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高庆 马 骏
9月17日上午,回老家偃师区山化镇游殿村(2023年3月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列入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拍摄马氏家谱碑,因沁伊高速修建,中途改道走蔺窑村才能回家。道路平坦,树木林立。当汽车行驶在蔺窑村北时,有一座汉白玉石雕像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这里是埋商成汤王的墓。我和弟弟说,先回老家拍照,回来后还是路过这里再去拍照。当回来路过时,弟弟提醒我说,你不是说来这里拍照的,我才恍然大悟,当车行驶在距离商汤陵路东2000多米时,急促地说,停止,停车.....你把车开在前面等我,我在这里下车。太阳当头照,踏走在田埂上·⋯··

在偃师区山化镇蔺窑村北,耸立着一座高大的陵墓,3600年前,一位仁德君主就被安葬在这里。这位君主,就是以“成汤革命”著称的商代开国之君──成汤。

全国各地多有汤陵,而成汤真正的葬身之地又在那里?清代著名经学家和方志学家孙星衍曾根据文献中有关记载,采用逐个辨析的方法,考证出偃师汤陵是成汤的真正葬身处,其他如扶风汤陵、宝鼎汤陵、虞城汤陵、商丘汤陵、亳州汤陵等,都应是纪念性的墓冢。

据晋《太康地记》 “尸乡南有亳坂,东有城,太甲所放处”这一记载,孙星衍认为,虽然文中没提到偃师和汤冢,但尸乡在偃师,伊尹“放太甲”的地方为桐宫,桐宫近汤冢,意思也就很明白了。唐《括地志》也提到:“洛州偃师县东六里有汤冢,近桐宫,盖此是也。”北宋 《太平寰宇记》则说:“偃师县汤陵坑在县东北山上八里。”明《一统志》也说:“成汤陵在(偃师)县东北山上。”孙星衍认为,偃师既是商都西亳所在地,则汤的埋葬之地亦应在此。

当代历史学家蔡运章认为,成汤灭夏后建都偃师,且在此为帝王13年,死后理应埋在都城附近;汤的后代有八九人在这里为王,为祭祀方便,也不应将先王埋在与商都之初的西亳毫无关系、且远离都城的商丘、虞城、亳州、扶风、宝鼎、曹县等地。此外,1947年,人们曾在汤王陵前3米多深的地下发现的石马、石羊,很可能是汉、唐以汤王陵来重修汤王陵的文物遗存。

1983年春,考古工作者在偃师尸乡沟发现了3600年前的古城遗址——商都西亳城。它是我国考古发现的商代遗址中,年代最早、规模最大、规格最高、保存最完好、文物遗存最丰富的一座商代都城遗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它列为1983年世界17大发现之一。这次考古发现,使一直争议较大的成汤埋葬地也水落石出,位于偃师蔺窑的汤王陵是成汤埋葬地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可惜的是,汤王陵在“文革”中遭到了一次大破坏。1971年冬,位于村北1公里处,长20米、宽18米、高7米的陵墓被平毁。据说墓土是从外地运来的,土质黏而硬,最后只好动用炸药,断断续续花了1年多时间才告“竣工”,但陵墓原址还是比周围地面要高出一些。好在几年前,蔺窑村人按原来的大小丈量出陵墓具体位置重修陵墓,汤王陵墓如今又恢复了其高大宏伟的原貌。
2002年3月,在纪念商汤建都西亳3600周年学术报告会上,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中国古都学会会长朱士光等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十名专家学者认为──3600年前,我国第二个奴隶制王朝的开国君主成汤在西亳,即今河南偃师区尸乡沟建立了商王朝的第一个国都,成汤王的陵墓就在距西亳不远的邙山岭蔺窑村北。(来源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