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 将 之 道
作者:朱双顶
古代的将军,是国家的辅佐重臣,负有率军卫国、保护百姓生命安全的责任,有“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之说。三国蒋济在《万机论》中说:“虽有百万之师,临时吞敌,在将也。”那么古代的将军靠什么来帅军呢?《孙子兵法》上说:“将者,勇、智、仁、信、必也。”这五个方面,应可视为古代的为将之道了。
一是将勇,则不可侵犯。孔子将“勇”当作为人立身处事六本之一,说:“战阵有列矣,而勇为本。”(《孔子家语•六本》)强调交战对阵要布好队列,就要以勇敢无畏为根本。兵书《六韬》上说:“将不勇,则三军不为动。”就是说,作为帅军的将领如果不勇敢的话,三军就不会为他主动向前。那种“给我上”的贪生怕死将领,是远逊于“跟我上”的英勇无畏将领。古代冷兵器人搏之战,帅军的将领是一马当先冲在前面的,所以,写书的、说书的,总是先道两军将领如何搏斗,胜者,士兵一涌向前,败者,士兵落荒而逃。这虽有点夸张,但也反映一定史实。
所以,为将者要勇冠三军,这样才能做到“强将手下无弱兵”。但勇猛的将领不可暴虐不爱兵,否则就会遭受杀身之祸。人称猛张飞,就是这样的将领。张飞,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他勇武过人,与关羽并称为“万人敌”,是“桃园结义”中的老弟,关羽年长数岁,张飞以兄事之。三人情同兄弟,寝则同床,刘备出席各种宴会时,张飞和关羽终日侍立在刘备身旁。刘备于长坂坡败退时,张飞仅率二十骑断后,横刀立马当阳桥厉声大喝,曹军无人敢逼近,刘备因此得以免难。就是这样的英雄,不死于战场,却死于小人之手。
张飞性急凶狠是出了名,他敬爱君子,但从不体恤士卒,总是用后过抹去前功,一旦士卒有过错,被他体罚是常有的事,更为严重的是,常在醉酒后暴打士卒。刘备常常告诫他:“你经常鞭打健儿,但之后还让他们在你左右侍奉,这是取祸之道。”这不幸言中。 关羽兵败麦城之后,被孙权所害。张飞听闻此消息后悲痛欲绝,旦夕号泣,血泪衣襟,日日喝得烂醉,每天都想着出兵东吴,为关羽报仇。他手下的将领都以酒劝解,反被他酒醉之后怒责,帐上帐下,只要有过失士兵,也不问过去的好歹,举鞭就打,以致于多有被鞭打至死的。他限手下三日内制办白旗白甲,要三军挂孝伐吴。帐下末将范疆张达入帐报告说无法按时完成,请求宽限时日才行。张飞大怒,喝道:“我急着报仇,恨不得明日就到逆者之境,你们怎敢抗令!”骂完就把俩人绑在大树上,每人鞭打五十下。打完之后用手指着二人说:“明天一定要全部完成!否则,杀你们示众!”二人被打得满口出血,回到营中商议,这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与其被杀,不与我们动手杀他。二人商议停当,于当天夜里趁张飞又喝得大醉时,各怀利刃密入帐中,就把张飞给杀了,连夜提着张飞的首级,逃奔东吴去了。一代名将,就这样毁于自己的不爱兵行为之中,至死都不明白。
二是将智,则不会迷乱。《孙子兵法》说:“兵者,诡道也。”就是说,用兵打仗是一种诡诈的行为,需要使出各种战术以相互迷惑。这就需要为将者,要拥有高超的智力,看破敌人的欺骗之术而不受迷惑;要使用绝妙的战术,去迷惑敌人而使其上当。
所以,智慧的将领,能够在“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之中,察于微、审于势、施于策、战于术,因敌变化而取胜。三国时的吴军吕蒙就是这样的将领。面对“过五关斩六将”的常胜无敌将军关羽,“吴下阿蒙”的他,竟然能够让关羽败走麦城而亡,一战成名。他先是用装病之计,让名不见传的陆逊领军,使关羽轻敌撤防;后用陆逊瞒天过海之计,将军士化装成白衣商船过江,计取沿江守兵,使沿江烽火台不能举火报警而骗过关羽,长驱直进,径取荊州,无人知晓;再用俘获之兵,赚开城门,纵火为号,奇袭荊州城得手;最后以军法安民,不准妄杀一人、妄取一物,保留原守官吏,优待关羽等将士家属,赢得荊州民心,使关羽的将士都没了斗志。
等到关羽得知荆州已失,再率军回夺荆州为时已晚,最后败走麦城。在孤军无援的情况下,疮发的关羽从小路出逃,又被吕蒙料到,事先派军设伏,将关羽父子擒获。鉴于关羽先前归降曹操时,曹操为得关羽,是恩礼有加,封侯赐爵,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也不能使其动心之实,孙权接受吕蒙的建议,命人将关羽父子杀害。这被后人诗叹为:“汉末才无双,云长独出群。神威能奋武,儒雅更知文。天日心如镜,春秋义薄云。昭然垂万古,不止冠三分。”就是这样的天下名将,却因自己的狂傲轻敌而败于吕蒙之手,令人感叹不已。
三是将仁,则知道爱兵。《六韬》说:“将不仁,则三军不亲。”就是说,作为帅军的将领,如果不用仁心去爱护自己的士兵,那么属下就不会与你亲和。一支人心相背的军队,是无法取得胜利的。但这种仁,不仅仅像项羽式的“妇人之仁”,仅是对士卒的平常时的问寒问暖、生病时的请医送药、作战时的冲锋在先,更重要的是要以仁制敌而取胜,而不是受仁困扰而畏战。
所以,仁爱的将领,须深知“将者不可以不仁,不仁则军不克,军不克则军无功”之理,爱兵以仁于平时,与之同甘共苦;用兵以仁于战时,与之克敌制胜。像楚汉相争之时的韩信就是这样用兵“多多益善”的将领。他刚出征攻魏时,每当取得胜利之后,手头上刚训练出可用之兵时,就被刘邦调走,以致于他远途攻赵,在井陉口与强大的赵军对垒时,手头上只是沿途刚招慕来的的两三万新兵。他不得已而采取背水一战,竟然取得大胜,俘获赵君,击杀主帅。
战后,韩信说他这是“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这是因为韩信手头上现有的将士都是些素不相识的新人,他对部下也因此没有任何恩情,指挥他们就如同赶着一帮子集市的人去作战,非得将他们置于绝境、为生而战才有胜利的可能,要是把他们放在有退路的地方,早就跑光了,还能指望他们作战吗?韩信将士卒置于死地而背水一战,看似不仁,但他也正如此,才让新兵通过绝地反击而求生,最后取得胜利而活命,这不是对士卒的最大仁吗?不为仁所困,而为仁所战,是韩信取得这次背水一战胜利关键之因,而成为经典战例留存于史。
四是将信,则不会欺兵。唐赵蕤在《长短经•将体》上说:“将拒谏,则英雄散;策不从,则谋士叛;善恶同,则功臣倦;将专己,则下归咎;将自广臧,则下少功;将受谗,则下有离心;将贪财,则奸不禁;将内顾,则士卒淫。”就是说,为将者要是不听劝谏,英雄离去;不纳计策,谋士被叛;奖罚不明,功臣厌倦;独断专行,下级生怨;独占功劳,无人效劳;听信谗言,下属背离;贪图钱财,奸佞盛行;眷恋妻妾,士卒淫乱。为将的这八种行为既会失信于士卒,造成离心离德;又会带坏队伍,造成上行下效。
所以,讲信用的将领,士兵“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以威立信,则士兵敬畏;以仁立信,则士兵拥护;以智立信,则士兵敬佩;以功立信,则士兵争战;以罚立信,则士兵有禁。如此,则一切行动听指挥而战无不胜。西汉时人称飞将军的李广就是这样的将领。他为人厚道,却嫉恶如仇,立威于人,在被贬为民时,一日醉后晚回,被霸陵尉所欺留宿亭下,复职后即将其调来杀掉;他家无积财,却爱兵如子,立仁于兵,凡有赏赐都分给部下,凡有好的东西都与士兵同享,凡遇缺水士兵不尽饮他不饮,凡遇缺粮士兵没吃他绝不吃;他受委屈,也绝不连累下属,立德于兵,晚年率军出兵,因无向导迷军而遗误军机被罚,他一人扛责而自杀谢罪。
李广在士兵中拥有崇高的威信,士兵都乐于听他指挥为他效力,所以打起仗来,个个如猛虎下山,势不可挡,匈奴是闻之丧胆,称他为“飞将军”。他死之时,消息传来,无不为之落泪,是“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司马迁由此为李广作传评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司马迁说他看到李广时,只见他的模样谦恭诚实得像乡下人,简直连话都不是太会说,可他就是一位“彼其忠心诚信于士大夫也”。司马迁最后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为李广作结,可见李广在司马迁心目中的崇高形像。
五是将必,则不会二心。兵书《军志》上说:“将谋欲密,士众欲一,攻敌欲疾。将谋密,则奸心闭;士众一,则群心结,攻敌疾,则作不及设。”意思说,将领的谋略要周密,全军将士要团结一致,攻击敌人要迅速,谋略周密,奸心就无机可逞;团结一致,就会一心对敌;攻敌迅速,狡诈的奸计就来及布设。这里就有“一定要”的“必”的蕴意了,帅军的将领意志一定要坚定不移,士兵才不会怀疑他的谋略,而紧跟将领不叛志。
所以,意志坚定的将领,总是有必胜的信心而临危不惧,总能从容淡定而临机决断,有着任敌情万变,我自岿然不动的风范。像东晋时的谢安,就是这样的将帅。谢安,东晋名士重臣,魏晋风度的代表人物,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享有“谢圣王”、“谢千岁”之誉,有“天下苍生望谢安”、“天下共推之”之说。淝水之战,他身为宰相,坐镇建康,面对前秦百万大军入侵,亲自指挥布署,派亲弟谢石、侄儿谢玄领军前往迎敌,在淝水之地一战而胜,创造了历史上享有盛名的以少胜多战例而名扬世代。当谢玄从前方送来战报时,谢安正在与人下棋,看完战报,竟然默默无语,依旧继续下棋。只是在客人追问下,才回答说:“孩子们已经打败贼军了。”说话间,神色举止和往常没什么两样;举手中,晋王朝的江山就这样安稳。
这场发生在公元483年的“淝水之战”,是前秦苻坚一统北方之后,试图南下灭掉东晋而为一统天下之战。苻坚气势汹汹,号称“凭我百万兵马,投鞭江中,已足断流”来入侵。当时震惊东晋朝野,举国上下人心惶惶。唯有谢安临惊不惧,不为前秦大军气势所压倒,指挥若定,派出谢石谢玄率领的仅有八万人的北府兵,在八公山下淝水之滨,将前秦军打得惨败,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惊恐溃逃,连主帅苻融也被杀身亡。自此,前秦苻坚南下江南一举吞并东晋王朝而统一天下之梦,一战之中化着流水春去也,迅速走下神坛而衰亡。
宋苏洵在《心术》中说:“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治心者,必以勇、智、仁、信、必为修。勇者,将领之性,两强相遇勇者胜;智者,将领之才,两能相较智者赢;仁者,将领之本,两德相比仁者拥;信者,将领之威,两义相争信者并;必者,将领之神,两坚相斗必者高。帅军之将,勇、智、仁、信、必治军之道,自古有之,只因时代变迁而赋予不同的内涵。借古而鉴今,才能焕发出新的生命。治军如此,用于工作也使然,是领导者即如帅军之将领,知其奥妙也是一种提高,能用之则更是一种高人。
2023.5.27
【作者简介】
朱双顶,网名东香人,安徽省直机关退休,中国传统文化业余爱好者,浸淫书海,不时写点感悟,先后在微号公众号多家文学网站平台及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及诗歌数百篇首、上百万字,推出读史札记《大江东去》与《长河拾贝》、文化杂谈《随感叨絮》与《名作墨香》、散文随笔《找寻花鸟》与《我读〈诗经〉》、诗歌集《走向胜利》与《感悟时代》等八部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