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文 仲
落霞乡关炊烟隐,暮色道路有归人。
中国传统诗词文化的寓意哲理、言词精练、文字优美、描述表意、形象生动、意境韵律、深邃优雅,举世无双。但如何更好地来向世界介绍?并让世界完美准确地理解?从而让中国的传统诗词惠泽人类,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现代科技的发展进步,让寻求用新方法新手段来完善表述中国诗词有了更多不错的尝试和选择。因此,受唐•刘长卿的启迪,拍摄创作这么一个版本式的“风雪夜归人”,虽瑕疵不少,权当是寻求一种新的叙述演绎方式,但愿如愿。
在这张微信朋友圈署名空间拍摄的手机照片里,选择的是一个晚霞满天、青山披绿、菜园瓜翠、红墙墅舍隐约、车行道路蜿蜒的场景。构建营造出身临其境的写实元素,浓郁的自然环境被复制得淋漓尽致。照片虽冠名“乡村暮归人”,但整个场景的表达却“别有洞天”。纵观照片中呈现出来的元素,照片名称中该有的匆匆“归人”却唯独不见,言人但充斥画面内容的是不见人。唯一隐晦的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现代步行工具“车行道路”的“暗度陈仓”,通过这些元素的组合而烘托出满场景的、酽酽的、沁人心灵的归人氛围,无声胜有声,一种原来被笼罩在人内心的心绪被勾引出而无拘无束、天马行空、恣意地弥漫展开。
在我们现实的生活里,“归人”的场景司空见惯。“归“的方式、形式、时间等也很多,自然不必拘泥。但如何选择却是个劳神费力的活。在1200多年前,唐朝人的“风雪夜归人”就此做过演绎,但也仅是其中一种“归”的场景。虽然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演绎表达归家、归乡等的那种心境,但方式方法手段的不同自然带给人想象空间的不同。刘长卿的“归人”意境是通过柴门犬吠的声音入耳而听来的,透着为生活劳碌奔波的孤寂感;“乡村暮归人”却是耳听为虚、眼睛为实看出来的,流动、透明着的是对环境和生活温馨、惬意的幸福感。这种不同既有空间场景上的差异,更有时间时代上的不可比性,这当然也是一种不同时间场景下对“归“的不同理解和演绎,诗情景意,诠释妥否?肤浅难免,各自升华。
附唐代刘长卿的诗。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生活中充满着司空见惯,有着昙花一现,也散布着惊鸿一瞥,把三者揉合成似水柔情,生活就是五彩缤纷、灯火阑珊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