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秦腔的豆村人(散文)
作者:赵群道
六月二十日的傍晚,文友尚飞红打来电话:“群道哥,今晚县上看戏去不去?”“去!”我马上做了回答。“好,十分钟后车到你门上!”县上沙沙河水街举行“秦腔,秦人,秦声——陕西省首届乡村戏曲大舞台”开幕式,这个消息早就知道,苦于交通工具不便,今天有车去,岂不是好事一桩。我高兴的加了件衣衫,怀里揣了个粽子(没吃晚饭),等候车来。
尚飞红,是我邻居的个小妹,出嫁到集贤六曲严家堡,早年上的水利学校,工作在水利战线,去年退休。后来受我的启发,开始了文学写作。她也爱秦腔戏,写了《爱上秦腔》、《老娘门上看大戏》等文章,和我算是同路人。迎着夕阳和晚霞,我们和几个乡党坐车朝沙沙河驶去。
沙沙河演出场地,人山人海,比肩接踵。熙熙攘攘,喜 气洋洋。高大的舞台装饰一新,霓红灯交相辉映,火树银花,台上花团锦簇,姹紫嫣红。随着开场锣鼓,领导讲话,演出拉开了帷幕。戏曲名家梅花奖得主齐爱云率先登场,她唱腔优美,轻歌曼舞,一曲“天女散花”把人们仿佛带入仙境,令台下交口称赞,掌声不断。紧接着周至籍戏剧明星轮番上场,刘随社、屈巧哲、李淑芳、侯红琴、张武宏,他们有慷慨悲壮,有委婉动听,有金戈铁马,有缠绵悱恻,声泪俱下,荡气回肠。最后,压轴戏《杨门女将深谷探险》,把杨门女将忠国爱民之心表现的淋漓尽致,炉火纯青,台下观众拍手叫好,呐喊声此起彼伏。

回家之后,久久不能入睡。秦腔戏产生于周秦汉唐文化的肥沃土壤中,是三秦儿女勤劳勇敢情怀的抒发,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展放,是三秦儿女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我们豆村堡子村大人多,人杰地灵,也都是秦腔的爱好者。
豆村一万三千多人爱秦腔,也是由来已久的事了。根据有关资料记载,豆村司浪庙前的古戏楼,是明代永乐年间修建的,专为庙会助兴演出。据说明代中期的状元康海(武功人)和王九思(户县人)写的杂剧《中山狼传》和《杜甫游春》,由周至户县戏曲名角以秦腔的形式在此演出。到了清朝末年,豆村人就成立自家的戏剧班社,这就是有名的“王二家班社”。
王二家班社,从清光绪三十年(1905年)创办,历经“老箱主”“小箱主”两代领班,沿续四十年,后于1945年停办,老箱主王秀成(1876——1942),在家族中排行老二,他身材高大,年轻气盛,平生两大爱好,爱秦腔戏,爱武术,他从小立下誓愿:有一个自家的秦腔班社。1905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愿望实现,当时有一个商洛人“石榴花”领着一班人来周至演戏,他们背着几个戏包袱,演些“对对戏”,后来被终南区公所扣押了戏箱。王秀成膀大腰圆,正当英年,他有一身好武功,更有一副热心肠,百般努力,终于要回了戏箱。石榴花心存感激,更佩服王秀成的为人,便拜其为师,投靠门下卖唱。王秀成又向本村几个富户募捐资金,添置戏箱,并在本地临县招聘艺人,成立了大戏班子,这就是“王二家班社”。

“王二家班社”招贤纳士,广收人才,请来了盖天红等教练,相互配合,齐心协力,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经过几年的努力,排演了《闯宫抱斗》、《游西湖》、《金沙滩》、《临潼山》、《春秋笔》等二十多台本戏,也培养了不少优秀演员,人才济济,名角荟萃。万娃,艺名楼观红,工花旦,扮相俊美,身段苗条,唱腔清脆,委婉动人。《王娟娟点炮》、《杀狗劝妻》不同凡响。韩振民,工文武须生兼红生,唱腔苍劲豪迈,穿透力强,他扮演《金沙滩》的杨继业,曾获咸阳地区表演一等奖。乔德福,工文武须生,擅长官衣纱帽戏,后西去兰州市秦剧团。王兴国,工二花脸,套路娴熟,功底扎实,演技过硬,闻名遐迩,誉为“活张飞”。还有刘启民,进娃等,上世纪三十年代,马振庙开光,王家班社和县上郭(英)家班斗台,王家班社戏箱破旧剧装褴褛,但演员出力,声情并茂,最后获胜。
小箱主王立极(1906——1988)身材精瘦,精干麻利,他也有一身好武艺,在家父有病后,继承父业,成了王二家班社小箱主,带领剧团演员,四处闯荡,不忘初心,步履艰难,活跃在周至户县兴平眉县一带,直到1945年,因众多原因,王二家班社停办解散。戏箱卖给了本县红崖头李生春,李生春办了一个戏班叫“宜春社”。
1949年,解放战争进入尾声,中国人民解放军打到了周至,占领了豆村。田峪河的西岸盘踞着国民党胡宗南的部队。解放军是战斗队,又是宣传队,白天帮助老百姓挑水劈柴,打扫卫生,打靶训练,擦枪擦炮,做好战斗准备,利用空闲排练节目。

农历五月二十日晚,第一野战军文工团在豆村北门外土台上演唱秦腔现代剧《血泪仇》,台上演员唱念俱佳,声情并茂,扮演王东才的演员声泪俱下,把戏演活了,台下的战士和老百姓全神贯注,心系剧情,许多人感动的潸然泪下,激起了大家的阶级仇,民族恨。
豆村人孟守礼正值青年,他拥护解放军,主动把一连战士安排自家门房庭房,和战士们打得火热,孟守礼酷爱秦腔,解放军文工团排练时,他不是提水就是送干粮,搬桌椅拿干粮,把自己看成剧团一员,剧团随军西进,他不顾家人阻拦,死搅蛮缠硬要随军,最后到西宁唱戏,转业在其他部门退休。
解放军唱《血泪仇》,几年后又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豆村人尚存德(现年85岁),1956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因他有唱戏的基础,招收在部门文工团,当团政治部主任看到他的档案问道:“你是豆村人?”“是的”主任拉着他的手说:“我在豆村唱过戏,那晚演的是王东才呀!”主任情不自禁,热泪盈眶。尚存德忙说:“首长,豆村人都夸你唱得好,是个好把式”说完,两人紧紧地抱在一起。

全国解放后,人民过上了当家做主的好日子,豆村人也过上了好生活。村内秦腔爱好者有了办剧团的念头,他们组织原王二家班社,香会水会有关人员,征得政府同意,将原各街巷社火衣帽箱子集中在乡政府(豆村解放初为乡)作为戏衣,于1953年成立豆村业余剧团。他们宣传土改,控诉剥削压迫,歌颂抗美援朝,排演了自编的秦腔戏,受到好评。团长苗百中发动群众捐款,添置戏箱,又请名导演赵毓华(豆村九队人)培养演员。导演赵毓华曾和刘毓中同期学艺,工正旦青衣,他的《卖妙郎》《游西湖》等唱红周至户县兴平武功。他培养了红娃、全福、柏长青、孟秀、堪牢子多名演员,先后排练演出了《玉虎坠》《八件衣》《转肠壶》《双相容》《闯宫抱斗》等二十多本戏,唱红了方圆百十里。
豆村业余剧团戏好,导演演员出了力,也离不了热心支持的群众。每当演出旺季,剧团在外不回家,村里邻居乡党自愿组织帮工队,不要报酬,给他们干活务庄稼,解除演员的后顾之忧。
1963年社教期间,剧团排演了《穷人恨》《三世仇》等现代戏,配合形势,教育社员。1966年冬,剧团改名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排演样板戏《白毛女》《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等,后来,又排演了《海岛女民兵》《向阳川》《第一个浪头》等戏。在这些戏里,《沙家浜》首屈一指。柏长青,豆村十队人,从小爱秦腔,早年在终南公社剧团,他人聪明脑子灵,敢于创新,在宣传队任导演兼主演,排练《沙家浜》,柏长青演郭建光,罗**演阿庆嫂,郭鸿儒演刁德一,三人联袂,各有特色,人物生动,栩栩如生,演红了周至大地。县文化部门调演,在全县演出二十多场,并赴解放军八五一部队驻地,慰问解放军指战员,得到了官兵的热烈欢迎,那时流传一句话:“豆村(剧团)吃面不喝汤,唱戏唱的沙家浜!”

豆村人爱秦腔,不但村里人爱,在外的学生干部职工教师也爱秦腔。1958年暑假,他们临时组织剧团配合形式排练了眉户《梁秋燕》,他们虽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但文化程度高,理解能力强,善于模仿,演活了人物,演出效果不亚于专业团体,《梁秋燕》演遍全县,演进了群众堂(当时的县剧院),1962年又排演了《火焰驹》《李双双》,乐队一丝不苟,演员表演认真,获得了群众的好评。
改革开放后,豆村人爱秦腔的热情更热烈,村里秦腔自乐班,如雨后竹笋蓬勃发展,四五个秦腔自乐班暗中比赛,一决雌雄。村中央的司浪庙内,锣鼓声音不绝于耳,爱好秦腔的男男女女,聚集此地,训练演唱,秦声秦韵在村中回荡。2000年新世纪的农历大年初一,豆村村民自发组织的秦腔新春演唱会,轰动了整个周至县。秦腔爱好者苗福胜、李逢德、田英文等人,组织村民自筹资金,举办秦腔演唱会。那天是个阴天,天气有些寒冷,但爱好秦腔的人们早早集中在戏楼前。锣鼓敲响秦韵悠扬,一位青春靓丽潇洒大方的女子手握话筒“豆村的父老乡亲,大家新年好!”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大家惊呆了,这不是赫赫有名的陕西电视台著名主持人陈爱美吗?是的,她就是陈爱美,齐耳短发,透出麻利精干,笑容满面,显示出对秦腔的热爱。台上的演员激动了,热情更高了,你唱《二进宫大升官》,我唱眉户《梁秋燕》,《断桥》刚完,《赶坡》又开始。夫妻同台,父子同台,爷孙同台,屡见不鲜。群众的热情也感动了陈爱美,原先说好的两千元出场费,最后收了一千元。豆村的媳妇,著名演员李淑芳也登台献艺。活动一直持续到下午,后来又唱了三天大戏,这些费用全由苗福胜一人自愿承担,共花一万多元。2008年豆村自乐班自编自演的秦腔大合唱《共产党与人民鱼水情深》,荣获陕西省首届农民戏剧节一等奖。

豆村的人爱唱秦腔,豆村的文化人也爱写秦腔。十九队的张潮海老师,受家父的熏陶,很爱秦腔戏。年轻上高陵师范就写了三万多字的评论《论范紫东先生的艺术形象》,在戏曲界引起轰动。他后进修陕西师范大学,走上了教育战线,曾担任周至县三中、五中的校长,工作积极,责任心强,受到上级的表扬。工作退休后,他淡泊明志,多才多艺,倾身心的投入到秦腔事业。他先后改写了《蜜蜂计的山神庙》、《李世民祭灵》、《打金枝的寿堂》,还创作了大型秦腔戏《郑庄公平判》,他组织秦腔自乐班,吹拉弹唱,件件皆精,有时穿上戏衣,粉墨登台,村里人叫他秦腔迷。
豆村三队尚玉峰老师,早年从事教育事业,也担任过周至三中领导,退休后闭门写作,创作了长篇古典小说《东土斗战记》,尚老师的父亲早先也唱戏打板,豆村人称他“鼓客”。尚老师对秦腔也爱不释手,通过听广播看电视,整理秦腔选唱四百多段,2010年编印《秦腔戏自乐选唱》,并介绍秦腔板路。此书受到了群众的喜爱,县剧团跑业务的也来购买,尚老师后来还创作了秦腔剧本《姜维救国》。
本人1973年高中毕业,回家务农,也喜爱上了秦腔。1978年在周至文化馆参加了文学戏剧创作学习班,后来写了眉户剧《飞鸽展翅》,秦腔大型剧《神圣的使命》,订阅《陕西戏剧》等杂志,收集剧本、脸谱等。2013年在《中国秦腔》杂志发表了《秦腔剧名趣谈》,2023年又写了反映秦人秦腔的短篇小说《戏迷巩老三》,收集《秦腔剧目初考》和五百多本秦腔剧本。
秦腔戏,它是记述历史,论兴亡评得失,给我们树起一面历史的镜子。秦腔戏,它叙述着一个个忠心报国大智大勇的英雄,它生于三秦,流传西北五省,它是三秦儿女不可缺失的精神食粮。秦腔,秦人的根,秦腔,秦人的魂,秦之声,永在三秦儿女的心田。



作者简介:赵群道,男,1953年2月10日生,农民,周至县作家协会会员,从1983年在《周至民间文学》、《周至文艺》、《二曲文学》等杂志报刊发表短篇小说散文六七十篇,在国庆七十周年征文获奖,2021年印出本人专著《乡土散笔》。联系电话:13259495936通讯地址:周至县终南镇豆一村南一街


【诗韵楼观】
~~~~~~~~~
纵情笔墨 快乐自我
~~~~~~~~~
特邀顾问:王芃 张地君
文学顾问:魏龙 凡夫易谈
总编:诗韵楼观
主编:陈洁 张香荣
编审:吴建辉
编委:宛雪 秋芝韵 吕孔雀
美术编辑:吕义孝
刊头制作:宋育平
文宣:魏龙 存良
法律顾问:陈昌文
投稿加主编微信:139911360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