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秋易念,知己难觅
——赏读《闲吟》有感
作者|一风
人间入秋,常念怀往。单这一个“念”字,就把人带入过往的岁月。时光徐徐而淌,淌过人生无限景致;岁月静深如流,流过生命万水千山。有过成功,尝过委屈,走过弯路,品过赞美,人生如昼夜,时辰转换,得失相间。如今再回头,遥望一路走来的风光风雨,多少有些令人感慨如秋雨入怀。正如诗人所说:“人生如彩画,水墨紫蓝青。”
人生就像雕琢一块玉。如果是良玉,那自然用不着雕琢。如果是常玉,那就非加以雕琢不可。世上哪有寻到天然的良玉呢?人也一样,哪有完美的人呢?正如董仲舒说:“常玉不瑑不成文章,君子不学不成其德。”为了将自己这块常玉变成良玉,就得锤炼自己,雕琢自己。哪怕是君子,也得“一日三省”才可成德。
诗人为了探寻世界,雕琢自己,“穿过绿军装,兵歌唱未央”,用苦和累,在体验中感受生命基因的弹性;用汗水和血水,在感怀中思考人生价值的张力。不是每个人都能吃军人的苦和累,也不是每个人都具备诗人思考人生价值的思维和能力。军人的苦和累有延伸的力度——“古稀情不减”,诗人的思维和能力有浩瀚星空的气魄——“依旧气昂昂”。
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有了天地入我胸怀的心境,才会有物我相应的自然融合。天地万物之情在于感应。感是主动,应是被动。诗人的感情在被往事诱惑的情境下,便主动去感那生命中过往的一情一结,并在其中以情景再现的方式体验曾经的那场景那心情。譬如军营中训练的场景,战友中互帮互学的真情,虽物是人非,但记忆永驻心间,这也是诗人落笔玉盘的自然流淌。
佛法讲“圆融无碍”。这无碍在这里也可以理解为生逢盛世,无饥馑困扰,无天灾烧心,身心清明,自在自乐。有了这样的心情景象,自然也就生起“鬓雪豪情在,诗词写大风”的气魄胸襟和豪迈。
人生不只是用来回忆雕琢的过程,重要的是在当下和未来的生活中寻觅到生活可交往、心情能对流的生命知己。过去忙碌的生活让人无法静心思考精神生活的质量,如今退休生活的清闲又往往让人追忆往昔的过程中心生得一知己的愿望。“高山流水弄,知己可倾听?”这样的心境盼望,无疑是在“近日精神爽,抚琴悦耳鸣”的朗然自得中像小溪穿越山涧自然而然地滋润心田。
一首好诗,在于滋心润肺;一首美诗,来自心美情美。做作的诗,称不上是诗,至少称不上是好诗美诗。赏读凤老师细腻的性情,总让人在不觉间沐浴秋色的情怀,并在其中陷入无限的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