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救赵一曼的英雄
——济南人董宪勋纪念馆开馆
孙 明

在这秋高气爽喜获丰收的日子里,董宪勋纪念馆于9月17日隆重开馆。全馆占地面积300平方米,纪念馆座落在著名的玫瑰之乡平阴县孝直镇柳滩村。

进入董氏祠堂,人们可沿着左侧向北进内院。

首先进入眼帘的是寓意着白山黑水、翠竹长青的董宪勋纪念馆影壁,让人们肃然起敬,心潮澎湃。

赵一曼孙女陈红亲笔题词“董宪勋纪念馆”匾牌高高悬挂在纪念馆正门上方,金色的大字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

董宪勋纪念馆前言

纪念馆第一展厅,民族危亡,责任担当部分。

在纪念馆中说到董宪勋,首先要了解赵一曼(李坤泰)。在那战火纷飞的抗日救亡中,赵一曼听从党的安排,由四川宜宾市离家别子,与日寇血战于白山黑水之间,因战斗负伤被俘,狱中受尽酷刑,仍大义凛然、宁死不屈,最终将31岁青春年华献给祖国解放事业。

1905年10月27日赵一曼(李坤泰)出生在四川省宜宾县北部白杨嘴村。父亲李鸿绪,自学中医,为乡里看病。母亲兰明福,操持家务,共生6女3男,一曼排行为七。1913年8岁,赵一曼入"私塾"学习,成绩良好。1918年13岁,父亲逝去,由大哥李席儒和大嫂周帮翰管家。

1924年大姐夫郑佑之(中共首届四川省委委员)介绍她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2月28日考入宜宾女子中学(现宜宾第二中学)。读书时,被选为女中学生会常委兼交际股股长、宜宾妇联常委会主席。同年,宜宾特别支部成立时,她即由团员转为中共党员,同时担任宜宾妇联和学联党团书记。

1926年5月,"五卅"运动一周年时,正是抵制洋货的高潮。赵一曼按照中共的指示组织党团员在学生中宣传,抵制英国煤油轮船靠拢宜宾码头,学生们遭到了武装镇压,由此引发了全城罢工、罢市、罢课。1926年10月,赵一曼考进武汉黄埔军校。11月,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习。

1927年9月,去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8年冬奉命回国,赵一曼先后在宜昌,上海,江西等地从事秘密工作。

1928年4月,赵一曼与陈达邦结婚。婚后不久怀孕。11月,赵一曼回到上海。12月,被派到宜昌工作。在宜昌产下一子。取名"宁儿"。1930年,赵一曼带孩子回到上海,将孩子寄养在陈达邦大哥陈岳云家。

第一展厅《救助英雄 永载历史》部分。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赵一曼调到东北,在沈阳工厂中领导工人斗争。赵一曼先后任满洲总工会秘书,组织部长。哈尔滨总工会代理书记。

1934年春,任中共珠河中心县委委员、铁北区区委书记,发动群众,建立农民游击队,配合抗日部队作战。后兼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第二团政治委员,率部活动于哈尔滨以东地区,给日伪以沉重的打击。1935年秋,兼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一师二团政委,日伪报纸也惊叹的这位"红枪白马"赵一曼。

1935年11月,在与日军的一次作战中,赵一曼为掩护部队撤退,手腕严重受伤。她顶着刺骨的寒风孤身撤到山间的一个农舍里,但很快被日军发现。面对敌人的包围,赵一曼毫不畏惧,她忍着伤痛举枪同敌人血战。赵一曼腿部被击中,不幸被日军俘获。

日军知道赵一曼的身份后,欣喜若狂,想从她嘴里获取关于抗日联军的有价值的情报,便找了一名军医对她的腿伤进行了简单治疗,然后连夜审讯。

在狱中,日本人动用酷刑,她没有吐露任何信息。赵一曼忍着伤痛怒斥日军侵略中国以来的各种的罪行。日军见赵一曼不肯屈服,使用马鞭狠戳其腿部伤口。身负重伤的赵一曼表现出了一个中国人保卫民族的决心,痛的几次昏了过去,仍坚贞不屈说:"我的目的,我的主义,我的信念,就是反满抗日。"没说出一字有关抗联的情况。

1935年12月13日,因赵一曼腿部伤势严重,生命垂危,日军为得到重要口供,将她送到哈尔滨市立医院进行监视治疗。日军派董宪勋等3名警察轮流监视,开始董宪勋不了解赵一曼的身份,但他觉得赵一曼并不像上司说的那样可怕,认为赵一曼很有学问又平易近人,因此对她很敬重。

张柏岩亲自给赵一曼医治枪伤,拍X光片时发现她大腿伤处有24块碎骨,已经溃烂化浓,生命垂危,得知赵一曼不愿意据腿手术,他就保守治疗,保住了赵一曼的一条腿。

自从换了单独病房,赵一曼和董宪勋交谈的机会就更多了,赵一曼向他要来笔和纸,把自己耳闻目睹和所经历的事,用通俗易懂的文学笔法写出来,然后把这些文字悄悄塞给董先勋,叮嘱他回家再看,看完销毁,以免被敌人发现受到牵连。

赵一曼在住院期间, 在爱国医生张柏岩5个多月的精心治疗下,伤势好转,她要争取逃出敌人魔掌,继续从事抗日斗争。利用各种机会向看守她的警察董宪勋与女护士韩勇义进行反日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受到教育的两人决定帮助赵一曼逃离日军魔掌。

韩勇义在报纸上看到赵一曼是个了不起的抗日英雄,赵一曼给韩勇义讲了许多自己如何参加抗日斗争的故事,这让韩勇义也向往着参加抗日斗争去。

有一天,董宪勋递给赵一曼一张纸条。上面写着简短的文字,他愿做一个反满抗日的战士,帮助赵一曼逃走,同他一起到游击区去参加抗日斗争。

为了早日逃离敌人的魔掌,赵一曼和董宪勋、韩勇义在病房里多次秘密策划研究有关逃走的具体方案。决定由董宪勋负责计划逃走的方法、逃走的路线;由韩勇义负责筹集逃脱的经费。最后决定到宾县三区,那里是第三军部队经常活动的地方,先和地下组织联系,再去寻找抗日队伍,只要到山里就好办了。

6月上旬,董宪勋听说南岗区的警察要在7月份有调动的消息。他想如果他被调走了,事情就前功尽弃了,这个意外的消息促使他加紧准备工作。

1936年6月28日,董宪勋与韩勇义将赵一曼背出医院送上了事先雇来的小汽车,董传史积极帮助董宪勋出主意,租来一顶小轿抬赵一曼出城,人手不够又让董广政去帮董宪勋的忙。

经过辗转后,加之下雨道路泥泞,天亮时赵一曼才到了阿城县境内的金家窝棚董宪勋的叔叔董元策家中。

因为道路泥泞,又不敢走大道。他们走到距游击区只有20里地时,被敌人追上了。眼看敌人就到眼前,董宪勋跳下车准备一拼,赵一曼拉住他说:快把枪扔掉,就说你们是去乡下结婚的,把一切都推到我身上。

日寇对赵一曼施行各种软硬兼施和非人道的酷刑,赵一曼始终坚贞不屈,敌人无计可施,只能用她的死来威吓根据地的人民,把她押回珠河去执行死刑。赵一曼在临行前的火车上,写下给儿子的遗书。

伪大同报和日伪档案一组,记载着董宪勋和韩勇义二人是如何在赵一曼的宣传教育下,决心救助赵一曼的报纸、档案。

1936年8月1日,日军将她押往珠河。8月2日,日军将其绑在大车上,在珠河县城“游街示众”。赵一曼一路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高唱《红旗歌》牺牲于珠河县(今黑龙江省尚志县)小北门外,年仅31岁。

董宪勋原名董宪煦,1908年出生于平阴县孝直镇柳滩村,1935年他投奔在哈尔滨的本族叔叔董传史谋生计,董传史为他找到一份警员的工作,几个月后接受了监看赵一曼的任务,在赵一曼的革命精神感召下,他和护士韩勇义一起决定救出赵一曼,在营救即将成功之时,被日本鬼子追上抓回,受尽酷刑,坚贞不屈,最终惨死于狱中。

董传史(1880一)出生于平阴县柳滩村,20年代初闯关东在哈尔滨的太平桥居住,家乡人去哈尔滨寻找工作,都投奔于他,他都热心相助。1935年董宪勋及次年董广政去哈尔滨都是董传史给找的工作。董传史积极帮助董宪勋出主意,租来一顶小轿抬着赵一曼出城,人手不够又让董广政去帮董宪勋的忙。在董宪勋、董广政和董衍策被捕入狱后,董传史多方打点。两个月后只救出了董广政,董衍策,帮助他两个人逃回老家。

董元策(董衍策)在营救赵一曼的行动中,是董家家人辈分最大的。他20年代初闯关东,落户在哈尔滨东南方向40里处的金家窝铺以种地为生。1936年6月28日凌晨,董宪勋和赵一曼几个人来到金家窝铺董元策家时,一家热情接待,毫不犹豫。为避开敌人耳目在董元策家里躲藏了一天。晚上,董元策以换工的方法协商租用魏玉恒老汉的马车,趁着夜幕送赵一曼他们奔向山里的抗联根据地,由于雨后道路泥泞,一个晚上才走出20多里。30日早上被日本鬼子骑马追上,董元策和董广政一起被抓受了牢狱之灾。两个月后在董传史的帮助下逃回老家,1971年春天去世。

董广政,1906年生于平阴县柳滩村。1936年6月。他闯关东来到哈尔滨,投奔爷爷董传史找工作。遇到了董宪勋救赵一曼这事,需要人手帮忙,在董传史和董宪勋的动员下,他毅然参与到其中。后来董广政也决然和董宪勋一道,跟着赵一曼去参加抗联打鬼子。逃回老家柳滩村,新中国成立后到抚顺市定居。

张伯岩辽宁法库县人。1915年考了奉天南满医学堂读书,毕业后在奉天、长春等地的铁路医院任外科医生。1929年起历任东三省特别区市立医院医务长、外科主任、市立医院院长。当他得知赵一曼被敌人杀害的消息,愤然辞去市立医院院长的职务,开办松山外科医院。东北解放后历任哈尔滨市卫生局局长、哈尔滨市副市长等职。1962年因病医治无效逝世。

韩勇义,辽宁省横仁县人,九一八事变后随家迁居黑龙江省呼兰县。1935年高小毕业进入哈尔滨市立医院看护妇养所。1936年到哈尔滨市立医院做见习护士,在看护赵一曼治伤时,受赵一曼影响和教育,决心与董宪勋一起帮助赵一曼逃出魔窟。 营救失败后被日本鬼子抓入牢狱判六个月的刑期。

魏玉恒用三匹马套的铁轱辘马车拉上赵一曼四人赶路,大雨过后道路泥泞,被日本鬼子追上,赵一曼对魏玉恒说:你就说是我花钱雇来的,魏玉恒被气急败坏的伪警察打了几个耳光,一齐押回哈尔滨后审问无果释放。1960年哈尔滨文史部门人员到金家窝棚采访,给魏玉恒拍下了此照。

赵一曼虽然牺牲了,在营救过程中董家4人董宪勋、 董传史、 董元策、董广政参与其中,董宪勋惨死在狱中。赵一曼精神传万代、董宪勋义举昭千秋!历史和人民不会忘记,他们的革命精神和事迹将永远值得后人敬仰。

第二展厅《勋绩长崇》部分,匾额是赵一曼孙女陈红女婿朱宾生夫妇题写。

赵一曼到在日本侵略者枪口下,成为一只涅槃的凤凰,生命终止了,灵魂得到永生!同时,在赵一曼的感召下,董氏家族成员四代人勇救英雄赵一曼的事迹也不断被揭示出来,使其后人受到鼓舞,家风得以传承。正可谓:赵一曼精神传万代,董宪勋壮举昭千秋。

1946年。东北解放后,党组织找到了韩勇义,给她安排了工作。根据她的讲述编写了电影《赵一曼》于1950年上映,成为教育革命后代的著名影片,起到了巨大的影响和作用。

1948年,中共东北局把松江省警署原址改建为东北烈士纪念馆。开设赵一曼事迹专区。巴山街命名为一曼街,还命名了一曼小学,赵一曼的名字和英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高举党的旗帜,开展社会主义建设。

赵一曼的后人们参加各种纪念活动,积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董宪勋家乡的董家人,在了解了董家人勇救赵一曼,特别是董宪勋为救赵一曼而献身的事迹后,受到教育和鼓舞,同时感到无比光荣和自豪。

董家人的代表董光生应邀参加了莫言先生为赵尚志赵一曼题写纪念碑的揭幕仪式。

舍生救一曼,大义董家人!这是展馆内安装的电视,内容丰富,史料翔实,合集感天动地。

2021年6月28日和次年同日,两次在东北烈士纪念馆举行了《重走英雄路永远跟党走》的纪念活动。

大量的史料考证董家四代人勇救赵一曼的事实。

2021年6月10日,在这里举办了《纪念董宪勋救赵一曼八十五周年书法展》,展出了全国各地书法家题写的85幅歌颂赵一曼英雄精神和董宪勋英雄壮举的书法作品。

2023年董家人捐资四十多万元兴建了董宪勋纪念馆,用于教育子孙后代,学习赵一曼的英雄事迹,学习董宪勋英雄壮举,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永远跟着共产党,为振兴中华做贡献!

魂归石,2021年6月27日,董氏族人纪念董宪勋救赵一曼八十五周年,进行了重走英雄路活动,从东北烈士纪念馆出发,沿着当年救赵一曼的路线前进。在当年被日本鬼子骑马追上他们的李屯路路边偶见此石,它象征着董宪勋的铮铮傲骨。于是,运回山东平阴柳滩村董氏祠堂,意寓着董宪勋魂归故里。当你看到这块花岗石一定会肃然起敬、心潮难平。

《英雄董宪勋》这首歌曲是董氏族人董光生作词,东北抗联研究会张智深会长谱曲录制的。歌曲优美动听,唱出了英雄的精神和气概,收藏于馆内。

馆内董氏家训:仁义礼智信,勤勇敬恕谨,孝悌忠廉耻,俭忍友慈和。

董氏家族历史上曾有忠勇仁义和勤奋好学报效国家的事例。明代末期柳滩村的董宗信曾勇救湖屯朱府的朱斌,清代有柳滩村的董世兴灵活接待了私访的康熙皇帝。

抗日战争时期有走出柳滩村为抗日筹建钱财的人民银行创始人董超。

还有为抗日建立情报站而献身的董明朗,有两个参加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董耀德和董宜翰。有平阴县唯一的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董令德等等。现在董家人在优秀家风的传承下,在全国各行各业做着积极的贡献!

还有勤学奋力做出贡献,受到周恩来总理宴请的董程荷。董程荷1928年生人。1947年19岁时就担任了平阴三区的区委书记。解放后,历任平阴县人大副主任,平阴县委宣传部部长,泰安地委《泰安日报》总编。1966年作为全国文化体育新闻战线的群英代表,在北京参加群英会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宴请。1988年在山东太安市政协秘书长的位置上离休。

忠义传家远,义举震关东。东北烈士纪念馆建馆以来,一致寻找董宪勋的家乡,因地域归属变化无果,2018年在老家肥城五里屯的哈尔滨工商局干部王宝民先生的努力下双方终于取得了联系。2020年10月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中心来柳滩村进行了寻访拍摄资料,载入史册。东北烈士纪念馆的领导建议董宪勋的家乡建纪念馆,以宣传英雄事迹,教育子孙后代,传承弘扬民族精神,振兴中华。经泰西董氏族人共同努力下得以始终。

赵一曼是一个民族英雄,而营救赵一曼的董宪勋同样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我们应该为董氏家族四位英烈立一块碑,矗立于天地之间。他们应该成为我们中华民族性格和精神的优秀代表和楷模,值得中华儿女永远铭刻在心,发扬光大!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军旅大校书法家书法宋忠厚独家销售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