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佳木斯图书馆一次服务工作宣传周说起
作者‖袁洪杰
1989年5月28日至6月3日,是佳木斯市图书馆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日子。
一大早,中山街北段的市图书馆门前,人山人海,热闹非凡。高大雄伟的市馆大楼,一鲜艳的横幅标语写着“佳木斯市图书馆服务工作宣传周”,红底白字醒目耀眼。街道铁栅栏上的五色旗随风飘摆,给平日寂静的市馆大楼增添了节日的色彩,门前咨询台办证处和过刊销售点挤满了新老读者。广播喇叭一遍又一遍介绍着图书馆的性质、任务,图书馆现状和发展历程。
在此同时,各类服务宣传活动相继展开。一时间,电台、电视台、日报社都在显要位置上向社会报导了这一活动。于是,人们在工作之余,茶余饭后,街头巷尾纷纷地议论开来。“怎么回事儿,图书馆?图书馆怎啦”!
是啊,如果没有宣传媒体这般地宣传报导,怎会有数十万人众注意佳木斯市图书馆呢!真有人,而且还不只一人来咨询台,图书馆卖新书吗?也有略明白一点的说,图书馆只是借书还书。而馆长先生在电台、电视台的专题节目中向全市民众说明:图书馆是文化、科研、教育事业机构。它的任务是为科研生产、为普及全民族科学文化知识服务!与此同时,咨询台和图书馆门前的广播不断地向人们宣传。于是,人们才恍然大悟——奥,图书馆还有这么大的能耐!
二、佳木斯市图书馆现状和发展
数十万观众在电视机前看到了这样的画面;图书馆大厅正中一幅巨大的,表现中华民族图腾,反映中化民族科学、文化发展历史,并以金钥匙打开知识宝库为主题的丙烯壁画。
沿梯而上,首先撞入眼帘的是培根的那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宽敞明亮的阅览室,整齐洁净的桌椅,一排排一对对,对着读者开放的书架……
佳木斯市图书馆成立于1956年,人们不会忘记图书馆走过那段艰难的路程。建馆三十三年来,由于众所周知的政治原因,当时的市馆几经搬迁,一无馆舍,二无最起码的图书馆设备,而且藏书少的可怜。当时的佳木斯市图书馆几乎处在半瘫痪的状态。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如一缕春风,吹醒了这边陲小城,当时的佳木斯市图书馆馆长贾桂林,早已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这个四七年就参加革命的老同志,得知市里筹建图书馆大楼,主动要求承担这个艰巨的任务。他披星戴月废寝忘食,一次次地去省汇报请示,修改方案。从馆址动迁到新馆设计,从原材料购买到与施工单位磋商等速度质量等一系列问题,无不倾注了这个历经坎坷,其毕生精力毫不保留奉献给党的伟大事业的老同志的心血。
1980.5.26中央书记处第23次会议上,讨论了刘季平同志受国家文物局委托向中央书记处汇报《图书馆工作汇报提纲》。中央书记处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并作出若干促进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同年6月中央有关部门印发了上述决定。
这是图书馆发展的契机,更是科学知识科学技术中兴的东风。仅黑龙江省一天早上就建起59个公共图书馆。机会来了,佳木斯市图书馆建设如火如荼地开展了起来。
一九八三年图书馆大楼终于破土动工了。由于当时佳木斯正处于百业待兴之时,地方财政极为紧张,省里拨款也是寥寥无几。在大楼动工紧张日子里,贾桂林从省城一下火车,便怀着忐忑的心情叩开了当时佳市长李福顺的家门。李福顺听完汇报后,被眼前这个风尘仆仆,连日奔波使本来就瘦小单薄的老同志深深感动了!
事隔几日,在一次全市政府工作会议上,市长铿锵有力地说,佳木斯这个有着五十万人的城市, 不能没有一个像样的图书馆。图书馆是一个地区教育文化经济的标志。我们要为我们的后代负责!没有闪光的语言,没有华丽的词藻。然而,却打动了与会者的心,尤其是贾桂林这个老同志的热心和行动,更是感动人心。很快,全市各个部门,有人出人有钱出钱。图书馆大楼被列为1984年的市政府为全市人民办十件好事之一。至此,市长心里开始惦念着大楼进展,百忙中总是抽出时间到工地转一转,认真地与施工单位领导商谈工程进度和质量。图书馆大楼确实牵动了市领导的心,难怪人们说,图书馆大楼是李市长的命根子。
图书馆大楼终于在1986年国庆节前竣工了。市长笑了、贾桂林笑了、全市人民笑了。在隆重的开馆典礼上,李市长亲自为图书馆剪彩。市长在出国考察之前将贾桂林接到自己家里,提笔挥豪为贾桂林写了八个大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在电视台播放了市图书馆开展为科研生产,为乡镇企业深层次服务之后,有人便把电话挂到电视台。请求电视台协助与图书馆联系,请图书馆帮助他们,完成科研生产中遇到的难题。更有甚者,在一次会议上有人说,我们不指望什么科研部门和某些职能机关有偿辅助。本来无钱,去哪儿弄钱付这个费那个费呀?图书馆服务不仅不要钱,又能解决好多名气大的单位解决不了的问题。这一回,人们是彻底的了解了市图书馆,知道了它的实力,明白了图书馆在科技兴市振兴经济中的作用。
为了开展好服务宣传周活动,市图书馆采编部仅用了20多天的时间,突击分编和上架新书4000种,万余册,发出近百份百科新书目。社科部主动为劳务所,失足青年送书,为他们打开了人生的希望之窗,科技部用较短的时间,所有新书实行了半开架借阅,办证读者人数随之大量上升参考部及时增刊,信息简报又开办了精华图书展览,在后来召开的全省深层次服务研讨会上受到省文管会图书馆处刘经宇处长的表扬。
据不完全统计,宣传周期间,全馆读者人次比宣传周前猛增加300万人次。在精华图书展览厅里,读者说这次书展是我们大开眼界,图书馆有这么多我们想看的书。图书馆的同志待人亲切,服务周到,我们的心情非常愉快。
是的,不少读者中午带饭来看书,一扫以往中午阅览室无人的现象。
29日上午,社科阅览室会场,中央悬挂着红色横标,上面写着“1989年读者座谈会”到会的百余名读者中,有工人,农民,教师,学生,工程师。玻璃厂厂长说,我们是濒临倒闭的小厂,是图书馆,救了我们厂。不只是说生产中遇到的难题,就连推销产品都倾注了,图书馆同志们的劳动和心血。这两年我无心参加什么会议。今天说啥我们也得来到这里。一是告诉大家,我们的产品在市场站住了脚:二是来感谢图书馆的同志们。今天我带了点礼物,不收不成。现在我们发财了,今后我们要包下图书馆的福利,这叫有恩报恩。馆长们笑了,这是我们应该做的,礼品我们决不能收……
一位教授感慨地说,我们研究的是诺贝尔数学奖的一个问题,去了多少图书馆也找不到我们需要的资料。可你们的科技部,辅导部的同志几经周折,甚至开展馆际邮借,终于将资料送到我们手了。有人插话,你们图书馆的信息员到省开会,还挤时间为读者查资料。也有人提出应时小说借不到手,少儿读物少的可怜,藏书量二十万左右,而且大多又比较陈旧。对于近六十万人城市的阅读需求,差距是较比悬殊的。
2、少儿书画展览
宣传周独特新颖的场面,应属少儿书画展览厅参展的110余件作品。这一次画展共报来应征作品近千件,作者500余人。经过初评、中评和复审,选出了一,二,三等奖,获奖者年龄最大16岁,最小只有五岁。画展提高了少儿的艺术修养,促进了孩子们向艺术高峰攀登的勇气和信心。图书馆真正成了培养少年儿童的第二课堂,几天的展出,参观人数千余人次,对社会对孩子们的学习上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青少年书法报主编,社长来此祝贺,并为孩子们题词鼓励。
3,读书育人演讲会
读书育人演讲会,可算是宣传周活动的点睛之笔,高潮所在。29日下午1点30分,市政协,市文化局等有关领导,还有部分高校的大中专学生等20个单位400余人参加。参加演讲的代表以满腔的热情,流畅的语言,深刻的道理使人们对图书馆这书的海洋,知识的源泉有了更明确的认识。与会的领导说,图书馆服务宣传周活动非常好,对提高整个社会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民众读书兴趣和方法,并有效地利用图书馆都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佳木斯市图书馆的宣传周活动,在各级领导及有关方面的通力协助下,圆满结束了。然而,在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类似佳木斯图书馆这样靠国家经费養活的事业单位,面临一个首要问题就是经费严重不足。图书馆馆长这个比共和国国龄小五岁的北方汉子,在去年年末走马上任。在此之前,他也认识到,经费不足对图书馆开展好工作是个多么严峻的考验,他经得起考验吗?
今年伊始,在经过反复论证,他首先在全馆进行了认真、大胆地改革。首先在人员任用实行层层聘任,在管理上,全面系统科学地实行了目标管理责任制,形成月有计划又有总结和奖惩。如此,解决了工作不认真不负责的现象。使图书馆形成了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良好风气。图书馆的服务问题解决了。还是新书少,满足不了读者的需求。出现在读者意见薄上的寥寥数语,时常压在馆长的心上。如何把有限的经费用在购新书上,首先从办公用品上下功夫,办公用品实行包干制,各部室按季度统一领取并节俭使用。如此管理,仅此一项办公费用比去年同期减少32%;其二,裁减多余的临时工,一年下节余开支一万多元。制定公费医疗制度,严格控制可出可不出的差旅费,节约用电用水等等。今年五月,楼内管道冲洗,按常规需交4500元请人清淘。办公室与热力公司商定由本馆自行清淘。搭自行车棚、修书架仅此三项节约近万元。
这点钱对某些单位来说,怕也就是几顿饭的开销。可对图书馆这些钱能买多少册新书呀。用馆长的话说,家大底子薄不精打细算日子没法过呀,重要的是满足不了读者用户的知识信息的急需呀!
图书馆工作人员工资低,福利待遇少,多为员工谋点福利,也是馆长考虑的问题。于是,把行政办公室挤在一个小屋,腾出大屋再把洗澡间,收发室等非业务用房充分利用起来,出租给与文化相关的企事业,这可是一笔可观的经济收入,这以文养文每年可购置新书万余册。与此同时又办起群力分馆每年可进新书五千余册。
当然,按上级领导要求,差距还远着呢。省厅要求50万的城市要有三十万藏书,而我们馆只有二十万藏书,当然,只要有决心艰苦努力,会达到目的的。橫向比较,苏联人均7.32册;美国人均2—4册。我们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会达到这个目标的。
在本文既将结束的时候,佳木斯图书馆的宣传周早以结束了。可以说这次宣传周活动,是佳木斯图书馆整个发展历程上的一次闪光。闪光能否变成恒光,这也确实是我们在思考的问题。宣传周之后,新的矛盾会出现了,利用图书馆的人多了,图书馆现有的实力能否满足读者用户的需求?可是呀,这个需求是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科研生产的发展的是怎样的关系,重要的是图书馆能在这个关系中做些什么,相信领导和人民群众会深思并会得出结论的。
原创首发


作者简介:袁洪杰,78,喜爱文学,也尝试着写作。多年来,在网络平台编辑老师的指导下,在网络平台也推送发表了一些作品。喜欢用文字表达感情,抒发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