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陋 室 背 影
作者:刘铁军
昨天夜里我梦见老爸了,他苍苍白发,抖擞精神,抬头张望着,好像正看老妈在油里吧唧的小厨房里,用芥菜和豆腐干点香油拌凉菜呢。似乎他们还住在杏花村那栋橙灰色的楼里。
1953年,爸爸调入吉林省政府四办,当时省长栗又文,下设八个办公室,主管工业,经贸的是副省长是于克,是第四办公室,简称为“四办”。爸爸当时的主要工作是协助组织落实第一汽车制造厂的组建,协调各部门的相关问题,之后转入进出口贸易工作。1954年,随省会从吉林市搬迁到长春市。
四九年以后,调入省里的国家干部一律都是福利分房。我家在长春的第一处住房就是由省政府办公厅分配的,在西安大路北胡同,是省粮食厅的宿舍。挨着长春市政协,苏联专家联盟大院对面。房子是日式的二层小楼,住着十几户人家。开间很小,一进去黑乎乎的,只觉湫隘狭窄,什么都看不清楚。那时,全家六口人住着两间小房,四个人共用一张书桌,爸爸一回来,我和姐姐就搬到椅子上去做作业。真不知道爸爸当时是怎么挤下来,很多的文件和资料都是在西安大路北胡同完成并发表出来的。

上图:王长海晨课作品(父亲)
小时候记得爸爸爱喝酒,我经常到西安大路口的副食品商店给他打酒,那里如果没有了,我就要到朝阳电影院旁边的小店里去买,每次二两,一两酒一角钱。无论多晚,爸爸都要喝,下酒的菜十分简单,有炒黄豆、皮冻、小葱拌豆腐、或者是干豆腐丝儿。后来爸爸的外事工作很多,招待活动也越加频繁,但他从来不在外边喝酒,更没有看到他喝醉过的样子。爸爸说,这是纪律也是原则!
六O年前后的三年困难时期,爸爸每次出差回来,都会带着很多好吃的东西。印象最深的是,老北京的素什锦,那时候没有肉吃,可那个全素斋比肉还好吃,有腐竹、冬笋、香菇、玉兰片和花生。味道以甜为主,颜色重滋味浓。我只要想到好吃的,馋了,就一定是好久没有见到爸爸了,而且隐约的会感觉到,这几天,爸爸就会突然出现在我的眼前。在我长大以后才知道,爸妈要把好吃的都攒到周六,等我们回来的时候才一起吃。每次爸爸从外地带回来的东西,都要费尽心机,有时还要在太阳底下暴晒几个小时,排队才能买到。
有一天放学回家,我惊奇的发现,爸爸已经在家里了,但桌子上没有我想吃的想要的东西,却是很多药瓶、药盒儿。后来才知道,那次是爸爸得了急性黄疸性肝炎,被隔离住院了两周之后才回家的,他的脸色蜡黄,眼睛突出,十分消瘦。他手里拿着一册俄文单行本,在屋子里走来走去。那时,他还在学习俄语。妈妈总是在笑他舌头大,卷舌时不会颤音,发声不准。他见我进来,问我是不是饿了?见我一脸狐疑的样子就说,妈妈给你准备了吃的,在碗架柜里,我看到一小碗里有二三十个粒煮熟的黄豆,让我特别的失望。爸爸嘴里却道出一连串儿的俄语来,我看见他的鼻子比以前更尖了,眼眉也更浓了,高大而又陌生,让我都认不出来了。我那里知道黄豆是妈妈给爸爸补养身体的。

上图:王长海晨课作品(父亲)
1964年夏天,我家搬到呼伦路。与爸爸的单位只隔一条马路,这是省政府宿舍一栋三层的小白楼。楼南侧是省政府大院,大墙外面是玻璃到顶的花房。楼外边褴褛,里面破落,布局陈旧,结构局促,厨房其实是走廊的堵头,窗外一米就是体委的宿舍楼,终年不见阳光,厕所是六户共用的。我家住的一个大房间和改造出来的小房间(只能睡觉)进门是一个小过道儿,兼做厨房,碗架柜,什物杂乱,摆放着扫帚、簸箕,破箱子、菜篮子。来了客人,爸爸把人请到里间,在过道里沏茶,这个房间接待客人、吃饭、写作业、卧室兼厨房。
记得白天,老爸把堆在桌子上的东西统统搬到床上,写东西;晚上,把堆在床上的东西统统搬到桌上,再睡觉。他经常公出到外地,回来时带一些新鲜的东西,我记得,有个蔚蓝色的半透明的塑料盆,白底小红花儿的塑料布,摆在哪儿都是靓丽的风景,好看极了。
1966年的夏天,文化大革命在全国各地迅速蔓延。我周围的同学都出去参加“大串联”,就连姐姐也和她的同学跑了。我跳着高的和妈妈喊:“我要革命,我要串联。”但是妈就是不放,她不给钱和粮票,我是寸步难行。正在这时,爸爸从农村四清工作队回来,他知道了我的想法,就耐心地对妈妈说:文革这场运动,史无前例。每个人都要在这场运动中接受教育,经受考验。小孩子能有个机会出去看看祖国大好河山,见见世面,是多好的事儿啊。放他出去闯一闯,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呀!我当时激动的差点哭出来。
在妈妈审查之后,批准我和书芳、书生、书建、张禹,还有一个书芳的同学,一起参加了文革初期的“革命大串联”。妈妈给了我7块钱,20斤全国粮票,要求我半个月之内必须回来。我们去了大连、青岛、武汉、上海和北京,历时22天。1966年12月18日,我们作为最后一批红卫兵,在天安门接受了毛主席的第八次检阅。那年我刚刚13岁。

上图:王长海晨课作品(父亲)
小时候家里很简朴,家具也十分简单,记得有两张木板床、两只木箱和两只帆布箱,一个书桌、一个五斗橱、一个碗架柜,还有两把椅子。爸爸酷爱干净,家具包括抽屉里的杂物收拾的整洁干净,一尘不染。每个周日,我都会分配做家务劳动,打扫卫生是一项必须要完成的任务。爸爸很注意仪表,衣服,鞋帽不论多破,从来不脏,就是在下乡插队的时候,他也照样,把衬衣洗的白白净净,他的帽子从来没有歪戴过,这也许是他做过外事工作有关。爸爸年轻时胡子很重,有时候,一天刮过两次。家里的破旧家具不能用了,他也舍不得扔,我曾经建议他换一换,怕他不高兴,就趁着他不在的时候偷偷扔掉,但每次都会被他发现。
至今,我还保留着爸爸留下来的两件东西,一个是小石英钟,是爸爸从日本回来,送给我们的结婚礼物。另一个是日式水族箱,它有一套防爆冲密度棉过滤系统。虽然已过了40多年,石英钟仍然准确误,鱼缸还一直用它养鱼,直到今天。虽然水泵更换过几次,每天都能听到电动机过滤器的流水声,正如爸爸所愿:有始有终,天长地久。

上图:王长海晨课作品(父亲)
爸爸在4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曾经在北京,广州工作过多年,最长的时间还是在大连。1983年,爸爸被派到大连主持口岸建设和五矿的办事处工作,一去就是十多年。1994年退休后,又回到了杏花村路2号。此时的住房经过了20多年的改革变迁,就像如今火柴盒似的摞在同志街与锦水路之间。早已失去了昔日的光彩。年老体弱的老爸老妈,仍然住在屁帘儿大的小屋里,写字读报,持弄院田,书写着他一生中的最后一章。
2000年,外经委将杏花村宿舍,推倒重建,在原地修建了一栋20层的商务两用住宅。楼下临街的商铺卖给长春著名的“巴黎春天”,当时的领导极赋商业头脑,可略见一斑。爸妈在原来拆迁补偿款的基础上,添加了费用,扩大了居住面积。在我的鼓动下,选择了十一层较高的位置位安家。谁知以后,一到三层是巴黎春天的,住户只能爬三层室外露天楼梯,才能进入主楼乘坐电梯,电梯总因故障停运,害得老爸老妈爬楼。为此,我什么时候想起来,都会感到不安和内疚。当时我负责新房的装修和全部家具的更新配套。这是我对老爸老妈晚年所作的最为欣慰的一件事。老爸在离开这个世界之前。在这里,养花喂鱼,搓麻听戏。读书看报,喝茶休憩。沉思冥想,天南地北。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我从来没听过老爸,对这居室有过怨言,这几近到平民生活的地方,他竟然住得怡然自得。
老爸就是这样一个人,一生贫苦,历经磨难。他在最困厄的境遇里,也能找到快乐和自慰的人。他认为生活就是这样,在生活中寻找乐趣,时间能改变环境,但不能改变天性。

老爸最后的岁月,就是在这里度过的,房间不大,窗户朝南,阳光比较充足,窗台上摆着,月季、文竹,地上有一盆非洲茉莉和一株金桔。一面墙是顶到天花板的立柜,床头上还有那张铺着玻璃版的办公桌,一把靠背椅和一只宽大的沙发。旁边摞着书集,报纸杂志。床上摆着液晶半导体收音机,抽屉里什么时候都收拾的一丝不苟,井井有条,尽管一半已经是药盒药瓶了。爸爸在这里,渡过了一生中最后的时光,一共是七年零三个月吧。
老爸去世后,老妈再没有回去住。她现在经常两眼空茫的望着天花板,手脚蜷缩,几乎完全丧失了意识。爸妈年轻的时候,总是在吵架,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两个人的脾气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老妈曾多次的对我说:“你爸来看我了。”我想,也许老爸放心不下,没准儿真的回来过呢?
今年4月1日,是老爸逝世九周年的祭日。我越来越想念他了,是纪念,怀念,回忆,追思,我有点儿说不清楚,就是一种想念吧……
铁军2020年3月31日於长春

李旭光友读刘铁军《陋室背影》评语:
刚刚看完铁军对老爸的回忆。《陋室背影》,贯穿了老爸的一生。从这篇散文中,看到了老父亲一生的蹉跎岁月,也从一个侧面,了解到许多鲜为铁军的家事。这个侧面就是陋室。卧室兼厨房、会客厅、歺厅、书房,过来人还好,很多年青人则不好理解。入睡前,桌上的东西通通上床;就寝了,床铺上的东西又要重回桌上,是最典型的概括。老爸外出回来总会带儿女的喜欢的东西,吃的东西往往选择在周末一家人团圆时买回来,急性黄胆的补充营养一一二十几颗黄豆粒,还要刻意收在碗柜里,留给儿子吃等,挚爱儿女父亲形象呼之欲出。然而,真正的大爱,我觉得还是文革中获准参加大串联。已经被妈妈否定了的项目,被爸爸工作后重获恩准,是因为爸爸看得更远,以及对文革期间,形乱其表、质朴民风压舱石为实的准确判断。总是整洁的抽屉,就连下放农村时也纤尘不染的衬衣、体面的仪装等,酷爱洁净的性格,给人深刻烙印。干练的业务能力,在老人家职业生涯中得到组织的重用里充分印证。通篇所表达的父子深情令人感动。今天就是老人家的祭日,愿他老人家怡然天國,荫祐儿孙!

王长海读刘铁军怀念父亲的文章读后感:
铁军以深情细腻的文笔将家的历史变化演绎的朴实,生动,鲜活,深情。读来令人动容,叙述到节点时如父亲送给他的石英钟和鱼缸至今仍在使用时不觉黯然落泪。这源于铁军把父亲的从儿子的角度书写的呼之欲出,跃然纸上。不由得使读者都联想起自己的老父亲。唐人有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人只有作了父亲之后才能读懂父亲,才能从精神,灵魂的层面上接近父亲,理解父亲。铁军作了极为成功的尝试。祝贺铁军。期待铁军在不久的将来出一本自己的散文集。我衷心的等候着。

文:集结号老战友刘铁军等
图:王长海十网络
授权编辑:张国政
2023.9.18日修稿于丹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