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在“福”中颂热土
雪 峰
我不在这里出生,却要在这里老去。这里,就是大福建——一片滋养我的热土。我从弱冠之年来到这里,已走过知天命的年轮,我的生命已经完全融进大福建的血液,我在这里找到归宿和幸福。我能成为“福建人”,也许就是冥冥之中上天的安排,也许只是一种偶然,这都无须追究。成长的沃土、圆梦的福地,才是我深爱的理由。我想,我会带着这一深沉的爱恋,走到生命的尽头。
我出生在湘西雪峰山脉深处,群山连绵,交通闭塞,生存条件恶劣多艰,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常年就在山里打转转,别说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多么的遥不可及,就是那座小县城也没有几个人能一睹容颜。我怎么也忘不了,通往山下小镇那条十几里的崎岖小道,宽的地方不过一米,窄的地方不到二尺,路面不是高低不平的石头,就是田梗上湿滑的泥土,虽说没有“华山”之险和“蜀道”之难,却也让我们这些大山里的人吃尽了苦头,不知道多少次踢破脚趾头鲜血直流,多少次摔到水田、水沟里成了“叫花鸡”“落汤鸡”,更痛苦的是还得气喘吁吁地挑柴、挑粮到镇上换钱买肥、买生活用品,再精疲力竭挑回家种地、养家糊口。我在这条路上一天一个来回一直走到上完高中,早上怕上学迟到,都是一路小跑去学校,放学后饥肠辘辘、两眼昏花“爬着”回家。那时,心中最大的信念,就是离开这里到外面去闯闯看。
1990年,那是一个春天,迎来了我改变命运的起点,我幸运地体检政审合格参军入伍,接兵干部告诉我,要去当兵的地方是福建。
福建,虽然陌生遥远,但也知道,那可是维护祖国统一的最前沿,也是改革开放的第一线。去福建当兵这个消息,让我这个山里人、乡巴佬终于有了走出大山见见世面的兴奋和激动,心中对未来充满着更多的憧憬和期待:在部队勤学苦练,报考军校,当上一名共和国的军官。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我们一群“新兵蛋子”坐了三天三夜的绿皮火车,满脸疲惫却又充满好奇地来到福州。站在火车站广场举目一望,大城市就是不一样,高楼大厦,人流熙攘,心想这就是我今后当兵的地方、生活的天堂?好梦不长,随着带兵干部一声“上车”的威严大吼,我迷迷糊糊又坐进了解放牌汽车的车厢,驶出福州城后就在茫茫的崇山峻岭颠簸(后来知道那座大山叫大白岭)。随着汽车在蜿蜒的盘山公路上越爬越高,我的心越来越凉,好不容易离开了大山,兜兜转转又进了山,难道我这辈子就只能锁在深山?走了3个多小时,才在连江县潘渡乡的一个山窝窝里的连队停了车,失望沮丧几乎浇灭心中刚刚燃起的希望。
不如意的事还不尽如此,更糟糕的情况接踵而至。因为大山里的长期封闭生活,讲的一口土话与人难以交流,军事训练也是适应不了,很长时间都没有融入军营生活,苦恼郁闷、自卑彷徨在我心里筑起了一堵难以逾越的高墙。虽说没有一撅不振,仍然强装笑脸,坚持严格训练、积极工作,当上了骨干入了党,但报考军校的“雄心壮志”已然变为高不可攀的奢想。
似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却又迎来了柳岸花明的“奇迹”。就在我心灰意冷等待着退伍返乡时,连队来了一位新指导员,他发现我的文字基础不错,也能写一手好字,就让我去连部当了文书。有一天,他突然找我谈心,对我说:“听说你想军校,不要灰心,有时间还是多复习文化,多加强军事训练,不然给了你机会也考不上。”当时,我并没有往心里去,只是把他的话当作一种安慰和鼓励,因为我清楚自己失去了经过教导机构骨干培训这一报考资格。过了不久,指导员突然通知我去师教导队补训,我才如梦初醒,原来他把我的情况向上作了反映,为我争取到补训的难得机会,从而助我重新点燃了报考军校的勇气和信心,最终让我如愿以偿地跨进了军校的大门。
两年后,我军校毕业,踌躇满志奔赴部队建功立业,沿途那种快速发展的变化让我眼前一亮,与我记忆中的景象完全不一样。坐上福州到连江的班车,并没有再走大白岭那条盘山公路,一路都是平坦宽阔的水泥路面。一打听,才知道公路已经改道,只要一个多小时就能到连江县城。走进连江城,再也找不到那个破旧的模样,过去低矮的店铺换成了整齐漂亮的高层楼房,宽阔的街面取代了原来坑坑洼洼的小街小巷。到了营区门口,周边一幢幢小洋楼拔地而起,老百姓俨然过上了富足的日子。在后来连江部队工作的那几年,只见连江县城加速扩张,与距县城还有5公里多的团部所在小镇连成了一片,公交车也开到了团部门口,坐“蹦蹦车”(三轮车)去县城的历史一去不复返。就在我赞叹以后出去办事有多方便时,一条隧道穿过大白岭,半个多小时就能从连江到达福州。看来,只要党的政策好,只要敢想敢干,天堑变通途有何难,幸福的生活就会牢牢掌握在奋斗的人手里面。
这些都激发着我不再抱怨生存环境,不再相信命运,自信起来加油干就能活出精彩。为此,我铆足了劲在基层苦学苦思苦训苦干,工作能力和工作实绩得到组织的认可和肯定,不断立功授奖、晋职晋级,还先后被选调到师、团机关工作,为自己的成长进步争取到了更多更好的机会和施展的舞台。更出乎我意料的是,2000年我又幸运地被选调到厦门的军机关工作。
厦门,这座美丽的花园海滨城市,作为四个最早的经济特区之一,站在改革开放的潮头,是多么让我神往的地方,能到厦门工作确实超出了我的预想。回想起来,在厦门工作生活已有20多年,不仅让我的人生发生重大改变,更让我时时刻刻都在惊叹它的超速发展和日新月异的蜕变。
这些年,深感厦门文明宜居。初到厦门,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座城市特别干净整洁,规范有序。那时,我就在想,对于一个有着众多外来务工人员的城市,为什么能够“独树一枝”?后来,我从连创“全国文明城市”六连冠和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活动中找到了答案,那就是不论是老厦门人还是新厦门人,都把自己当作这座城市的主人,都在竭力维护和建设属于自己的美好家园。
这些年,“桥”见厦门巨变。刚来厦门的时候,环岛路和海沧大桥是厦门特区人的骄傲和自豪,也是来厦门的游客必去走走看看的景点。同事给我介绍说:“解放初期,当时厦门岛与大陆之间交通全靠船只驳运,极为不便,把鹭岛和陆地相连成为厦门人民的迫切心愿。在不具备在海上架桥的能力的情况下“抛石填海筑堤”,依靠的是人海战术,靠军民一心战天斗地,建成“十里长堤”,也创造了“移山填海、团结奉献、科学创新、自强不息”的“海堤精神”。国务院批准设立厦门经济特区后,为了适应“特区建设速度”,于1991年建成了当时全国最长的跨海公路桥——厦门大桥。现在,又为了适应设立厦门海沧台商投资区这一新的发展机遇,建起了当时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三跨连续全漂浮钢箱梁悬索的海沧大桥,打通了海沧通往厦门岛的快速通道,实现了厦门从海岛型城市向海湾型城市的跨越。”后来,我不仅看到了更先进、跨度更长的集美大桥、杏林大桥先后建成通车,还见证了厦门特区人实现了穿越海底抵达彼岸的新梦想,翔安海底隧道、海沧海底隧道相继通车,形成了从海上到海底的全天候立体交通格局,加快了海峡西岸中心城市建设和“岛内大提升,岛外大发展”步伐,为厦门特区的腾飞插上了翅膀。
这些年,我见证厦门“城”长。刚来厦门的时候,五缘湾是一片城中村,杏林湾和马銮湾还是一片滩头地。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让我体会到了什么叫“特区精神”、“厦门速度”,眨眼间一栋栋高楼冲天而起,一个个漂亮的小区不断冒出,集美丽的湿地公园为一体的五缘湾新城、集漂亮的园博园为一体的杏林湾新城相继建成,集宜人的马銮湾公园为一体的马銮湾新城也初具规模。这“三湾”新城,成了厦门亮丽的风景线,也成了游客们的“打卡地”。
这些年,我享受着厦门特区建设发展的红利。刚到厦门的时候,我的工资只有1000多元,而厦门政府却发给我390元的特区补助。如今,我从部队转业到厦门工作,有美满的家庭,也有属于自己的房子,过着惬意的日子。由此,我更加坚信,只要撸起袖子干,在厦门都会过上好日子。
30多年过去,虽说弹指一挥间,但“秀美福建”、“大爱福建”已经深深矗立在我的心间,它是我梦想的福地和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再也不会改变。余生里,我将跟随“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新福建的大发展步伐,一起向未来,一起向辉煌。
作者:唐存良,笔名雪峰,出生于湖南溆浦,1990年3月参军入伍,现转业在厦门工作。因工作结缘文字,因喜欢致力写作,在工作之余、闲暇之时,用笔讴歌时代、赞美家乡、抒发情感,现已在《中国乡村》《厦门日报》《作家故事》等报刊发表作品100余篇。
“白鹭杯”首届文学作品大赛暨纸刊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3151977.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