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敦运 朗诵:杨依玲

汤逊湖东有座美丽的小山,它的海拔虽然只有138米,但因为东枕武咸城际铁路,南临北华街,西麓就是湖北省重点高中,北瞰江夏大道,四周地势相对较低,故依然十分挺拔雄俊,且四季郁郁葱葱,花香四溢,景色秀美。这就是享誉千年,名传数百里的纸坊大花山。不过,坊城人更喜欢叫她“花山”。

花山也叫“大华山”。古时候,“花”与“华”两字相通。
甲骨文中的“华”虽然变体多种,但不管怎样变都像缀满花朵的植株,而篆体的“华”本就盛花一朵。
“华”的本义为“天空有薄云存在时,透过云层在太阳或月亮周围由云中水滴或冰晶衍射而形成的彩色(内紫外红)光环”,故被引申为一切类似泛光的现象。《说文》释“华”为“(木)荣”,也就是今人所说的“花”。
花山为什么叫“大花山”?
有人说,是因为此山有几个山头,摊在地面俨然就像一朵盛开的莲花。所以取名“花山”。
也有人说,此山上早年曾有野生牡丹,所以叫“大花山”。
我信后者。
那还是1300年前的唐朝光宅元年(684年),女皇武则天开始临朝称制,仅仅6年后的天授元年(690年),她就宣布改“唐”为“周”,自立为帝,定都洛阳。

精于权谋的强势女人为了巩固统治,一度大肆杀戮(lù)唐室宗亲,任用酷吏,并用许多怪诞的事件来不断宣示自己的权威。
那年冬天,她突然兴致大发,带着妃嫔、宫女到上苑饮酒赏雪。
此时恰好风停雪住,只见苑里假山、丽亭、碧池、小桥、长廊、雄轩……统统换上了素装;各种奇花异草虽然枝叶凋零,但也银妆玉塑,格外俊俏;偶尔飞来几只觅食的小鸟,在枝条上蹦来蹦去,掸(dǎn)得白雾朦胧、雪粉乱飞。顿时,武则天被迷住了。

突然,她瞥(piē)见那皑皑的雪堆里像是有点点火苗在跳跃;可是再定睛一看,原来是几朵红梅在偷偷开放,赢得了一隅俏丽。她高兴至极,不禁大声赞叹:“美、美,真美”。
随同赏花的众嫔妃一看皇上如此,更是高兴,都争相敬酒祝贺。这时,有个贵妃脱口而出: “皇上,那红梅毕竟是一花独放。如果此时百花能开,那就太好了。”
另一妃嫔不无遗憾地说:“哪能啊,若要百花争艳,那还叫什么‘冬天’?”
武则天呵呵一笑,说:“春时花开,的确不足为奇。现在若有百蕊斗雪方合我意哩。”
妃嫔们觉得她有些醉了,上前谏道:“皇上,时辰不早,快快回宫歇息吧。”
武则天也未强留。回宫后竟然借着酒兴仍想有什么办法让百花戴雪竞放。
有了!她突然令宫女笔墨伺候。只见她急步案前,紧握御管,蘸饱浓墨,一挥而就:
明朝游上苑,
火速报春知。
花须连夜放,
莫待晓风吹。

放下中毫,微鼓粉腮,轻轻一吹,即令宫女将诗绢拿到上苑去焚化,以报花神知晓。
袅袅升起的青烟,吓坏了苑中百花仙子。她赶紧召集大家,商量对策。
桃花胆最小,战战兢兢地说:“武则天心毒手狠,什么样的事都干得出来,我可不敢违抗,只好明天遵令开花!”
梨花说:“早开晚开都是开,我随桃姐。”
有几位小花忙着附和:“没法子,咱还是早做准备,提前开吧!”
只有牡丹不同意,她气愤地说:“这武则天也太霸道了。你是人间帝王,你管你的人间,为什么还要插手我们花界?姐妹们啊,咱们要有点骨气,不能盲从!”
然而,却没几个敢接话头。
牡丹摇摇头,遗憾地说:“没想到你们竟然这么胆小,全无半点骨气!我明天偏就不开,看她怎奈我何?”

天亮了,晨风阵阵,尽管百鸟啾(jiū)啾,但依然寒气逼人。正在梳妆打扮的武则天突然接到宫娥禀报:“万岁,上苑的百花果然遵陛下之命,全开了!”
武则天大喜,昨夜本是“酒后戏言”,没想到百花真的奉旨开放,她这次真的有些自恋了。
有些自恋的她连早朝都不上,急忙带着百官,踩着环佩的叮咚声走进上苑,举目望去,只见桃红、李白、兰香、棠芳……一朵朵、一支支,一丛丛,一簇族,绚丽多彩,争芳斗艳。
面对众卿,武则天十分得意:“朕的御花园,还真的奉旨早春。”然后又对百官说:“人要如花,潜心奉旨啊。”
可就在她惬(qiè)意回眸的那一瞬,脸色一下子阴了。原来她瞥见了一株光秃秃的牡丹,紧接着,又是一株、一株,还有一株!
百官不敢抬头,越是不敢抬头,武则天越是愤怒:“大胆牡丹,竟敢抗旨!来人,断杆焚根,一株不留!”
太监们蜂拥上前,砍的砍,挖的挖,烧的烧,上林苑顿时一片乌烟瘴气。
武则天怒气未消,恶狠狠地说:“将这大胆牡丹连根挖起,贬出洛阳,扔到邙(máng)山,叫它永远不享富贵!”
百官匍匐(pú fú),不敢出声;众花仙噤若寒蝉……
却说这被贬的牡丹,被连夜装车拉住京城,横七竖八地扔在邙山的荒岭上。
然而,牡丹就是牡丹,倔强的它一见新土,就一个劲地把根往下扎;尽管身上的筋骨扎得生疼生疼,但她还是晓夜拼命向下,向下。她宁可死在生根的痛苦中,也不愿向专横的权贵低头。
春又到了,邙山上各色牡丹姹紫嫣红,冲天的艳丽,透林的花香,引得洛阳城内万人空巷!只见小路上,官道边,到处都是扶老携幼的人流,争先恐后地赶上邙山来看这不屈的牡丹。大家一边看,一边议:这牡丹真不愧花王,不仅天香国色,而且风骨独步。
连武则天自己也没想到,一张贬书,竟然成就了牡丹的高雅品格和无与伦比声名。
又过了许多年,唐朝暴发了“安史之乱”,北方的达官贵胄被迫南徙(xǐ),纸坊也升格为官家作坊为主的“纸都”,就在摩肩接踵、车水马龙中,天宝年间的宰相李蹊(xī)等落户到了江夏灵泉(今龙泉),一批跟随他且深爱牡丹的洛阳人把花王的种子也带到了八分山下、汤逊湖边。

大花山真与牡丹有这种渊源?
据说还真有。
不仅是“大花山”,就是“大花岭”也是因为花王驻足所致。
为什么这个“大花”,指的不是“桃花”,不是莲花?
史载先民们称花时都会带上植株专名,譬如桃花、李花、玫瑰花、莲花……只有牡丹例外。如果人们只说“花”而不带上植株名,那这“花”就一定是“牡丹”。
这种习惯就是在唐代形成的。不仅如此,“花”前还可以加一个“大”字,“大花”也是牡丹,而且还是牡丹中的佼佼者。
众所周知,古文中的“大”向来都具尊崇之意。沿着这种逻辑推下去,“花山”“大花山”“大花岭”……其实就因令人称奇、令人尊崇的“大花”而得名。
这花是人工栽培的,还是野生的?
这倒说不准。
不过,世上本无家花,一切家花都是野生驯化的产物。
大花山上的牡丹,或许两者都有吧。

牡丹极为名贵,即使野生,也尤喜阳光充足、干燥阴凉、夏无高温,冬不甚冷的小生境;并要求此境排水良好、壤土的pH7.0~7.5,且富含腐殖质。所以,它主要分布在甘肃、陕西、山西、四川、河南等山区,但江南只要土质合适,地势较高的地方也可种植牡丹,而且长势还不错。
依据牡丹的这些习性以及江夏的水土条件,当年的花山的确有人栽种过牡丹。事实上直到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花山下仍有几亩地的花王,只是后来被人为制止,此花才移出山麓;事实上在大花山咫尺之距、地质特点与花山相近的武汉东湖磨山植物园,至今还有大片人工栽培的各色牡丹,其中最早的那一部分,据说还是来自纸坊花山。

专家说,上等牡丹几乎都为庭培。著名诗人刘禹锡就曾有一诗:
庭前芍药妖无格,
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

你看,名动京城的牡丹还真是人植所得。
其实早在隋炀帝时宫廷就辟地周二百里为西苑栽种牡丹。这也是历史上牡丹第一次被人工栽培并且进入皇家园林的记录。
进入唐朝后,庭栽牡丹已经十分普遍,至开元(713—741年)中期,已经兴起了蓬勃的牡丹文化。
唐朝灭亡后,江夏也进入了长期的战乱,大花山上的牡丹自生自灭,又经过多年的废弃,一代花王终于香消命殒,只留下了一个“大花山”的地名和大片供人想象的空间。
今天的大花山,化荒为圃,成了纸坊一块极受青睐的生态旅游园。倘若从“大花山生态园”大门进入,就可以沿着一百多级台阶爬到了山顶,浏览几十里旖旎风光。

山顶有一憩园,平坦的地面上篆有一块近百平方米的棋盘,楚河泱泱,汉界分明,任人吹角连营、纵马挥军。在棋盘两侧空地上,还分别刻有“羊角春秋”“金鸡独立”“乌龙摆尾”“车打沿河”“三下河东”等“梅花心法”,引得棋迷纷至沓来、兴味盎然、驻足难移。
遗憾的是,大花山上不见大花。
不过,也有忘掉遗憾的时候。

原来借助大花山上别具一格的地理位置,可以俯瞰城际铁路上的列车,听它轰轰而来,送其隆隆而去,在那种无与伦比的磅礴中也能得到一种别样享受。何况举目处还有江夏新城、白云蓝天,俯眼地尽为绿草、苍松、初蕾、盛朵……一条宛如绶带的环山步道,串艳联馨,披红挂绿,一直钻进古老的鹿泉寺后……


彭敦运,男。湖北省学科带头人。湖北省地方教材审定专家。省教育厅重大项目(校本教研)组专家。中南三省班主任学术委员会执行副主任。中央教科所特聘专家。《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在线班级”专栏作者。《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栏作者。国家NOC赛事班主任赛项设计人兼第一届裁判长。

朗诵:杨依玲,江夏融媒广播部主持人,在传统媒体从业7年,主持多档高峰王牌节目,轻松诙谐的主持风格深受广大听友喜爱。现为FM106.4《幸福江夏行》《e路有你》节目主持人,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江夏区工作部成员。
编辑:杨建松,网名铁马豪歌,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理事兼副秘书长,湖北省朗协语言艺术研究与实践基地副主任,《都市头条》认证编辑。
彭敦运【工笔江夏】系列作品
(请点击标题阅读)
1 《心上的金口》
2 《华丽转身的纸坊》
3 《坊城夜话——关于纸坊的传说》
4 《似梦非梦法泗州》
5 《有笔难绘保福祠》
6 《江城茶仓》
7 《织女临津也相妒》
8 《草色烟光情深处》
9 《圣水黄家湖》
10《报春梅》
11《白云阿的传说》
12《焚香谭古城》
13《雨过天青照大湖》
14《等鲤》
15《传奇嵌在湖中央》
16《惟楚有才》
17《首县首树》
18《邟侯大伽》
19《乡思如海》
20《奶奶给讲梁子湖》
21《梁子湖味》
22《白马头》
23《鼙鼓声中湖州矮》
24《九月桂花红》
25《五里墩》
26《古山铁锦》
27《沉钩夜泊山》
28《丁家咀》
29《干鱼庙》
30《志在鼎甲》
31《涉湖边上的洋码头》
32《打狗湖》
33《橘说江夏》
34《神堂海》
35《八分落霞》
36《枯竹海》
37《女台山》
38《黄公兰》
39《江城第一店》
40《扎营咀》
41《金水闸》
42《关门堤》
43《英雄村》
44《五枫桥》
45《种个墨斗再探花》
46《𡘧门口》
47《鲤鱼撩花》
48《拾遗元丰》
49《叶家海》
50《翟家边》
51《上马厂》
52《后屋》
53《湖咀曾庙供张宪》
54《廖桥》
55《鲛之泪》
56《青埠湾》
57《陈博士》
58《夏祠》
59《青龙河》
60《笔架山》
61《官堤洲》
62《柱皮山》
63 《土库杨》
64《仙人山》
65《仙人桥》
66《黄质书房》
67《山因花扬名》
编辑:杨建松 图片采自网络
请扫描关注《都市头条》
《铁马豪歌》主页
欢迎关注 感谢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