花儿在微风中绽放。走在鲜花盛开的街头,那种淡淡的清香会让你陶醉。尤其是那百万花海的绚丽,令人流连忘返。夏天的仙桃,炎炎烈日下的绿荫,那是我们童年的乐园。我们在池塘边嬉戏,听蝉鸣鸟叫,享受着无尽的快乐。梦里水乡的恬静怡人,更是让人心醉神迷。秋天的仙桃,金黄色的稻田在阳光下闪烁,那是丰收的喜悦。我们走进果园,品尝着各种水果,沉醉在这个多彩的季节。但千万别忘了,这里更是闻名世界的黄鳝之都,你可以饱尝黄鳝的各种美味。冬天的仙桃,虽然寒冷,但那种宁静和洁白让人留连忘返。囯家级的沙湖大湿地,芦苇丛中,白鹭蹁跹,天地人和,好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我喜欢仙桃的街头巷尾。那些古老的街巷,每一砖每一瓦都充满了历史的痕迹。走在青石板路上,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我喜欢那些古朴的建筑,每一座都诉说着一个故事。我喜欢那些悠闲的小巷,每一条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我喜欢仙桃的人。他们热情、友好、善良。他们有着淳朴的民风和乐观的态度。无论你来自哪里,无论你是谁,只要你来到仙桃,你就能感受到他们的热情和友好。他们总是乐于助人,总是关心他人,总是让人感到温暖。
我喜欢仙桃的食物。这里的美食是如此多样化,如此美味。从早餐开始,就能感受到丰富的选择。那些热气腾腾的早点,每一口都是家的味道。还有那些各种小吃,每一个都让人回味无穷。到了晚上,一桌丰盛的沔阳三蒸、火锅、烧烤等等,都是家人团聚、朋友相聚的美好时刻。
我喜欢仙桃的文化。这里的传统文化是如此丰富,如此独特。无论是沔阳花鼓戏、沔阳皮影戏还是江汉平原的剪纸艺术,都是我们家乡的瑰宝。它们代表着我们的历史,我们的文化,我们的精神。而且,作为亚洲著名的体操之乡,仙桃也是奥运冠军李小双、李大双,杨威、郑李辉、昌雅妮的故乡,被人们广为传颂。同时,作为全囯著名的无纺布之乡,仙桃企业生产出品的各种医用口罩和防护服,为全球抗击新冠疫情所做的贡献,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令人钦佩和折服。
我喜欢仙桃的夜晚。那是一种宁静的美,一种迷人的美。华灯初上时,整个城市仿佛被点亮了。熙熙攘攘的人群,繁华的商业街区,热闹的夜市,都让人感受到城市的活力和魅力。而那座横跨襄河的仙桃汉江大桥,在夜晚更是如一条巨龙横卧江面,璀璨的灯光映照出它的雄伟和壮丽。
我喜欢仙桃的一切。它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让我深深热爱。这里有我童年的回忆,有我成长的足迹,有我亲人的笑脸,有我朋友的陪伴。这里有我的梦想,我的希望,我的未来。
仙桃,我的家乡,那是我心中永远的归宿。无论我走到哪里,无论我遇到什么,我都会记得这片土地给我带来的美好和感动。我会永远珍藏这份情感,永远珍惜这份记忆。我会用我全部的爱去呵护它,去保护它,去让它更加繁荣和美丽。因为我知道,无论我在哪里,无论我做什么,我最深的情感都源自于这里——我的家乡仙桃美!
儿时的麻叶子(散文)
麻叶子是家乡的一种传统美食。小时候,只要一近年关,家家户户就开始熬糖炒饭米,准备做麻叶子了。
做麻叶子,第一道工序就是蒸“饭米”,因为“饭米”是熬好糖后,做麻叶子的必备材料。趁着天气晴好,母亲把事先用清水浸泡好了的糯米,用大筲箕捞起来,在坑塘里淘洗干净后,把水沥干,然后倒进正在冒着热气的木甑里开始蒸。灶膛里的火越噼噼啪啪地爆响着,闪着灼人的光。母亲坐在灶膛边,不住地往灶里加柴,还时不时地往锅里加水。有时候也折下一根黄麻杆,在甑子里蒸着的糯米饭上插几个孔,方便底下的蒸气往上跑。待两三个小时后,糯米蒸的七八成熟了,母亲便会给我和三哥五弟每人盛上一碗,拌些糖精,我们哥几个便大口大口地吃起来,还不住地叫道:“真好吃!真好吃!”
母亲把蒸好了的糯米饭,倒在一个大簸箕里,还顺手往一些米饭上,撒些或红或蓝或绿的食用色素,好看极了。待米饭充分冷却后,便让我们哥几个将米团捏细。然后,拿到禾场上的晒床上去晒。
腊月日子短,太阳不火不煴,如果天气晴好,不出一个星期,“饭米”就晒好了。放在嘴里一咬,砰砰直响;用手一掐,断成两半,这样的饭米就是最合格的了,做出来的麻叶子就又酥又脆。
麦芽是熬糖必不可少的东西。母亲将之前精心挑选过的大麦,用温水浸泡后,用筲箕装好,上面捂上一层旧棉袄,放在保暖的地方。有时也放在有些热气的锅里,还时不时洒些温水。经过一个礼拜的孕育,麦芽终于露出了白白的嫩嫩的芽儿,七八公分长的样子,它就是熬糖的根基儿。看着这些密密麻麻的麦芽儿,我仿佛看到了那香酥酥的麻叶子在眼前晃动,沁人心脾。
母亲让姐姐们把石磨洗净,用绳子把推磨的木架子栓好,将剁细了的麦芽用木桶装好提到石磨边。两个姐姐轮流推磨,母亲则用瓢子将麦芽放进石磨的磨眼里,还不住用筷子在磨眼里捣几下,加一些水,磨得半碎的麦芽便哗哗地流到石磨下面的大木盆里。我和三哥五弟也在石磨边跑来跑去,一时帮着从缸里舀水过来,一时递茶给姐姐和母亲喝。
麦芽磨好后,又开始磨泡好的细米,一边磨,母亲还把磨好的麦芽舀些倒在磨好的米浆里,说这样米浆熬糖的时候,出的糖会多些。这是熬糖的前奏了。
天开始擦黑的时候,母亲便在灶膛门口放好了稻草和扎好的棉杆。母亲将磨好的米浆舀在大锅里,开始熬了起来。这是一个很考验技术和耐力的活儿,着急不得,马虎不得。刚开始烧的时候,火不能太急太大,否则锅里的米浆会被烧糊或巴锅,熬出的糖要么有糊味要么数量少。灶顶上的灰尘或是油盐腥味之类的东西,更不能落在锅里,否则,一锅粥就有可能白熬了。待米浆熬熟,母亲便舀到大木盆里冷却,还用大锅铲在盆里不住地搅拌。到不烫手时,母亲便将麦芽均匀地舀在米浆里,时不时地搅拌几下。这时候,已经到半夜了,我们一家人都没有睡意,全部围在灶膛边,等候母亲的指令。待大木盆里的米浆被麦芽充分催化后,米浆和水逐渐分离开来,米浆和麦芽的混合物沉在木盆下面,盆面上是一层黄黄的水。这时候,我们便在母亲的吩咐下,开始过滤“糖糟”了。
母亲用瓢将米浆水舀在一个用活动木架扯好的棉布包里,一边倒,我们姐弟们便一边不住地摇动着木架子。过滤出的糖水便哗哗地滴落在下面的大盆子里。待包里的水沥干后,我们便将包里的糖糟倒在另一个盆子里。等把一大木盆米浆全部过滤好后,母亲又将沥出来的糖水倒在锅里,开始烧了起来。这一次是烧劈柴了,火要大要猛。我们又将糖糟用布包好包紧,放在长板凳上,在布包上横上一条扁担,一头一人,使劲压,布包里的水便慢慢地一点一滴地渗了下来,直到压干为止。母亲将这挤压出来的糖水又倒在了锅里。
大概到了三更天,鸡也在笼里不住地拍起翅膀来,我们的瞌睡虫也来了,便靠着柴禾打起了盹儿。这时候,母亲忽然叫道:“快拿碗来,孩子们,舀糖水喝!”听母亲一嚷,我们的瞌睡也跑了。喝着又甜又香的糖水,我们心里甜蜜蜜的。天快亮的时候,母亲用锅铲在锅里不住地搅拌起来,灶膛里的火也慢慢小了。母亲提起锅铲,看到上面挂着的红红的糖稀,也不往下掉了,对我们说:“糖熬好了!准备切麻叶子了,快去把隔壁的二叔三叔都叫来帮忙。”
天上已露出了一片鱼肚白,帮忙的族人们过来了。我们把母亲用“饭米”炒好的炒米花,搬到灶台边。三哥负责用瓢往另外一个小锅里舀炒米花,一次两脸盆,母亲则用铁瓢往小锅里舀一两瓢糖稀,然后用锅铲不住地搅拌起来,待炒米花炒均匀后,便盛进另一只脸盆,我便接过脸盆,端到用房门铺就的案板上。姐姐们和二叔三叔便很麻利地揉了起来。待把炒米和糖稀揉得很融合的时候,二叔三叔便用几把菜刀将炒米花夹紧,左右开弓,翻来覆去,把炒米花整得四四方方,平平整整,然后放到一边冷却。待冷得差不多的时候,姐姐们便拿过去,放在桌上的簸箕里,划成两寸多宽的一长条,然后便“嚓嚓嚓”地切了起来。不一会儿,一块块不大不小、不薄不厚的麻叶子便出来了。吃着这又甜又香,又酥又脆的麻叶子,满屋子的人脸上都洋溢着甜美的微笑。
儿时的麻叶子,那又香又脆的味道,一直藏在我心里。
山乡之夜(散文)
南国山乡的夜,一轮泠泠的如水的月,高高的悬在深蓝色的天际,远望去似山顶上一盏炽灼的不灭的长灯。远的近的山,隐隐绰绰,以万千种不同的姿,立于朦胧的雾霭之中。只听山的那一边传来紧一阵慢一阵的如潮的声音,奇妙而又动听。那便是久负盛名的山乡一绝:松涛阵阵了。
山脚下是几畦苍翠的芭蕉林,如扇的蕉叶轻歌曼舞,摇曳多姿。新爆的几串蕉芽,在凉风中散着芬芳,吐着香馨,醉得几多寂寞的山雀子也噤不住了,在蕉丛中窃窃私语、呢喃。
蓦然回首,村落边是几篷如盖的古榕,枝撑着桠,桠连着枝,伸得好远,好远;根盘着地,地托着根,盘得好紧,好紧。这古老的榕树啊,这山乡的活见证,百余年来,你静静地守候着这小小的山村,深情地凝望着她的儿女,是在思索?是在期盼?还是在诉说……
榕树脚下,几多山里的娃娃,在树缝间窜上窜下,追逐嬉闹。是在寻觅那绿叶上流光的月色?还是在探访那远古深邃的故事?噢,他们竟将妈妈的嘱托忘了:明早还要到那山巅去打柴,放牧呢!古榕树似也忘了疲倦,伴着她的子孙们乐呢。
村子中央,是一汪清悠悠的塘水。月色下,老塘泛银,波光潋滟。时有山蛙鼓噪,水鸟长讴。池塘边的荔枝树,已蒂落果熟,随手可摘,缀满枝头。啊,经历了冬的洗礼,春的蓬勃,夏的热烈,今夜,终于璨然成熟,出落得令人沉醉。
池塘中,飘过几叶轻盈的小舟。凉风习习,空气清爽,是姑娘小伙们谈情说爱的好去处。
每到夜晚,这里就会聚集村里十七八岁的年轻人。老人和孩子们,也好象心领神会似的,主动拐到别的地方,把这一方净土留给那些花季男女们。
平常日子,姑娘小伙们各奔东西,在遥远的陌生的城市各自打拼,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和父辈们的那份期待。他们远离亲人,忍受看孤独和寂寞的煎熬,忍受着对家乡那份深深的思念。但每到荔枝飘香的季节,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回到了家乡,象眷念春天的候鸟一样,迢迢千里,往家乡飞。
因为这是收获的季节,是爱情开花结果的季节,所以他们不远千里万里,也要回到家乡,与儿时的伙伴,梦中的情侣,相聚在荔枝树下,相拥在清风明月中,倾诉相思之苦,表达爱慕之情。
当然,他们也曾有过迷茫。城市里喧嚣的人流,灯红酒绿的夜生活,几乎带着疯狂的生活节奏,使他们迷恋,使他们向往,使他们失落。他们多想融入那高昂着头颅的城市,与那些天生优越的城里人平起平坐,共享繁华盛世和谐相处。
可他们最后发现,城市不属于他们。他们不过是城市里的匆匆过客。他们的根在这悠悠的大山,他们是山的子民,他们是山的希望。
是啊!大山离不开他们,大山的一代又一代得靠他们去延续。他们的生命就是大山的生命,就跟鱼儿离不开水一样,谁也离不开谁。
也许,若干年后,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速度的提升,大山将会被轰隆隆的推土机推平,山底下的各种丰富的矿产资源将会被开发,大山或许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将是一个现代化的都市。
然而,大山孕育出的儿女们,他们的血脉中,那种大山的精神将会永远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
南国山乡的夜哟,这醉人的夜,这让人神思梦想的夜,这留下山里人多少爱恨情仇的夜,令人几多感慨!几多思索!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