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历史看变化
文/图作者:饶晓辉(江西)

前时,因为办理事情需要,调出参军时的档案,还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自己曾经还是挺优秀的。四年从军路,一步一个脚印,一年迈上一个台阶,从战士到班长、连部文书,再到受嘉奖、加入党组织。那个时候,部队基层连队战士,受连嘉奖是件很普通的事,但是能受到营、团级嘉奖的人,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了。在当时那个年代,部队实行干部提拔制度改革后,能干到这个份的土兵,可以说是做到极致了。难怪当年很多熟悉的老首长,都为我不能提干有点惋惜,甚至是愤愤不平。正如原团里通讯股长说的:小饶呀!要是早三年入伍的话,赶上优秀战士直接提拔干部制度改革前,你真是一棵好苗子。

然而,更令我感慨万千的是,档案退役补助费一栏中的130块钱。1985年的130块钱,放在当下是什么概念?我记得85军改前,连首长的工资每月也就七、八十块钱,除去伙食费、服装费、邮寄费(那时只有义务兵享受免费寄信,干部寄信是要自己掏钱的)等等,所剩也就不多。1985年距今已是38年了,据相关资料显示,那时国内人平均工资每月差不多是50元左右。从人均可支配收入来看,相当于现在的六千元,从GDP角度对比来看,相当于现在的一万五千元左右。近些年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改善,甚至可以说是质的飞跃。因此,现在的义务兵退役,国家一次性给予几万甚至几十万的退役补贴,也就不奇怪了。这充分表明了国家在日益富强的同时,也是对军人的一种尊崇。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我们理应多了解回眸一下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存在意义,因为,历史的里程碑时刻都在缔造辉煌。

作者简介:饶晓辉,笔名:筱野,网名:竹林听雨,江西抚州东乡区人。1981年10月至1985年10月在福建厦门某部服役。1982年开始文学写作,先后在《解放军报》、福州军区《前线报》以及厦门、泉州等新闻媒介发表稿件。1992年南下广东汕头,就职于一家工艺进出口公司,任公司中层管理。期间,在《羊城晚报》、《汕头日报》、《特区晚报》等发表各类稿件千余篇,并被南方报业集团《汕头特区晚报》聘为特约记者。都市头条采菊东篱文学社特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