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耄耋白话道德经连载第三十章
勿矜勿伐 勿骄勿强
文|憨子
提要:老子强烈反对战争,指出战争的巨大危害,告诫国家领导者不要穷兵黩武。文章最后对领导人的忠告:“逞强发动战争不合天道,必然早亡。”。本章给后世留下的成语:“师之所处,荆棘丛生,大军之后,必有凶年”。留下的处世格言:“勿矜勿伐、勿骄勿强”。
[原文]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①。师之所处,荆棘生②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③而已,不敢以取强④。果⑤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⑥,是谓不道⑦,不道早已⑧。
[注释]
①、好还:一定能得到报应。好:喜好,一定能;还:回报、报应。 ②、荆棘生:喻土地荒芜。 ③、有果:指达到获胜的目的。果:结果、成功。 ④、不敢以取强:帛书本为“毋以取强”。取强:逞强、好胜。 ⑤、此后的几个“果”,都是要达到目的之意。 ⑥、物壮则老:事物到了强盛阶段就会衰落。壯:强盛、强硬。老:衰败。 ⑦、不道:不合乎于“道”。 ⑧、已:结束,这里为灭亡之意。
[译文]
依照“道”的原则辅佐君主的人,不以武力逞强于天下,穷兵黩武这种事必然会遭到报应。军队所到的地方,百姓流离失所,田野荆棘横生,大战之后,一定会出现灾荒年馑。用兵不就是为了自己的达到目的,善于达到目标的人并不以兵力强大而逞强好斗。要达到目的就不要自我矜持,不要炫耀吹嘘,不要狂妄骄傲,不要自以为是。如果实现目的是出于不得已原因,那么达到目的后就一定不要再逞强。事物强硬了就会走向衰朽,这就说明强硬不符合规律(道),不符合规律就会很快死亡。
[耄耋白话]
老子所处的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仍,给社会带来严重的破坏,给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老子强烈的反对战争,这是可以理解的,并且是有积极意义的。
本章共分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老子告诫国家领导人战争会带来巨大的灾祸,不要以战争征服天下,发动战争是会遭到报应的。战争打起来,军队所到之处,百姓逃亡田地荒芜,战争过后必然带来饥荒灾年。表明老子强烈的反对战争。
第二个层次,老子告诫国家领导人,发动战争终究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真要达到目的就不必要以武力自我矜持,炫耀吹嘘,狂妄骄傲和自以为是。即使迫不得已发动战争,达到目的后就不要再以武力逞强了。这个层次表明老子也不是绝对的反对战争,而是主张不用战争能够达到目的就尽量不要发动战争。
第三个层次,老子向国家领导人发出警告:处理事情态度强硬就会走向失败,这表明强硬是不合规律的,不合规律就会导致自己早亡。
有些人认为战争分正义和非正义,正义的战争应该支持,非正义的战争才需要反对,老子笼统的反对战争是错误的。我以为,战争分正义与非正义没错,但问题在于,正义与非正义由谁界定,以什么界定?事实是,在老子所处的时代,所有发动战争的人都有自己的理由,都说自己是正义的。即使到了现代社会,这种情况依然存在。日本发动侵华战争说了多少“正义”理由?希特勒也是以“正义”的理由裹挟德国人民对外侵略扩张。当年联合国军和我国志愿军的朝鲜战争,双方都认为自己是正义的,究竟谁正义国际社会至今依然争议不断。再看二战以后的每一次战争,那一个又不是双方各持“正义”一词?以色列对阿拉伯的战争,北约对南联盟的战争,美国推翻萨达姆的战争,俄罗斯出兵阿富汗的战争,还有2022年开始的俄乌战争……,这些战争没有一场不是双方都说自己正义的。
历史事实表明,“正义”历来是发动战争的借口,是裹挟百姓谋少数人利益的手段。就此而言,老子的战争观有着积极意义。
就以正在激烈进行的俄乌战争为例,国内分为挺俄与挺乌两派,一派认为大俄入侵乌克兰是反对西方霸权的正义战争,一派认为乌克兰的反抗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我们国家的公开态度是保持中立。我不争究谁正义谁非正义这样无用的话题,只想说战争让双方的工农子弟数以万计的死伤,以千万计的普通居民流离失所,祥和美丽的乌克兰城乡变成废墟……。
回顾历史,即使我们一致认为的正义战争也同样会给经济社会带来巨大的破坏。我以汉武帝为例予以说明。
汉武帝作为历史上与秦始皇齐名的皇帝,雄才伟略、文治武功冠绝古今,他以战争收复了秦末大乱丢失的宁夏、浙江、两广、贵州、辽东诸地,并将甘肃、云南、福建、西域、内蒙诸地纳入中国版图,进而征服东亚和中亚各国,将中国的领土疆域扩大了整整一倍,基本奠定了汉朝乃至以后中国的版图。论其功劳不可谓不巨,虽然已经过去了两千年,但在今天看来,这段历史依然熠熠生辉。
然而,连年征战造成海内虚耗,文景时期积累的财富消耗殆尽,青壮男子多战死疆场;为了支持对外战争,他又不得不对民众横征暴敛,导致民众生活困难不得不铤而走险,起义此起彼伏,大汉王朝甚至面临秦亡时的局面,史称为“秦王之失”。
社会动荡的局面教训了汉武帝。前八九年(征和四年),他对群臣说道:“我从即位以来,所作所为,狂妄无理,使得天下困苦,现在后悔莫及。”(《唐长孺文集·讲义三种》中华书局2011年版,87页) 这一年,董仲舒、桑弘羊等人建议在轮台设立屯田(实际是发动新一轮战争),他拒绝并颁布了著名的《轮台诏》,表示“悔征伐之事”,承认自己的政策过失,表示坚决停止连续三十二年的对外征伐,从此不复出军。强调“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转变到重视生产、减轻民众负担、恢复民力上来,因而出现了社会安定的转机(《中国通史·第四卷·中古时代·秦汉时期(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334-336页)。他的托孤大臣霍光坚持了他在《轮台诏》中的思想,于是有了后面的昭宣中兴。
汉武帝的教训明确不过的证明了老子即使对迫不得已的正义战争,也要“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的观点。也是因为汉武帝及时的改弦更张,这才避免了“不道早已”的“秦亡之祸”。
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国家领导人应该尽量避免以战狼思维处理国际关系,能不用战争手段就绝对不要发动战争,必须记住老子的忠告:“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需要说明一下的是,老子要求国家领导人要做到的“果而四勿”,即取得成果之后要“勿矜,勿伐,勿骄,勿强”,这也应该作为我们普通人的处世格言。就此而言,魏延的悲剧最为典型。
按照与魏延同时代的陈寿所著《三国志》,魏延对蜀汉的贡献在武将之中应该是最大的,他受刘备之托镇守汉中十余年,让蜀汉最强硬的敌人曹魏不能占到半点便宜,期间还以区区汉中一郡之力西出羌中,大败曹魏名将费瑶、郭淮,取得了蜀汉历史上唯一一次全胜而归,诸葛亮六出祁山,每次都多借他之力。论才能论功劳诸葛亮以下无人能比。但他的缺点就是不知道老子所说的“四勿”,《三国志》说他“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也就是说他让众人都烦,这就为自己的悲剧埋下了伏笔。诸葛亮死后,他因退兵不退兵与杨仪发生争执,都向后主表奏对方谋反,后主问在朝的大臣们谁错谁对,结果大家都“保仪疑延”,没人替他说话。后主虽然对他不疑,但这种情况下也不能说什么,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杨仪在没有后主指令下就以谋反罪将他杀害,一同出征的战友也都追随杨仪而无人替他说话。陈寿说他:“览其举措,迹其规矩,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
魏延的教训,当为后世戒,为人切记勿矜勿伐、勿骄勿强。
2023-7-7

汉武帝
作者简介:
刘彦强,笔名憨子,陕西咸阳人,高级教师。从事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近四十年,为全国知名政治教师,曾在各类教育刊物发表教研论文180余篇,主编出版《青少年心理行为咨询丛书》、《中学思想政治课学习指导丛书》、《学习心理学》、《坡刘村志》等书,并主编或参编多种教辅读物。教学之余,也写些杂谈散文以及诗词,散见以哲理性见长。有百余篇散文、诗歌散见于多种刊物,并有《佳儿传奇》、《生死孽缘》、《雪夜惊魂》、《情断大年夜》等小说问世。
“白鹭杯”首届文学作品大赛暨纸刊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3151977.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