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济南》系列作品
天下泉城与泉水文化:
济南泉水价值考论(之三)
侯林 侯环
济南,一座享有盛誉的山水名城、文化名城,然在众多描述济南的作品中,真正从审美的立场和角度,对其山水、人文进行分析、把握的却所见不多。许多年里,笔者沉潜于济南文献之中,每坐雨煮茶、窗绿正午,于桑梓之独特美质,辄有相顾、会心之处,不觉将辑成《审美济南》一书,今在《风香历下》将其中篇什与读者诸君共享之。
敬告读者:
本文系笔者于2013年为济南史志办公室编辑、济南出版社出版的《济南泉水志》一书所作的“综述”。而志书出版时未曾单独署名。十年来,人们引用良多,而不知此文出自侯氏父女之手也。岁月荏苒,至今有关泉水研究多有成果,且个别数字已有变化(如千泉之城等),然而,本文对于济南泉水价值的总体论述与诗意呈现,仍然不失其认识、启发与参照意义。而众多热心读者实未能得见本文。值此十一届济南国际泉水节之际,特在《风香历下》作为《审美济南》系列作品连载,以飨读者。标题为本次发表所加。
(六)
济南之称为“诗城”、“诗地”,成为名符其实的风雅之区、名士之城。这显然也与泉水的滋养哺育密不可分。
杜甫诗云:“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济南本土固有大批名士。明代济南籍大诗人边贡曾骄傲地吟唱:“我济富山水,人称名士乡。”(边贡《春日卧病寄刘子希尹、王子孟宣》)在边贡等人眼里,灵山秀水,正是济南之为名士乡的前提。所谓“山水奇秀,必多遒文丽藻之士”(董复亨《函山先生集序》)是也。

书影:明嘉靖刻本《边华泉集八卷》
济南最早的诗篇,可溯至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大东》一诗。《大东》之后,济南本土名家璀璨,人才辈出,即以文学诗赋之士而论,其名闻全国、诗传载籍者,唐代有崔融、员半千。宋代有范讽、李清照、辛弃疾。李清照是毫无疑义的中国第一才女,是历代词论推许的宋词婉约一派的代表词人。她开创的“易安体”优美动人,风格独具,是宋词中无可替代的奇葩。辛弃疾与苏轼一道,被誉为宋词豪放派的领军人物,时号“苏辛”。与李清照一样,辛词亦极大地拓展了宋词的表现潜能,这使“济南二安”(李字易安,辛字幼安)当之无愧地成为宋代词坛最为璀璨的双星。

李清照画像

辛弃疾画像
金元之际,济南有杜仁杰、刘敏中、张养浩诸人。张养浩是元代名臣、著名诗人、散曲家。他敢于用创作直面社会人生,其曲作的人民性达到了时代最高水平。
明代济南成为山东省省会之后,本土作家如边贡、刘天民、李开先、李攀龙、殷士儋、许邦才、于慎行、王象春等相继涌现,济南的诗歌成就及影响居于全国首位。特别是边贡和李攀龙,二人是明代前、后七子的中坚和盟主,是领袖明代诗坛的杰出诗人。边贡为弘正四杰之一,五士禛说:“明诗莫盛于弘正(弘治、正德年间)弘正之诗莫盛于四杰。”(《华泉先生诗选 序》)至于后七子的领袖李攀龙,其诗尤其是他的七律,堪称明代之冠冕。王世贞以“峨眉天半雪中看”(《漫兴十绝》)誉其诗。胡应麟则称李为:“高华杰起,一代宗风”(《诗薮》)。一个城市在一个朝代涌现如此之多影响全国,领袖文坛的诗人名士,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十分罕见的。

李攀龙《白雪楼诗集》(明隆庆六年刻本)
清代济南文坛继续延续着明代的辉煌。五士禛、田雯、王苹等人,各以自己的诗歌创作实绩,在清代文坛上占据着重要位置。王士禛别号渔洋山人,济南府新城(今桓台)人。宗盟海内达数十年之久,被誉为泰山北斗。为诗倡“神韵”说,是开一代诗风的杰出诗人。
甘泉哺育名士,甘泉也可引来名士。那年,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在京师游宦贫困,思归而不能,听说齐州(济南)属吏掌书记空缺,立即求而得之。吸引他前来的原因是:
济南多甘泉,流水被道,蒲鱼之利与东南比,东方之人多称之。

苏辙大明湖上潇洒风情 画家 孙俊之作
被泉水和泉城美景吸引前来的名士可不止苏辙一人,而且也不自苏辙时。济南山水的丰饶秀丽,吸引了历代文人纷至沓来。比如,汉末,曹操、曹植曾在济南地区任职或居住,建安七子中孔融、王粲、徐干、刘桢四人的籍贯都在济南附近,建安风骨无疑会深深影响济南的文风诗风。唐代李白、杜甫,都曾经游历济南并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篇。宋代,仕宦、寓居或游历济南的,则有欧阳修、赵抃、曾巩、苏轼、苏辙、李常、祖择之、晁补之、孔平仲和孔武仲等。他们的诗文,为济南的湖山増辉;他们之中仕宦济南者,又多有政绩。个中最著者是曾任齐州太守的曾巩。
金元间有元好问、赵秉文、徐世隆、郝经、赵孟頫诸人。元好问写有多首咏赞济南的曼妙诗篇,而一代书画大家赵孟頫,除了描绘济南北部风光的国宝级画作《鹊华秋色图》外,还有《趵突泉》诗这样尽写趵突泉气势与神韵的名篇。

赵孟頫画像
明清间来济南的诗文名家,多为仕宦济南的朝廷命官和学者。明代如薛瑄、王廷相、王慎中、王守仁、胡缵宗、王世贞等,清代则有頋炎武、施閠章、黄叔琳、朱彝尊、于敏中、翁方纲、阮元、孙星衍、刘凤诰、何绍基、刘鹗等数不胜数的诗人型官宦学者。上列诸公宦游或寓居济南期间,大都有诗文流传后世,更为诗城济南增添了诗性的辉光。
名士文化,展示了济南作为一个名符其实的历史名城所具有的深厚内涵。清代济南府著名学者、诗人王培荀在其名作《乡园忆旧录》中,曾对这一现象加以阐述说:
济南固多名士,流寓亦盛。如唐之李、杜,宋之苏、黄、晁、曾,无不游览流连。国初,顾亭林、张祖望、闫古古、朱竹垞,皆以事久住。学使则前明薛文清、王文成,一代大儒。我朝则施愚山、黄昆圃,一世文宗。以此提倡,人物风雅安得不胜?
这段话语,精辟地概括出济南的一个特征:名士之城,风雅之区。应该说,济南的泉水文化与名士文化,密不可分,存在一定的因果联系。名士之于济南,清人王培荀称之为:
以诗人置之诗地,可谓人地相宜。
(参见《乡园忆旧录》)

书影:《乡园忆旧录》旧序
名泉得名士品题,辉耀水湄,声名益彰;名士得泉水滋润,心神怡悦,翰章飞洒。名人名泉相互映照,实为珠联璧合,美不胜收。
(七)
当年,《趵突泉志》的编篡者任弘远曾经深有感慨地说:
天下名山大川不少矣,所以不大著于古今者,以无才人之标题,韵士之歌咏于其间耳。

书影:任弘远《趵突泉志》
济南的泉水是有福气的,古往今来,它们受到那么多文人雅士、智者贤达的关注与青睐。他们对于济南泉水的歌咏品题,对于炳耀泉城,扩大泉水影响,无疑起了重大作用。而更为重要的,在此后的千秋万代里,泉水具有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步入趵突泉公园,泺源堂、娥英祠、望鹤亭、观澜亭、沧园、白雪楼……楼阁辉煌,桥梁飞渡,云岚风壑,碧瓦丹楹,其楼榭亭馆、名胜古迹之美,灿若霞起。
而趵突泉更大的自豪与骄傲则在于它所拥有的精神文化产品,自古至今,面对泉水美景,才人标题,韵士歌咏,宸翰飞洒,公卿泼墨,苏轼、苏辙、曾巩、元好问、赵孟頫、张养浩、王守仁、王士禛、蒲松龄、何绍基、郭沫若、柳亚子……都曾对趵突泉及其周边的名胜有过题咏,而清代康熙、乾隆两位皇帝先后驻跸留题,文人雅士们或登眺而写其胜概,或游览而赋其清幽。其中,“南丰二堂之记,子昂濯尘之篇”,尤为古今人士称道。赵孟頫一首《趵突泉》诗,历代和者无以计数。

趵突泉照 王琴摄影
走进趵突泉真如同走进一座诗词书法艺术展览馆,一座辉煌的文化殿堂,单是壁间石刻碑版诗文便令人目不暇接,所谓“题咏争留四壁多,短墙面面皆石碣。”(曹鉴伦《趵突泉歌》)“游人常多题咏,环壁尽是珠玑。”(刘敕《跋王用生趵突泉诗》)是的,人们在此啜茗观景,必然兴致大发,因为,这是多么难得的精神之旅呵。清代济南名士王培荀谈趵突泉,他在肯定其作为天下第一泉的实力与特色的同时,又指出这与该泉所处位置以及名人品题有关。他举例说:
滇中广南府地名响水塘,有泉上喷,高十余丈,白雨洒空,三里外声若雷霆,近里许对面语不相闻。盖旁有多山,水汇为一,趋而直下,遇磐石怒激,势猛力遒,郁为宇内奇观。然无名人题咏,寂寂无传。史公云:“附青云之士而名益彰”,若趵突者亦幸在都会,得松雪之品题也夫。
因此,在这部《济南泉水志》的编写过程中,我们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认真查找关于济南泉水的人物与作品,生怕有一个人物一部作品有所遗漏。本书人物志共得泉水人物445名,艺文志得泉水诗1200余首。这还不包括大明湖的人物与作品。为确保人物志的准确与完备,编纂者查阅了众多的古籍和地方志乘,以往的泉水专著和论文中未曾提及或只知其名却不知其生平事迹的人物,这次有许多一一弄清楚了他们的“身份”。另外,在《济南府志》《历城县志》《历乘》《趵突泉志》等地方志书和泉水著述之外,编纂者又从古代作家的诗文集中,发现了不少泉水作品,从而进一步拓宽了对济南泉水人物及作品的深入研究。然而,至今仍存有少量生平事迹未详者,本志以“附录”形式将其标出(20名),是为了方便社会各界的共同查找,将泉水研究推向新的层次和水平。
千百年来,有众多的文人雅士、社会贤达,怀着对济南的深厚感情,歌咏品题济南泉水,为扩大济南泉水的知名度,为济南的泉文化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这其中,固然有济南本土的诸多诗人、作家、学者,但也有数不胜数的外地来济南游宦、侨寓、游历的各界名士。济南人会千秋万代记住他们的名字和功绩。
比如,唐代杜甫,他的“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诗句可以说是“第一次深邃、完整地表述出泉城的历史人文底蕴”,(王育济《济南历史文化的变迁与特征》)成为济南千百年来最亮丽、最动人的城市名片,是济南人永远的骄傲。

杜甫画像
比如,宋代曾巩,这位跻身“唐宋八大家”行列的著名文学家,可不单单是做了几首优美漂亮的泉水诗或修了几座湖边亭馆,不是的,他是为济南这座城市的整体的审美的规划与建设倾尽心力,或者说,他是这座城市最早的泉文化设计者、建设者,他为把济南建成一个潇洒的园林名城,作出了彪炳史册的历史贡献。他在济南北城修建北水门,围绕大明湖建“七桥风月”景观。应该说,正是在他的主持、规划与组织建设下,大明湖方始构成了它之后近千年作为风景胜地的基本格局与面貌。他还在趵突泉边建造了历山堂和泺源堂。他还写了《齐州二堂记》,就是在这篇著名的文章中,他考证了两桩对济南历史文化影响深远的事体,其一,历山(千佛山)为“舜所耕处”;其二,趵突泉之源不在王屋山,就在济南南部山区:“今泺上之南堂,其西南则泺水之所出也。”这对济南又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曾巩画像
济南自古多名士,每得风流太守来。
(王象春《齐音·济守》)。
王象春在这首诗的注文中还列举了几位济南太守的名字:
唐之李邕,宋之曾巩、晁无咎,元之赵孟頫,皆风流蕴藉,民享安富之福。
元代赵孟頫在济南当了三年地方长官,不仅善政垂世,其文化业绩更是彪炳史册。古往今来,写趵突泉的诗文作品数不胜数,而赵孟頫的《趵突泉》诗却独占鳌头,享尽风华,所谓“南丰二堂之记,子昂濯尘之篇”是也。赵孟頫诗出,犹如在诗坛上刮起一股飓风,掀起了一个“和诗运动”,王培荀称:“赵松雪一诗,和者千人”(参见《乡园忆旧录》)。足见此诗在诗坛上影响之深远。于今,赵孟頫的诗句“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所成的妙联依然悬挂在泉边的泺源堂上,供游客观赏、品味。

王象春诗《书项王庙壁》
名人与名泉,从来都是不可分割的一体两面,趵突泉若无众多文人雅士,尤其是赵孟頫这首“濯尘”诗为之揄扬品题,绝对达不到今天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赵孟頫与济南的深厚情感和深刻联系还在于他绘制的那幅千古名作《鹊华秋色图》。该图取济南城北山野实景:一片辽阔的沼泽地,有二山突起,右边尖而峭的是华不注山,左边缓而圆的是鹊山,两山刚柔相济,寄寓儒家的中和之美。两山之间远远近近错落着杂树野卉,莎草蒹葭,茅舍群羊,渔叟竹篙,整幅画面以深蓝和浅蓝为主,杂以红、黄、褐诸色,色调鲜润,潇洒幽淡,颇具文雅意趣。此画对济南后世影响颇大,济南人颇以此为自豪,它引出无数的诗词歌赋与文雅旧事,而且跻身旧时“济南八景”之行列,名曰:鹊华烟雨。

赵孟頫《鹊华秋色图》
济南泉水在近现代赫然的名声还与一个人、一部书和一句话密切相关,这个人是刘鹗,这部书是《老残游记》,这句话是“家家泉水,户户垂杨”。
而在现当代,则有老舍。
作为一名作家,你可以写出济南的真,但你未必能写出济南的诗意;你可以写出济南的美,但是你未必能写出济南诗意的美。
而老舍,则是最能展示出济南的诗意之美的现代作家。
且看老舍对济南及济南泉水的描写:
设若你的幻想中有个中古的老城,有睡着了的大城楼,有狭窄的古石路,有宽厚的石城墙,环城流着一道清溪,倒映着山影,岸上蹲着红袍绿裤的小妞,你幻想中要是这么个境界,那便是个济南。
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

老舍在济南南新街的书房
为什么不说别人,单说老舍写出来济南的诗意的美呢?
这是因为,老舍掌握了一种方法,一种如何展示济南诗意美的方法。他将它称作一种“诗意的体谅”,他说:
要领略济南的美,根本须有些诗人的态度。那就是……把湖山的秀丽轻妙地放在想象里浸润着。
(老舍《更大一些的想象》)
老舍教会了我们如何欣赏和写出济南和济南泉水的美。这一点,不惟对济南的当时,它对济南的后世都会发生深刻的影响。
(未完待续)