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头条2023年度《花好月圆颂中华》征文大赛
难忘1976年的中秋
“劳动酒”
文||邹隆辉
1976年我刚好上初中一年级,在“活学活用,半工半读”的大背景下,我们初中学生经常下田劳动、搞文艺宣传到田间地头,学校组织学生搞社会调查。记得当时有位姓王的驻队干部长住在我家,驻队干部同社员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参加生产队劳动,伙食由社员以户轮流派饭,驻队干部每餐补贴农户4两粮票,1角5分钱伙食费。
轮流派饭,驻队干部对每位农户家的情况都了如指掌,哪家有困难、哪位农民适合干什么工种,生产队有养猪场、养牛场,一年四季农田轮番耕作,农田科学施肥,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在驻队干部的指导下制作灭虫(飞蛾)灯,生态消灭害虫,粮油作物收成超历史记录,驻队干部与生产队干部商议为调动社员的劳动积极性,决定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生产队社员放假一天,制作“劳动酒”,在老樟树下的禾场上摆席慰劳全队农户盖锅盖全家人参与免费吃。
中秋节这天一大早,生产队杀了三头猪,队里鱼塘网了鱼,每户农户各出一只鸡或鸭或鹅,由社员自己动手制办酒席,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能大鱼大肉的饱食一餐确实是一件稀罕事。
如今的酒席五花八门,结婚宴、庆功宴、升学宴等,菜品丰富多样却再也吃不到那年“劳动酒”的原汁原味的味道,农户齐心协力自己动手制作,不加任何调味品的生态宴席。
其他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