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茶文化博大精深,汉代王褒《僮约》书中,有“武阳买茶”的记载,可以推断秦汉时期,巴蜀地区饮茶之风已很普遍,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茶文化,在唐宋时达到鼎盛,也是从这一时期起,饮茶用具从酒器、食器中分离出来,自成体系。唐以前是羹饮法,唐代是煎茶法,宋元时期是点茶法,明清至今是瀹饮法,所以不同朝代的茶具也各有特点。
茶具如同其他饮具、食具一样,它的发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共用到专一,从粗糙到精致的历程。一般认为我国最早饮茶的器具,是与酒具、食具共用的,这种器具是陶制的缶,一种小口大肚的容器。
喻德江先生讲:“神农时代就有饮茶。茶盏是饮茶的用具。现代人多称茶杯或茶盏。它的基本器型为敞口小足,斜直壁,一般比饭碗小,比酒杯大。”今存于国内的宋代茶盏的品种有兔毫盏、油滴盏、曜变盏、鹧鸪斑。

据文献资料证明,瓷盏在东晋时已有制作,南北朝时饮茶之风逐渐流行起来。唐及五代时期的茶盏以南方越窑和北方邢窑最富盛名。宋代时斗茶之风大盛,极为崇尚茶具的精美。
唐朝经济繁华,国力强盛,崇尚奢华迷彩之风,在茶具的选择上,偏向于金银或者越窑瓷器。 唐代的茶不能清饮,要在茶汤中放入盐、姜,浸泡之后饮用,或者将茶与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熬粥吃。
唐朝人喝茶和喝酒一样,喜欢大碗喝茶,大块吃肉,颇为豪气。体现了唐人的性情。唐朝是古诗发展的高峰,许多诗人借茶抒发诗意,好茶必有好水,好水必有好山,山、水、茶是一体的,游历山水,品茶作诗,成了唐朝文人的雅趣之一。

唐朝茶圣陆羽通过理论总结,尤其是在“四之器”、“五之煮”和“六之饮”中,列出了一系列工具,制定了一整套程序,使得饮者从煎到饮的过程中,进入一种澄心静虑、怡情悦性的境界,从而使喝茶从解渴式的粗放型饮法向细煎慢啜的品饮型饮法过渡,成为一种高雅的艺术活动。
陆羽规范了品茶的二十四器,品饮的法度谨严,仪轨明朗,令人神往。法门寺出土金质茶器更有实物印证这一切。
宋代茶文化同宋代国运、皇帝思想密切相关,快速发展的宋代经济,高度缜密的文官体系,以宋徽宗为首的苛刻挑剔的茶艺审美,造就了宋代茶文化极度地精致化。

苏东坡的名句"从来佳茗似佳人",典型地代表了唐宋及以后的文人墨客,将品茶作为精神享受的明显倾向。陆游也曾写过:“藤杖有时缘石瞪,风炉随处置茶杯”的诗句。
卢仝的《七碗茶》中有“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王维的《酬严少尹徐舍人见过不遇》中有“君但倾茶碗,无妨骑马归”,白居易的《山路偶兴》中有“泉憩茶数瓯,岚行酒一酌”,岑参的《暮秋会严京兆后厅竹斋》中有“瓯香茶色嫩,窗冷竹声干”。
宋代盛行的建窑建盏,至今无法超越的“官、哥、汝、定、钧”瓷器,都是茶的承载体,在宋代更有文人雅好的“分茶”游戏,最后逐步演变为“茶百戏”。

建盏在宋代盛极一时,宋时流行斗茶,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斗茶是人们的一项日常娱乐活动。斗茶讲究茶具。建盏边薄底厚,胎骨厚重、坚硬,具有良好的保温和隔热性能,可以使茶香保持更久。建盏口大足小底深,可以容纳更多汤花,便于观赏。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说:“盏帷热,则茶发立耐久。”蔡襄在《茶录》中特别推荐建窑生产的兔毫盏。一个是皇帝,一个是名臣兼茶道专家,他们的话更使得建盏成为斗茶必备用具。
皇室推崇备至,文人咏茶成趣,建盏在宋代红遍大江南北。苏轼写下了“忽惊午盏兔毛斑,打作春瓮鹅儿酒”,陆游写下了“毫盏雪涛驱滞思,篆盘云缕洗尘襟”,梅尧臣写下了“兔毛紫盏自相称,清泉不必求虾蟆”。
北宋蔡襄在他的《茶录》中,专门写了"论茶器",说到当时茶器有茶焙、茶笼、砧椎、茶钤、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

茶盏的形状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口沿较直;另一种则是撇口,像喇叭,有的还以描金装饰,书“寿山福海”的字样。除建窑外,宋代的官窑、哥窑、定窑,钧窑、龙泉窑、吉州窑都普遍烧制茶盏。
喻德江喻先生重点提到宋代,人们的生活追求趋向沉稳精致。茶生活方面,衍生出点茶这一饮茶方式。茶盏这种器型因点茶而生,并得到了大力推广。宋代斗茶成风:前期,斗茶用盏以“碧玉瓯”为贵,一般认为是越窑青瓷瓯或青白瓷盏;中后期,建窑出产的黑釉盏被推上了“宋代第一茶器”的地位,一是因为斗茶讲求茶色白,二是因为品饮需要欣赏茶汤沫浡——黑盏有助于判别水痕、反映色白。
宋代的茶盏讲究瓷器的成色。如盛白叶茶,就要用黑釉茶盏,剔透一般的茶水就会在杯底间,泛出点点璀璨的星光。

宋人早已领会茶具的色彩搭配。宋代上层人饮茶,对茶具的要求比唐人还高。宋人讲究茶器的质地,宋代的茶具跟唐代的茶具相比,更具简约的美感。
明清时期,团茶被废,散茶兴盛,饮茶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盛茶器皿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人们不仅将茶盏、茶托合而为一,还缩小了器型,改用白瓷。主要原因在于,直接冲泡茶叶的时候,茶汤呈绿色,白瓷更能衬托茶叶的形态和鲜绿的色泽。于是,这样的茶杯器型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渐渐取代了茶盏。
文徵明的《闲兴》吟道:“莫道客来无供设,一杯阳羡雨前茶。”沈周的《感宜兴善权寺寥落》吟道:“有客新寻古洞回,国山无处问茶杯。”吴宽的《爱茶歌》吟道:“堂中无事长煮茶,终日茶杯不离口。”

明清以后的茶盏又配以盏盖,形成了一盏、一盖、一碟的三合一茶盏,现在又称盖碗。明代茶具,对唐、宋而言,可谓是一次大的变革。
明代茶具虽然简便,但也有特定要求,同样讲究制法、规格,注重质地,特别是新茶具的问世,以及茶具制作工艺的改进,比唐、宋时又有大的进展。特别表现在饮茶器具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一是出现了小茶壶,二是茶盏的形和色有了大的变化。
明代有创新的茶具当推小茶壶,有改进的是茶盏,它们都由陶或瓷烧制而成。在这一时期,江西景德镇的白瓷茶具和青花瓷茶具、江苏宜兴的紫砂茶具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无论是色泽和造型、品种和式样,都进入了穷极精巧的新时期。

清代,茶类有了很大的发展,除绿茶外,又出现了红茶、乌龙茶、白茶、黑茶和黄茶,形成了六大茶类。但这些茶的形状仍属条形散茶。所以,无论哪种茶类,饮用仍然沿用明代的直接冲泡法。在这种情况下,清代的茶具无论是种类和形式,基本上没有突破明人的规范。

最后喻德江喻先生总结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的原产地,是最早种茶、饮茶的国度。自古以来,便有“茶兴于唐,盛于宋”的说法,唐宋盛世的华丽面纱背后,是茶文化的醇美与远博,唐代大气华贵、饮茶的主体是文人、隐士和僧人。

宋代精简极致,饮茶的主体是文化人。宋朝一建立,宫廷就刮起了一股崇尚饮茶之风,宋太祖与宋徽宗都很喜欢茶道文化。
宋朝的茶人也是文人,大大的加快了茶与艺术的融合,茶与文学的交会。使得茶文化的内容得以拓展,开花,生根。宋人把饮茶作为增进友谊,拓展人脉的文化手段,点茶与斗茶的兴起,将茶文化从宫廷带向了民间,从文化人带向了普通市民,成为茶风俗的重要部分。
茶文化又是关于沏茶、赏茶、闻茶、品茶、饮茶的一套风俗习惯,成为了全民认可的文化现象,纳入了中国文化的版图当中。这两个朝代是中国茶文化的两大时间节点,通过喻德江喻先生的讲解,让我通过茶具了解到了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而由唐朝和宋朝的性情差异引起的茶具变化也成为我们以后在品茶时关注的热点和情趣话题所在。

楚丰华
2023.9.19
子夜初稿
修定于秋分
作者楚丰华原名楚凤琴.祖籍河南许昌人士,67年出生于铜川焦坪,大学学历,供职于市铝箔厂,现已退休居住在老区。作者自幼喜欢耕读于文字,曾有文稿在多家报刊、网络平台发表。希望在更多的文苑结识更多的文友,以便相互交流、提高,把更好的作品分享给更多的读者。
联系方式:15353213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